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 日
课题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课时 6 教学 目标 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 内容 1.1 艺术的社会本质 1.2 艺术的认识本质 1.3 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重点 与 难点 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要 求 1、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 2、备注栏内标明每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教学方法和用具。
.
.实用文档. 备 注 教 学 过 程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根底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根底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根底,也反作用于经济根底。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局部: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梦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开展,是以经济开展为根底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根底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根底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根底效劳,为开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效劳。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效劳,为社会主义效劳〞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根底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根底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根底,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根底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根底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
.实用文档.
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根底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根底。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标准,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根底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防止。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开展的是经济根底,它们反映经济根底,为经济根底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
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
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
.实用文档.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
.实用文档.
.
.实用文档.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根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根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实用文档.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根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根本要求和根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
.实用文档.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 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在审美根底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
.实用文档.
作业布置:
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那么不成其为美感。
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 〔1200字以上〕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