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评课稿汇总

来源:九壹网


第七单元 18.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周老师的《夜宿山市》的课,受益匪浅。周老师教学能力让我十分钦佩。下面就谈谈我浅薄的看法。

在教学中,根据幼儿记忆力的特点,在对古诗教学中教师让孩子们对这首古诗产生兴趣,于是自编了一个小故事,古事的大概内容为古诗翻译过来的内容。孩子们听的非常的认真,也很感兴趣,于是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我向小朋友们出示了幼儿用书上古诗附加的图片,告诉孩子们登上这座高高的寺庙看星星的人叫李白,从而引出古诗的作者,然后很顺利的引出古诗。教师又把每一句诗编了动作,让孩子们边表演边朗诵,果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学的很认真。

然后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的朗诵上,在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然后通过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分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诗歌意思时,教师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再逐步理解诗歌词语意思,让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一定的理解。

从这节课教学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

容与目标相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相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所持有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拿着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课堂上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以学定教。新课标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敕勒歌评课稿

今天上午,去春晖小学听了由二年级李静老师主讲的一节语文课,题为《救勒歌》。课上,真是受益良多 啊,现将听课反思整理如下: 本节课的优点 :

1.运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如在学习认读生字词时,综合运用指名读、齐读和小

老师领读的方式,将读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再如在学习课文时,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价读、齐读、教师范读和男女生赛读等多种读的形式,突出了朗读课文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重视朗读,对任何学段的学生来说都很必要。

2.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指导学生认真书写。 之前参加低年级语文教材培训的时候,万菡老师特别强调,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至少要保证10到15分钟的书写练习时间。李老师的这堂课成功的给足了学生练写生字的时间,并且李老师的讲解精细到每--个字的间 架结构、起笔落笔、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等,并且没写一个字都指导反馈的很耐心细致,这是我听课以来唯-觉得达到生字课标要求的一堂课。李老师那一-丝 不苟的作风,很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

3.李老师的教学评价语很丰富。

作为一名新教师,最缺乏的除了经验,恐怕就属评价语了。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新老师不知道怎样去夸奖学生,可能除了\"你真棒”、“很好”、“不错”之外,不知道该怎样评价孩子们的回答。从这堂课上,我学到了,还可以用诸如“我喜欢认真听别人发言的孩子”、“孩子,你可真有想象力”、\"你的知识储备可真丰富,老师要给你点个赞”等激励语来评价学生,从而让学生受到更有针对性的鼓

励。

19、雾在哪里评课稿

有幸听了胡蓉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胡老师以她那执着地干劲,清新大方的教态,丰富的知识,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胡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巧识字课堂上,胡老师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学习“雾”字采用归纳法,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识记“雾”字,并让学生拓展关于“雨”字头的字有“雷”“霜”“霞”等,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这些“雨”字头的字一般与天气有关,都属于形声字。这样的学习迁移,让新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融合,不再是孤零零的单纯识字。又如学习“桥梁”的“梁”时,胡老师采用了对比法,把“桥梁”的“梁”和“高粱”的“粱”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二、重朗读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

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总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胡老师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课堂上胡老师还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放生朗读,大胆展示,真是让朗读走进学生的心里。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出来的效果比较到位。

三、多训练整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训练点多,学生的思维彻底地打开了,不再完全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能够发散思维进行语言概括和表达。在让孩子说雾去了哪些地方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上了“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概括时,知道要有调理的思维。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运用,胡老师本节课在文本的结构分析上透彻,并让孩子根据文本的结构,进行“雾还会去哪里”的自创说话练习,孩子们是个个说精彩非常,让听课人为之震撼。

可以说胡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个人小小的建议,供胡老师参考:本节课如果设计一个写字

环节就更好了,那样就更能体现听说读写相结合了。

20. 雪孩子评课稿

本节课,通过朗读来实现 “读书百变,其义自见”。通过生自由朗读、师范读、生再读课文,让孩子们在朗读中自学生字词并自己寻找方法记住生字。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让孩子们在朗读中,自己有所感悟。充分信任,把读的权利、说的权利交给孩子们,相信他们能读懂课文,鼓励孩子们不断探索,积极举手发言,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体会语言带来的乐趣,培养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努力创设了一个美丽的下雪天的情景,通过观察图片的方法,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下雪天,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体会。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雪景的美丽以及与雪孩子一起玩耍时愉快的心情。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几张美丽的雪景图导入,直接揭示了课题,请学生通过课题来说说有什么疑问。我觉得质疑要从小抓起,质疑能力要从小开始培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虽然孩子们年龄小、知识少、经验缺乏,但是只要教师巧于评价,善于引导,孩子们就会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质疑潜能。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观

察图片,请孩子们自己看图练习说话的方法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这场雪下得很大,下的时间很长。在第二段的学习中,教师出示了一首儿歌,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图片填空,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说说,演演小白兔与雪人之间是怎么玩的,会玩些什么,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学习的激情,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语境。在第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孩子们通过朗读来读懂文本。把课堂情境与文本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设计了多个说话练习,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整堂课的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第三段教学与生字教学之处显得有些突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速还能相对放慢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