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很有用的生药学名词解释

来源:九壹网


很有用的生药学名词解释

1. 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 生药(P1):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3. 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

4. 草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中草药=中药+草药

5. 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6. 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7. 地道药材(P6):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8. 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2

发霉(P10):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9. 变色(P10):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10. 泛油(P10):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1. 生药鉴定(P38):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12. 原植物鉴定(P39):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13. 性状鉴定(P40):指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对生药进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

14. 理化鉴定(P41):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15. 显微鉴定(P41):利用显微镜观察植(动)物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后含物的特征,以供鉴别生药的真品、伪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3

16. 显微化学反应(P42):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

17. 微量升华(P42):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18. 荧光分析(P42):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19. 层析法(P43):是利用生药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因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当选择某一条件使各个成分随着展开剂流过支持剂或吸附剂时,各成分可彼此分离,然后在支持剂或吸附剂上经显色剂显色(或不需显色剂显色)、或在紫外光下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获得一定的层析图谱,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

20. 水试(P41):利用某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旋转、沉浮、水染色、粘滑等,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21. 火烧(P41):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烟雾、响声、颜色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

4

方法。

22. 微量升华:利用生药中所含的某种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颜色以及应用其化学性质来鉴定生药的方法。如茶叶中的咖啡因,大黄、何首乌、决明子中的蒽醌化合物,牡丹皮、徐长卿根中的牡丹酚,薄荷中的薄荷脑、斑蝥中的斑蝥素等,都可用微量升华法确证。

23. 总灰分(P45):将药材加强热灰化,则细胞壁和细胞后含物中的无机物质即成为灰烬而残留,所得的即为总灰分,其中包括: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24. 生物碱: 指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多数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大部分为杂环化合物且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25. 甙:甙类又称配糖体,它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中非糖部分就称为甙元(aglucone),又称配糖基,其连接的键则称为甙键.

26. 基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学名和药用部分。

27. 初生代谢产物:初生代谢生成的必需生命的物质,包

5

括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普通的脂肪酸及其酯类、核酸类等成分。

28. 次生代谢产物:利用初生代谢产物会产生对生物体本身常常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包括生物碱、酚类、内酯类、苷类等。

29. 生药学: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化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从历史上看,生药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传统的本草学时期 二、近代的商品生药学时期 三、现代生药学新时期

30. 四大怀药: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怀地黄,产于河南怀庆地区

31. 历代主要本草集:(1)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药物著作(2)唐本草(新修本草):我国及世界上第一部药典(3)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现存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最早本草。(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唐慎微著,现存最早的原著完整本草。(5)本草纲目:李时珍著,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被译成多国语言版本。

6

32. 晶鞘纤维:纤维束外倒包围着许多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33. 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密嵌细小的草酸钙方晶和砂晶,如麻黄

34. 车轮纹(P40):指川木通断面导管孔洞排列呈环轮状。 35. 星点(P52):大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掌叶大黄髓部宽广,散有多数异常维管束,即为星点。

36. 云锦花纹(P54):何首乌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样花纹。

37. 大理石样花纹:槟榔断面可见红棕色种皮及类白色胚乳相互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

38. 钉角(P56):附子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的瘤状突起的支根。

39. 菊花心(菊花纹)(P58、86):有的生药的木部导管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似盛开的菊花,如菊花、甘草、白芍、黄芪、桔梗等。

40. 过桥杆(P59):又称“过江枝”,指黄连根茎中段有细廋、光滑如茎杆的节间。黄连根茎中段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细瘦平滑如茎杆

41. 金井玉栏(P63):指药材横切面上,外圈皮部(皮层和韧皮部)白色或白色,中心木部(木质部或包括髓部)

7

黄色或淡黄色,习称金井玉栏,亦称金心玉栏。如桔梗、黄芪、板蓝根等。

42. 珍珠疙瘩(P67):指人参须根上的不明显的疣状突起。 43. 芦头(P67):根类生药根头上的根状茎。人参 44. 艼(P67):根类生药上具有的不定根。人参

45. 芦碗(P67):存在于根类生药的根茎上的凹窝状茎痕。人参

46. 枣核艼(P68):人参芦头上,茎痕数个呈凹窝状,交互排列,上生有不定根,既粗短,两头又细,形似枣核,存在于人参芦头上的呈纺锥形的艼。

47. 铜皮铁骨(P71):三七药材呈纺锤形,质地坚实难折断,断面中心有菊花心,外缘近似铜绿色,中间部分呈铁黑色有光泽,习称\"铜皮铁骨\"。

48. 疙瘩丁(P71):白芷表面灰棕色至棕黄色,有支根痕及横向皮孔样突起,称为“疙瘩丁”。

49. 蚯蚓头(P77):指防风根头呈圆柱形,有密集的环纹,形似蚯蚓的头。

50. 扫把头(P77):指防风根头的密集环纹上残留的叶基维管束。

51. 狮子盘头(P88):党参顶端芦头周围的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痕。每个茎根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8

52. 朱砂点(P90、92):有的生药断面黄色,散有众多红棕色或橙黄色的油点,习称朱砂点,如茅苍术、木香。 53. 起霜(P92):茅苍术断面露置稍久可析出白霉样针晶(苍术醇),习称“起霜”。

54. 针眼(P95):半夏表面中央凹陷茎痕周围密布的点状根痕。

55. 怀中抱月(P97):指松贝外层两枚磷叶,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型,习称“怀中抱月” 56. 观音坐莲(P97):指松贝内有心芽和小鳞叶1-2枚,底端鳞茎盘较平可直立。

57. 珍珠点(P102):天麻表面环节上的点状痕点。 58. 鹦哥嘴(P102):天麻表面顶端的干枯芽孢。天麻呈长椭圆形,扁而稍弯曲;一端有红棕色的干枯芽苞(冬麻),习称“鹦哥嘴”

59. 肚脐眼(P102):天麻一端的自母体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60. 起镜面(P102):天麻断面平坦,黄白色或淡棕色,角质样。

61. 镶嵌细胞层(P151):有的果实类生药内果皮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并列为一群,各群斜向联合,形成镶嵌细胞层。

9

62. 错入组织(P152):有的种子种皮和外胚乳形成折合层,有规则地错入内胚乳中,或仅外胚乳错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肉豆蔻。

63. 乌金衣(P220):天然牛黄表面具有的黑色光亮的薄膜。牛黄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

64. 挂甲、透甲(P220):牛黄用清水调后,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称为“挂甲”。同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称为透甲。

65. 无影纹(P221):羚羊角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光润似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老枝有细纵裂纹,习称“无影纹”。

66. 蝴蝶片:川芎 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纵切片边缘不整齐,习称“蝴蝶片” 67. 通天眼(P221):指羚羊角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68. 水波纹(P221):羚羊角中下部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习称“水波纹”。

69. 当门子(P222):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由于多集中于囊口,习称“当门子”。

70. 银皮(P222):麝香剖开后半透明,可见内层皮膜棕色,

10

习称“银皮”。

71. 冒槽(P223):指将槽针插入麝香囊孔,旋转槽针,撮取香仁,取出立即检视,槽内香仁应逐渐膨胀,高出槽面。 72. 二杠、大挺、三岔P224):仅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称为二杠;主枝习称“大挺”;具二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73. 单门、莲花、三岔(P224):仅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单门;具二个侧枝者习称“莲花”;具三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74. 珍珠盘(P225):鹿角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 75. 骨钉(P225):鹿角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角尖平滑,中下部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

76. 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如厚朴、杜仲、玄参、等药材。

77. 黄马褂(P67):存在与红参表面的黄褐色的斑纹。 78. 子实体:又叫子座,系真菌中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如灵芝、香菇、蘑菇等。高等真菌在繁殖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有一定形态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79. 子座:指能够容纳子实体的座垫。一种紧密的营养结构。

11

80. 菌核:真菌的菌丝组成的坚硬的休眠体,包括营养菌丝和能育菌丝,如猪苓、茯苓。由许多菌丝组成一种坚固能抵挡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当外界环境对他有利时,萌发产生子实体

81. 齿轮纹:指羚羊角基部横切面周围呈锯齿状的凹凸。 82. 合把:指羚羊角通体如玉,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环绕,其光滑自然,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有舒适感,习称“合把”

83. 羚羊塞:指羚羊角下半段内有骨塞,长圆锥形,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习称“羚羊塞”。

84. 连珠斑:蕲蛇腹部鳞片灰白色,杂有黑色类圆形的斑块。

85. 佛指甲:指蕲蛇尾端的一枚三角形深灰色的角状鳞片。

86. 方胜纹:指蕲蛇背部中央共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的大斑纹,习称“方胜纹”。

87. 龙头虎口、翘鼻头:蕲蛇头盘中央,呈扁平三角形,

12

吻端上翘,称“翘鼻头”;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 88. 马头蛇尾瓦楞身(P1):描述海马头似马头,全身有似瓦楞子的节纹,尾部渐细向内卷曲似蛇的特征。 89. 白颈(P1):广地龙体部前端有一条类白色或肉白色的环带(生殖环带),习称“白颈“。土地龙生殖环带多不明显。

90. 朱宝砂(P229):呈细小片块状,色红明亮,触之不染手的朱砂。

91. 镜面砂(P229):呈不规则薄片状,边缘不整齐,色红鲜艳,光亮如镜的朱砂。

92. 豆瓣砂(P229):呈较大块状,色暗红,质重不易碎的朱砂。

93. 碎砂(P229):呈细小颗粒或粉末,色红明亮的朱砂。 94. 明雄(雄黄精)(P230):颜色鲜艳,半透明有光泽的雄黄。

95. 天字雄黄(P230):块较大,外表橙红色,表面有橙黄色粉末,质脆的雄黄。

96. 地字雄黄(P230):呈块状或颗粒状,较小,色红透熟的雄黄。

97. 钉头(P232):赭石的其中一个表面的圆形乳头状突起。 98. 血珀(P232):呈不规则块状,颗粒状,表面血红色的

13

琥珀。

99. 冬虫夏草:本品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茯苓: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菌核埋于土中,寄生于松属植物根部。灵芝: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100. 牛膝:苋科植物重齿牛膝的干燥根。又称怀牛膝,主产于河南。折断面具异型维管束。

101. 黄连: 来源: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药材依次习称“味连 “雅连”、“云连”。

三者区别:味连 形如鸡爪,又称“鸡爪黄连”。髓部有较少石细胞,根茎中断有洗瘦的节间,光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杆”。

雅连 形如蝎尾,“过桥”较长,髓部有石细胞。 云连 圆柱形弯曲或呈钩状,无石细胞,无韧皮纤维。

102. 川乌:导管呈“V”字形或放射状排列,髓宽阔。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卡氏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103. 区别:厚朴:外表面棕色鳞片状 石细胞分枝状,内表面外侧呈颗粒状

14

肉桂:外表面有棕色斑纹 石细胞类方形或圆多角形,细胞壁常三面厚,一面菲薄,少数含针晶 104. 五味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中华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南五味子:为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区别 ①果肉区别:北五味子 果肉柔软,肾形 南五味子 果肉干瘪,肉质薄

②种子区别:北五味子比南五味子大

105. 肉桂:本品为樟科植物桂树的干燥树皮。 鉴别特征:①石细胞类方形或圆多角形

②细胞壁常三面厚,一面菲薄,少数含针晶 ③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含淡黄色油滴 肉桂与桂皮的区别(来源,外观形状,化学成分不同)

桂皮:①是樟科植物阴香的树皮 ②断面无棕色线纹 ③无草酸钙针晶 ④含丁香酚

肉桂:①樟科植物桂树的干燥树皮 ②断面有棕色斑纹③含草酸钙针晶 ④含桂皮醛 104.何首乌

皮部常有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在韧皮部的外侧组织中有异常维管束,一种是单个的维管

15

束,另一种是复合维管束,均为外韧型。

105. 川、关黄柏的区别: 川

①木栓层由长方形细胞组成 ①木

栓层由方形细胞组成

②栓内层比较狭窄 ②栓

内层比较宽广

③韧皮部外侧有较多石细胞 ③石

细胞较少

106.人参: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东北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生晒参:红参,糖参 生晒山参:“紧皮细致珍珠须,

芦长碗密枣核丁”。

人参与西洋参的区别:人参产于辽宁及黑龙江,主根呈圆

柱形或纺锤形,根茎较短细,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味微苦甘,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形或人字形。大补元气,补脾益气,生津,安神益智。

西洋参主产美国北部及加拿大,其总花梗较叶

短,生药常除去芦头侧根的主根,呈圆柱形或圆纺锤形,质较轻松,折断面浅黄白色,近形成层环色较深,散有多数红棕色树脂道,气微,味微苦,稍甜。补肺阴,清

16

火,养胃生津;用于肺虚咯血、潮热及肺胃津亏、烦渴、气虚等症。

107.苍术: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习称“朱砂点”

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108.川贝母: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和不紧,习称“观音合掌”

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淡棕黄色,较粗糙,常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109.甘草,黄柏粉末显微特征有何异同?

相同点:均具有纤维及晶纤维,草酸钙方晶,木栓细胞,淀粉粒。

不同点:甘草具大型具缘纹孔导管,多破碎,微显黄色,具缘纹孔椭圆形或略呈斜方形,对列或互列,纹孔线形;淀粉粒单粒,脐点点状或短缝状;色素块黄棕色;木栓细胞红棕色。

黄柏粉末:纤维及晶纤维较多,鲜黄色;石细胞黄色,大多

17

呈不规则分枝状;具黄色粘液细胞;无导管。

110.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茎区别: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外有栓皮 外常无栓皮,为表皮 横断面可见明显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 形成层环纹 维管束环状排皮层及中柱有维管束小点散列,多为无限外布,维管束多为有限外韧型,韧型 也有周木型 髓部明显 髓部不明显 111.

草麻黄 木贼麻黄 中麻黄 节间较长2~6短1~3厘米 2~6cm 厘米 表面触之有粗无 较强 糙感 鳞片状叶多2多2裂(稀3多3裂(稀裂(稀3裂)先裂)先端多不反2裂)

18

端多返曲 形

曲,急尖 类三角形 断面髓部类圆类圆形 112.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主要区别特征

双子叶植物纲 根系 直根系 茎 叶 花

113.南、北苍术性状区别

形状 表面 质地 南苍连珠状或结节状灰棕坚术

单子叶植物纲 须根系 形成层无髓射线 平行叶脉 3基数 1枚子叶 维管束环状排列有维管束散生排列无形成层有髓射线 网状叶脉 5或4基数 种子 2枚子叶 断面 气味 朱砂点、起香气浓 19

圆柱形 色 实 霜

北苍疙瘩状或结节状黑棕疏术 点 114.

白芍 呈圆柱形 光滑 质坚实,不易折断 圆柱形 色 共同都有朱砂点 朱砂点、不香气淡 松 起霜 赤芍(芍药) 圆柱形,稍弯曲 粗糙,外皮易脱落,或皮部与木部易分离 质硬而脆,不易折断 表面浅棕色或类白色,表面暗棕色或紫棕色,断面类白色或微红色,断面平坦,粉白色或微角质样,木部有放射状红色,木部射线明显,纹理 气微,味微苦而酸

115.乳香基源: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及同属他种植物皮受伤后渗出的油胶树脂。

没药基源:橄榄科植物没药树及同属他种植物树皮受

20

有时具裂隙 气微香,味微苦涩

伤后渗出的油胶树脂。 性状鉴别 乳球形、泪淡黄色,腊样,气微芳白色遇热变软润 苦 物 香气。气微香,冒黑烟。 没颗粒状黄色至颗粗糙

116.南北柴胡性状区别 外形 颜色 质地 断面 气味 微苦 北柴胡根呈圆锥形,黑褐质硬,片状,纤微香,(条粗常有分枝,支色或不易折维性 气香 根发达 浅棕断 色

21

形状 颜色 断面 气味 与水火试 共研 香 滴状、圆半透明 无光泽 香,味微乳状烧之微有粒气香特黄棕 状液 药 或团块,棕色,不状,油异,味苦色乳透明 样光泽 微辛

南柴胡 根较细,常弯红棕质软,平坦,不败油曲,多不分枝 色或易折断 成纤维气,味黄棕性 淡 色

117.天然牛黄、人工牛黄与培植牛黄的区别 天然牛黄 人工牛黄 培植牛黄 性状 胆黄、管黄 多呈粉末与牛黄碎状或不规片相似 则 入口 清凉感 无清凉感 有清凉感 断面 有同心层无 无 纹 水试 可“挂甲” 可“挂甲” 可“挂甲”

118.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根的区别: 双子叶植物(根) 单子叶植物(根) 外有栓皮 外常无栓皮 横断面可见明显横断面可见内

22

形成层环纹 例大 皮层环纹

环内木质部占比皮层占比例

大,中柱占的 小 自中心向外有放无 射状纹理(射线) 无髓

119、蒽醌类成分可用( 微量升华 )、( 碱性试验 )和( 醋酸镁反应 )来鉴别。

120、目前我国生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分三级,即一级为( 国家药典标准 );二级为( 部局颁标准 );三级为( 地方标准 )。上述三个标准,以( 药典 )为准。 121、鉴别生物碱的常用沉淀试剂有( 碘化铋钾试剂 )、( 碘122、髓部宽广,具有周木式异型维管束( 大黄 ), 粉末中可见大型草酸钙簇晶和网纹导管( 大黄 )、

123、挥发油所含成分复杂,主要由( 萜类 )、( 芳香族化

23

有髓 -碘化钾试剂 )、( 碘化汞钾试剂 )和( 硅钨酸试剂 )。

粉末中具有听筒型气孔和嵌晶纤维( 麻黄 ) 。

合物 )和( 脂肪族化合物 )等组成。

124、川乌炮制的原理是将剧毒的( 乌头碱 )发生水解、形成毒性很低的( 苯甲酰乌头胺 ),或者进一步水解,形成几无毒性的( 乌头胺 )。

125、北五味子果实形状为( 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 ),表面颜色为( 红色、紫红色或暗紫红色 ),有的表面呈现黑红色或出现( 白霜 )。

126、生药在应用前一般要进行炮制,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改变药性,适应临床需要;缓和或提高疗效,减弱或消除刺激性,降低其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炮制还有利于药材的贮藏,保存药效;有利于调剂制剂和有效成分煎出;炮制可以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127、川乌、草乌和附子有什么关系?毒性成分和有效成分

是否一致?川乌和附子内服时为什么必须炮制?炮制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P67-72

答:川乌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主根;草乌是同属植物北乌头及其它多种植物的干燥块根;附子是毛茛科乌头的子根。三者的毒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相同。

因为乌头类生药毒性大,所以需要炮制后使用,炮制

24

的目的是缓和或提高疗效,减弱或消除刺激性,降低其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炮制方法有:浸泡等水处理,烘、焙、煨、炮等干热处理和蒸、煮等温热处理。三类方法均可使双酯的乌头碱类成分发生水解而达到去毒目的。但水处理生物碱随水流失过多,药效爱到影响;烘等干热处理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对药效影响较小;蒸煮特别是热压蒸制处理,总生物碱含量高,双酯型毒性生物碱含量低,去毒效果好,生产周期短。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