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习题(含答案) (116)
一物体在做直线运动,在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和到v2
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若物体通过两连续相等路程内的平均
速度分别是v1和v2,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下面关于v和v′的式子中,不正确的是 ( )
A.vv1v22vv B.v'12 C.v> v′ D.v< v′
v1v22【答案】D
【解析】若在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和到v2,设时间为t, 前一段时间的路程为s1,后一段时间的路程为s2,全程用时为2t, s1=
v1t, s2= v2t,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1s2v1tv2tv1v2;若==2t2t2物体通过两连续相等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v1和v2,设路程为s,全段路程为2s,前一段路程所用时间为t1,后一段路程用时t2, t1=ss,物体 ,t2=v1v2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
2v1v22s2s,据数学关系比较得: v> ==
ssv1v2t1t2v1v2v′,选项中只有D符合,故选D.
52.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走死马”,距离究竟有多远呢?不妨请“回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算出距离了。 如果一人对着高山呼喊,经过10 s后听到回声,则高山与我们的距离为( )
A.1 700 m B.3 400 m C.170 m D.340 m
【答案】A 【解析】 【详解】
因为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根据题意知道,人发出的声音传到高山的时间是:t=10s/2=5s,由v=s/t知道,高山与我们的距离是:
s=vt=340m/s×5s=1700m,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从人所在地方传到高山的时间(单趟用时)。
53.下列估测最接近于实际的是( ) A.一支全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一个普通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N D.人感到舒适的气温约为39°C 【答案】A 【详解】
A.一支全新2B铅笔的长度在20cm左右,故A符合实际; B.普通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故B不符合实际; C.一个普通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N,故C不符合实际; D.人感到舒适的气温约为25°C,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5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是最合适的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答案】D 【详解】
A.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故A错误;
B.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故B错误;
C.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除了机械运动外,还有电荷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等,故C错误;
D.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即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故D正确。
55.小鹏家购买了一箱重960N的装修材料,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装修材料匀速提高9m,用时3min,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箱子重、绳重和摩擦)。小鹏计算的下列物理量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05m/s B.做的有用功为8640J C.拉力为240N
D.拉力的功率为48W
【答案】B 【详解】
由图可知,滑轮组的动滑轮绕4段绳。 A.装修材料上升的速度
v=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
ht9m=0.05m/s 360sv绳=4v=4×0.05m/s=0.2m/s
故A错误; B.做的有用功为
W有=Gh=960N×9m=8640J
故B正确;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W有GhGhG=
W总FsFnhnF拉力大小
FG960N=300N n480%故C错误; D.拉力的功率为
P故D错误。 故选B。
WFsFv绳=300N0.2m/s=60W tt56.某校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在国旗匀速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国旗是运动的,上升过程中国旗的动能不变, 重力势能增大
B.国旗由静止到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旗杆上端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能够改变用力的方向
D.绳子给国旗向上的拉力和国旗给绳子向下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详解】
A.在国旗上升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国旗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上升过程中国旗的速度不变,质量不变,动能不变,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变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国旗由静止到运动,其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是由于国旗受到了力的作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旗杆上端的滑轮不随国旗一起运动,该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所以旗杆上端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绳子给国旗向上的拉力和国旗给绳子向下的拉力,这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7.现在你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如果说你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从窗外走过的监考老师
B.黑板前的讲桌
C.从窗外走过的校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
D.从窗外飞过的小鸟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所选参照物而言的,有位置变化就是运动,没有位置变化就是静止,题中讲桌与考生没有位置变化,选择的参照物是讲桌,故选B。
58.某同学在百米赛跑中第1s內通过的路程是3m,第2s內通过的路程是5m,第3s內通过的路程是7m,则他在这3s內( )
A.前2s內的平均速度为5 m/s B.后2s內的平均速度为6 m/s C.3s內的平均速度为6 m/s D.最后1s內的平均速度为5 m/s 【答案】B 【详解】
A. 前2秒内的路程为:s1=3m+5m=8m,则平均速度:
v1选项不符合题意;
s18m=4m/s, t12sB.后2秒内的路程为:s2=5m+7m=12m,则平均速度:
v2选项符合题意;
s212m=6m/s, t22sC.3秒内的路程为:s=3m+5m+7m=15m,则平均速度:
v3选项不符合题意;
s315m=5m/s, t33sD.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选项不符合题意。
二、多选题
59.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的路程﹣时间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
A.甲的速度等于乙的速度 C.t=4s时甲的路程为60m 【答案】BD 【详解】
B.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t=4s时乙的路程为48m
由图像可知,当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相同时,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
s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v=可得: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故V甲>V乙,
tA错误,B正确.
有图像可知,V甲S甲60ms60m20m/s,V乙乙12m/s,时间是4S时t甲3st乙5s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甲20m/s4s80m,故C错误.D. t=4s时乙的路程为
S乙V乙t乙12m/s4s48m,故D正确.故选BD.
【点睛】
(1)结合题意,想一想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2)根据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可以看出,当时间相同时,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
60.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AC 【解析】 【详解】
A 该图象中,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不变,故是匀速直线运动,故符合题意;B. 该图象表示时间改变但路程不变,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C. 该图象看出,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的,即物体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D. 该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状态。不符合题意。故选AC.
【点睛】
首先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图象特点进行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