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河南省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促进河南省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河南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的调查,指出其在软硬两方面凸显的不足;并提出参考意见,旨在促进河南省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落实素质教育政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革与发展 思考
一、河南省高职体育教学现状的综述
高职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实用技能的银领人才,银领人才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相对其他性质高校体育教学,高职体育教学更加肩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职责,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效。在河南省99所高校中(教育部公布),高职高专占54所,已愈1/2,可见,高职教育的优劣是河南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高职的前身大多是改制前的中专、技工学校、教育专科等,这种出身使其整个教育教学环境凸显软硬件上的欠缺,体育教学首当其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软肋。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主要问题如下:在软环境上,学生体育文化匮乏、运动技能较差;体育教师数量未按额定数量配置,素质没有达到高校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很多学校不受领导重视;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制定的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发挥教师特长;不按个体差异分班;课程观狭窄,现行体育课程使学生难以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价值观;运动技能教学浅尝辄止,终身体育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等。在硬环境上,学校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另外,高职教学重视实用技能,理论课教学被切割得七零八落,体育课难以统筹安排,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出现了教学无序的局面。因此,应该加强对河南省高职体育教学的研究。
二、促进教改的几点思路
1.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符合实际的校本组织模式。教学组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环
节。因为在软环境上,体育教师数量未按额定数量配置;在硬环境上,学校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导致三自主教学无法实施。所以,当务之急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符合实际的校本组织模式。多数学校是大一按行政班上课,大二分项教学;少数学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了有益的改革和创新。其中,以下学校的创新与实践值得借鉴: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院特色,采用艺体课与体育课相结合穿插进行的教学模式;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鉴于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场地严重不足,采用三个平行班三选项的教学模式。另外,资源好的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大一第一学期按行政班上课对学生摸底,第二学期后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分项教学模式;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一年级课程采用按学院建制分单元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实行男女分班上课,二年级采用选课制,要求学生在学校规定的选课时间内选课的模式。
2.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目的地增加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而且,体育教师要讲明所学专业体育课的具体要求,要达到的标准,使学生明确方向,有目的地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如伏案型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中较多见的一种类型,财会、计算机、文秘、仪表、化验等职业均属此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形体、健身操、韵律操等项目。站立型专业,如物探、采矿、建筑、机械制造、纺织、医护、烹饪等专业。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个器官的负担过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等症状。因此,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型专业,如地质、交通建设、测量、农林、营销等专业。劳动强度高、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肺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远足、郊游、长跑、游泳等。
3.积极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的条件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内外的各种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等。河南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匮乏,宜积极开发现有的各种资源,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和其他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职工、校医、校外体育专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教练员、医生以及有一定体育特长的社会其他人员等。他们的知识、智力以及体力等条件都可以通过开发进入体育课程。
物力资源的开发:一是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即一物多用。如跨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用作投射门。二是自制简易器材和替代品。如利用废排球制作实心球。三是改造场地,合理布局,提高场地的得用价值。四是充分利用学附近的社区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等。五是对体育课程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
对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河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体育教师配备较少,无法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大量引进新人又不现实。因此,需要我们有更加开放的姿态,即只要有教师资格证,运动技能好,对体育有较深的理解,就可以进入体育教师的队伍。
4.形成制度、建立机制构建大课程观。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过程。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且应将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都纳入课程之中,树立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体育与健身“大课程观”。
体育与健康的“大课程观”,既是“课程概念的本身含义,也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和“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和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大课程观”,做到既要重视体育与健身的课堂教学,又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真正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使课外体育活动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有专人负责,并且注意开发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资源和指导人员资源,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全方位和有机结合。
5.营造健身氛围,呼吁建立完善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建设体系。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和经济的相对落后,国民健身意识普遍不强,学生体育素养不高,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比较低,对参与体育活动不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国民进行体育教育,缺乏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及制度保障。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难以满足,缺乏家庭的支持,社区和学校的设备匮乏。
国民健身意识不强,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较低,学生体育素养不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日趋提高,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体育消费作为高级消费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体育教学改革不应该只盯在课堂上,而应在整个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背景中寻求答案和解决办法。学校体育教育任重道远,只有在深化新课程的改革,注重复原课程本身文化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建设体系,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豫教发规[2007]83号)[Z].2008-09-30.
[2]何健,吴龙.高职体育教材的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赵双成,马宁,林陶. 也谈为什么“12年体育课我们教不会学生什么”[J].体育学刊,2007,1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