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桥梁专家茅以升

来源:九壹网
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生于江苏镇江,自幼勤奋好学,记忆力强,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爱好十分广泛。他3岁从母习字,5岁人私塾读《四书》、《五经》、《论语》,8岁考入思益学堂,11岁入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在校喜爱英语和数、理、化等学科,成绩优异。他从祖父读古文,过目能诵,在祖父和著名史学家柳治徽的启蒙与熏陶下,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1911年中学毕业后,他欲报考清华大学,因考期已过,改报唐山路矿学堂,被录取,选学桥梁专业。

1916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赴美国留学。1917年他获硕士学位后,经导师介绍,前往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并利用工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大学夜校土木工程系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他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其论文《桥梁衡架之次应力》( Secondary stresses in bridge trusses),达到了当时世界水平,文中之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他因此获金质奖章。

1920年初,茅以升回国任教,1933年辞去教授工作,承担修建钱塘江桥的重任。当时浙江省决定在钱塘江上兴建大桥,以贯通浙江省的铁路、公路交通。钱塘江的水、风、立即不比寻常,上游山洪暴发时水流湍急,下游怒潮倒灌时波涛险恶,如果山洪和怒潮同时并发,或遇到台风,江水翻腾激荡,势不可挡。江底流沙深达40米以上,受水流冲刷,变化莫测,有时沙深的最大变化可达10米以上。

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Badel)做了工程设计方案:全桥长1872米,正桥29孔,公、铁两路平列,概算1200万元。茅以升认为这个方案造价高,水上工程量大,不适合钱塘江水流与河床地质条件。他另设计了方案:大桥全长1453米,正桥长1072米,由16孔跨度为65.84米的简支钢枪梁组成,采用双层结构,工程造价531.64万元。在评选工程设计方案时,茅以升的方案一举通过。

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两个月通车,对支持上海保卫战和大量物资后撤做了很大贡献。不幸的是。战局恶化,为阻止日本侵略军前进,茅以升不得不于同年12月23日挥泪奉命将大桥炸毁。当时,他立下誓言:“不复原桥不丈夫。”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组织力量很快修复了大桥,但仅达限速通车。解放后,大桥才彻底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钱塘江大桥始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铁路桥梁史》这样评价钱塘江大桥:“20世纪30年代,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以当时尚不发达的施工技术,用不到三年时间,由我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并监造,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 8米的双层公铁两用桥,这是旧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20多位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 14个难题。1959年,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

茅以升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他还时刻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积极倡导科普教育,编写《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