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入则孝》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来源:九壹网
《入则孝》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孝”最常用的词就是孝顺。常言道:“古来孝子行孝,莫不从顺从父母开始。”

父母呼 应勿缓

【注释】应:应答,回答,作出反应。

【解读】父母呼唤时,应立刻答应,不可迟缓。

《礼记》中说:“对于父亲的召唤,子女不能缓声应答“诺”。”

(《礼记·曲礼上》父召,勿“诺”。)(诺:应答声。缓声应答用“诺”。古人还有一种急声应答“唯”。)

这里的“应”既可以是语言上的应答声“是”“马上”,也可以点头示意表示已经知道了,或迅速起身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等行为上的回应。

曾子曾经跟随老师孔子到了遥远的楚国。在楚国时,有一天,他忽然觉得心头砰然一动,顿感内心非常不安,就赶紧辞别孔子回到家乡问母亲那天自己心动是怎么回事。母亲说:“那一天我非常想念你,咬了自己的手指头。”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曾参对母亲的孝心,即使是在万里之外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召唤。”

(《搜神记》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闻之,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现在的孩子,听到父母喊自己,年龄越大,反应越慢,喊的次数越多,时不当地还会呛父母一句“喊什么喊?长着耳朵呢!”有的家庭还颠倒过来,成了“子女呼,应勿缓”,子女把爸妈使唤得跟男仆、女佣似的。

孩子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甜甜的“哎!”;

孩子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不耐烦的“等等!”;

孩子二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怒吼“干啥?!”;

孩子三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我忙,没办法!”;

孩子四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老了老了,还这么多事!”

孩子五十一岁时,父母不喊他了,只是看着孩子说:“孩子,你也老了!”

……

父母命 行勿懒

【注释】命:命令,指派。

【解读】父母命令时,应立刻行动,不可懒怠。

《礼记》中说:“对于父亲的命令、呼唤,要急声答应‘唯’,而不是缓声答应‘诺’,手头正在做的事要放下,嘴里正在吃的食物要吐出,要跑步过去而不是小步快走过去。”

(《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唯[wěi]”与“诺”都是古时的应答声。急声应答用“唯”,缓声应答用“诺”。现在已经不用“唯”、“诺”来应答了,但“唯唯诺诺”成语留下来了。)

很多父母的感受是:孩子,一叫他吃,立马到眼前;一叫他干活,装聋作哑。还有那不装聋作哑的,倒是会翻白眼:“你没见我正忙着?”“为啥非得我干?”父母一催,二次翻白眼:“我又没说我不干,你啰嗦个啥?!”

有的孩子父母一让干什么,答应得很痛快,可就是不见动静。比方说,有的孩子听到父母让写作业,立马进了书房。可过了一二十分钟,父母去书房里一看:桌子上摊开的作业本一个字没写,还在那儿抠弄手指头玩呢!

有的孩子父母一让干什么,答应得很痛快,可扭脸就忘得一干二净;过两天问他结果,他倒一脸迷茫地问你:“你让我干啥了?”

另外,“父母命,行勿懒”并不只是孩童时代应该做到的;成人后,也要对父母之命“行勿懒”,尽早干完,给父母一个交代,别让父母觉得“孩子越大,越指挥不动”。

父母教 须敬听

【注释】教:教导,教诲。敬:恭敬。

【解读】父母教导时,应恭敬地聆听。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父兄尊长对自己有所教诲督责时,应当低头聆听接受,不可随意大加议论。”

(《朱子童蒙须知·语言步趋第二》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对于父母的教导,应当认真地聆听,别一副爱听不听的样子,即使你对父母的教导有异议,也别撇嘴加犟嘴,一脸不服气的样子,父母的话没说完,就开始打岔提反对意见了,“爸,你说的不对。”“爸,我们老师说的跟你不一样……”如果你有不同意见,等父母说完你再说也不迟。

一个人一生中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尤其是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受教育中度过的,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接受教育。孩子从小和父母在一起,首先受到的是父母的教育,一个连父母都教育不了的人,谁还能教育的了?

赵毋恤因听从父亲教诲而受到重视,后成为赵国创始人

春秋末期,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有一次,他将训诫儿子们的话,写在竹简上,交给他们,要求他们熟读成诵,领悟其要旨,时时对照去做,并告诉他们说三年之后将逐一考察。三年后,当他把儿子们叫来时,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训诫内容,以至连竹简都没了踪影,只有庶子毋恤对训诫背诵如流,并且三年来始终将竹简携带于身边,时时对照训诫内容反省自己。这次考察过后,赵简子非常看重毋恤,以至于后来将太子伯鲁废掉,废嫡立庶,改立毋恤为太子。毋恤后来果然不负“父”望,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事业,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史称赵襄子。

看看,原太子伯鲁把父亲的话当耳旁风,后果很严重吧?而毋恤对父亲的话不但认真听了,而且照着做了,这怎么能不让父亲器重他?后来才得以有机会以庶子的身份立为太子,并且发扬光大了父亲的事业!

另,毋恤的父亲赵简子就是《东郭先生和狼》故事中,追杀狼的那个人。

一个人在小时候主要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品行起着非常大引导,纠正作用。让做什么,不让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行为的认定父母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一个人的品行受家庭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可以喻为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好的话,“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亲密得过了头,也不能怠慢、忽视

《颜氏家训》中说:“父亲对于孩子,应该有威严,不可以过度亲近而显得不庄重;骨肉之间,应该有深厚的感情,不可以怠慢、忽视。怠慢、忽视了骨肉亲情,则父慈子孝不能自然相接,对孩子过度亲近而不庄重,则孩子就会滋生出轻慢无礼的行为。”

(《颜氏家训·教子》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狎:亲近而不庄重。简:怠慢,忽视。)

父母对孩子既不能亲密得过了头,显得不庄重,也不能怠慢、忽视了孩子。怠慢、忽视了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亲情没有正常建立,慈

爱之心显示不出来,相对应的,孩子对父母的亲情也不能正常建立,孝心也很难自然而然地产生(无父慈,子难孝);父母对孩子亲密得过了头,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尊重,轻慢无礼(慈过头,子难敬)。说的简单点:当父母的不管孩子,孩子很难孝顺他们;对孩子亲密得过了头,不把自己当父母看,孩子也很难尊敬他们。

古人的“慈孝不接”四个字用的非常好。孝心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孩子谁养跟谁亲,不养不亲。特别是最需要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儿童时期,谁养他,就依赖谁,亲近谁。小的时候不养,大的时候很难再用各种方法去弥补,挽回那种自然亲情。他小的时候,你对他撒手不管,你老的时候,他有可能对你撒手不管;他小的时候,你说没时间照顾他,你老的时候,他也可以说没时间照顾你,都一样的。如今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等原因长年累月不在家;有不少农村家庭或迫于生活的压力,或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的父母干脆对孩子只生不养,生下来就把孩子抛给老人照管。实际上这是一种只顾自己眼前挣钱,不顾孩子将来,不顾自己将来的短视行为。

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孩子将来成什么样子,只有天知道;对孩子养育的缺失,自己年老体弱后孩子能不能正常亲近自己,孝顺自己,只有天知道!

父母责 须顺承

【注释】责:1.责备,批评。2.惩罚,责罚。顺:顺从,服从。承:接受。

【解读】父母责罚时,应服从接受。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尊长检查、责备自己时,或有错误不

当之处,不可马上自我辩解,姑且隐忍。过后,再细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一条条地陈述事实,说这件事恐怕是这样的吧,刚才或许您一时疏忽忘了,或者说,当时或许您一时疏忽没考虑到这些吧。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忤逆尊长,事理也就自然清楚明了了。”

(《朱子童蒙须知·语言步趋第二》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却: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底下父母的责罚,总是有对的,有不对的;有该受罚的,有不该受罚的。对于父母的责备、惩罚,即使有错误不当之处,也不要当时就争辩,姑且隐忍,过后再说。其实有些时候,子女当时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错怪了父母,过后证明父母是对的,是自己考虑问题出了偏差,或者是受年龄限制,考虑不到问题的实质,所以对于父母的责罚,不要当时就急于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辩解,去和父母争论,说不了过一段时间自己的思想来了个大转弯,和父母一致了呢!

做子女的就应该这样,对于父母的责罚,不管对与不对,都不要跟父母针尖对麦芒,硬顶硬撞。有的孩子很精,一看大事不妙,“敌”强我弱,不管父母训自己、打自己的原因对不对,都及时认错,“爸爸妈妈我错了!”使父母及时止言止训止打,先逃过这一劫,过后再说;有的孩子就不行,不管父母训的对不对,打的对不对,或是嘴硬死犟、或是不吭声,认死理,挨死打,使父母越训越气,越打越气,结果受训挨打的时间更长、更狠。事实上,能及时认错的孩子长大后处理事情的变通能力要强于认死理挨死打的孩子。

做子女的千万不可颠倒过来,动不动去责备父母:你这不对、你那不对;你这不应该、你那不应该,到底谁是长辈?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你对父母的“敬”在哪里?

伯俞泣杖

汉朝时,有一位叫韩伯俞的孝子,有一天犯错了,母亲抽打他,低声哭了,母亲说:“以前打你从没听见你哭,今天为什么哭?”他回答说:“以前我犯错误,您打我还疼,今天您打疼我的力气都没有了,所以哭。”所以说,父母对自己发怒时,不试图辩解,不给父母使脸色,认罪态度好,让父母觉得你很可怜,这是上策;父母对自己发怒时,不试图辩解,不给父母使脸色,这是中策;父母对自己发怒时,试图辩解,给父母使脸色,这是下策。

(《说苑·建本》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力不能使痛,是以泣。”故曰,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其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见于色,下也。)(笞:用鞭、杖、竹板抽打。)

这个故事是著名的《伯俞泣杖》的故事:母亲打得疼不哭,打不疼了,反而伤心母亲力不如从前,身体不如从前了,哭了。但这个故事最有教育指导意义的是后面,父母对自己发怒时,总结性的上、中、下策。

那个下策,大概属于那种父母对自己发怒时,又百般争辩、又一脸怨气怒气,认死理、挨死打;那个中策,大概属于那种父母对自己发怒时,威武不屈,脸不变色心不跳,不吭一声,挨死打;那个上策,大概属于那种父母对自己发怒时,既不争辩、也无一脸含冤发怒之气,认罪态度好,能使父母心生哀怜而早早止训收手。

呵呵,“顺承”就是“服从接受”,也就是认罪态度好,能让父母心生哀怜而早早“散了批斗会”,早早“鸣金收兵”,所以说,

“父母责,须顺承”,方为少挨训、少挨打的上策。

父母责打,小棍子打来要坚强,大棍子打来撒丫子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子有一次在瓜地锄草,不小心将一棵瓜苗连根锄掉,父亲曾皙大怒,操起大棍猛击其背部,一下子就把他打趴下了,半天不省人事。过了一会儿,曾子苏醒过来,高兴地起身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父亲了,父亲您用力教训我,没伤到哪儿吧?”

告退父亲后回到房里,曾子取出琴唱起了歌,想让父亲听到琴声歌声后,知道他很健康,没打出毛病。

孔子闻听此事后大怒,告诉他学生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自以为无罪,请人去问老师不让他进门的原因。孔子说:“你没听说吗,从前瞽瞍有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父亲时,父亲每次使唤他,没有一次不在身边;但一当父亲想要杀他时,没有一次找得到。舜的父亲用小棍子打他时,他就忍着,但一看到父亲用大棍子打他,立马就逃跑。所以瞽瞍不犯为父不慈之罪,而舜也不失其淳淳孝子之心。现如今,曾参对待父亲,委身于父亲的暴怒,打死都不知道避一避,被打死了和陷父亲于不义,哪一个不孝罪名更大些?你们每一个人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这罪如何?”

曾参听到同学转达的话后,说:“我的罪过真是太大了!”于是赶紧去拜访孔子并承认错误。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

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耘:除草。建:竖起。瞽[ɡǔ]瞍[sǒu]:也作瞽叟,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几次想杀害儿子舜。蒸蒸:淳厚的样子。殪[yì]:死,杀死。)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都不是绝对的,要知道变通,即使是孝顺父母,顺承父母也是这样的。要知道经常有父母把亲生孩子、继子女活活打残打死的悲剧发生。作为孩子,遇到父母野蛮殴打危及生命时,有机会、有能力能逃走就逃走吧!要是不逃,父母把自己活活打残打死,岂不是要受到公众的谴责,或是蹲了监狱?如果因为自己不知道逃命而让父母身受恶名,岂不是更加不孝了吗?你看人家舜,当父亲用小棍子打他时,就忍着;用大棍子打他时,立马就蹿了!遇到这样的父母,自认倒霉还不够呢,还顺承个啥?祖国的花骨朵岂能摧残于父母之手!

经常有人指责儒家的孝是“愚孝”,其实,真要了解儒家,了解儒家的“孝”,不仅不愚,还教人学“精”,教人耍滑头呢!

说句实在话,父母的所教所责不一定全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也不一定全对,所以我们对待父母既要憨厚朴实,又要机智灵活才好呢!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其“呼”、“命”、“教”、“责”一层严于一层。“呼”仅仅是喊你,“命”是命令你,“教”是教育、引导你,“责”就是批评、惩罚你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