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

来源:九壹网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

【篇一: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

中青在线2003-06-08 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似曾相识题又来 湖北夷陵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曹书德

今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尽人皆知的“智子疑邻”故事。要求跟去年一样,连续提了两个问题,然后引出“话题”。“注意”也同往年一样,“一限三自”(内容限话题以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有这些,都应是考生“似曾相识”的。 可不同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话题的限制性超过了历年的命题。

“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紧”一“松”:话题进一步“收紧”,而主题却在“放松”。

但是,给话题添加这么多的限制实在有些为难考生。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很难驾驭的。话题限制多了,不说是让人走死胡同,但肯定是个很窄的巷子。

高考作文一直把价值观、道德观放在突出的位置,立意压倒一切的倾向带来了许多弊端。今年的作文立意尽管不直奔道德观,但哲理意味浓郁,考生对“情感亲疏”和“事物认知”关系的认识水平高低将决定文章立意优劣,语言表达的地位仍未得到有效重视,这也许还是遗憾。 北京卷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喜与忧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韩军

“转折”这个话题,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适合考生的话题:学生可以从自我人生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广泛地谈“转折”。 也就是说,考生们拿到这个话题时,是非常容易上手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展开的,思路是非常广泛的。

容易展开思路,就容易点燃考生的写作热情。这是喜。但也有忧。 去年的北京高考作文话题是“规则”,今年是“转折”。这两个话题,大家一眼就看出,去年所针对的背景是韩国世界杯足球赛和中国加入wto,而今年所针对的背景,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由第三代向第四代“转折”,或者非典危局肯定会过去,历史会有新转折、新转机。 我的“忧”正在于此。去年和今年的话题内容大体都被我“猜中”了。我相信,同样猜中的还大有人在。

如果,出题人出的题目比较容易让人猜中,那么考试的意义就不大了。

问题的关键是,作文题目为什么容易被猜中呢?就是因为出题人太喜欢跟着热点走,跟着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体育方方面面的热点跑。

跟着热点跑其实也未尝不可,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是我要说,跟着热点跑,似应跟得远一点,婉曲一点,不应太直白、太切近。 上海卷

“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一道体现开放精神和素质教育的作文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

这几年,高考作文题虽然有了很大的开放度,题目越来越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但总体上说,还受着较大的限制。比如2002年《面向大海》《心灵的选择》或局限于一种心态,或涉及道德范畴,指向性较强。而“杂”这个话题,比过去更开放,更少约束,更重思辨,更重文化底蕴,更能拉开差距,体现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从内容上讲,“杂”可以反映人的素质,它体现了学问的广博。古人云:“博观而约取”,这个“博”也就是杂。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专。强调深,而忽视了“博”,忽视了“杂”,忽视了“多元”。其实,即使是科学研究,如今也讲究“边缘化”,也讲一点杂。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杂”和“窄”的关系,对教育进行反思。

文章还可以写“杂”和“专”的关系,“博”和“精”的关系。在两者关系中,体现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从形式上讲,这个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某件事,某个经历,写出“杂之美”;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杂”的理解,阐述“杂之理”;更可以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写出“杂之趣”。

我认为,这个题目出得好,还在于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题目并不大,却可以小见大。使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比起2000年上海卷“世博会”,2001年上海卷关于文化传统的话题,都更能自由发挥。但发挥得如何,要看考生的学问根底,看他们的知识面、阅读面,看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心和理解的程度。

“变”是作文题的生命线,近几年来,上海的作文题不断变化,使考生难以猜题押题,从而促使其在读书、写作、做人这些根本问题上

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作文题就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篇二: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x”模式的第一年。今年,语文试题综合型、能力型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这具体表现在主观题目增加,客观题目减少,题目的思辨性、实用性提高等方面。从总体看,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思想,全面考查语文的各项能力,题目设置排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有

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两大任务的要求。2002年又是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一年,北京卷与全国卷所依据的纲领,都是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两份试卷在一个总体纲领的指导下,又展示出各自独立、独到的思想。下面仅就这两份试题的几个侧面进行评析,取名“断析”。

㈠全国卷断析

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

2002年全国卷新增加了三道主观题:16.文言文句翻译(5分)、17.古代诗歌鉴赏(6分)、

18.名句名篇默写(4分)。这三道题考前曾引得众说纷纭,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我们认为这15分的题命制平实而稳健。文言文句翻译准确地体现了所用的文句须取自第一卷的文本之要求,没有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两个文言文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难度适中,要点涵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清晰的导向。古代诗歌鉴赏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鉴赏材料。这是一首包含着浓厚传统文化和思乡感情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题目包含了三问:第一问问“折柳”的寓意,是一道理解型的题目,答案明确;第二三问就“折柳”在诗中的关键性提问,答案就比较发散了。两相结合,兼顾了试题的导向功能和高考的选拔功能,可谓匠心独运。默写名句名篇全部选自课内,涉及到先秦论文《劝学》、唐诗《琵琶行》和宋词《永遇乐》,题目平实浅易,体现了高考试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用意。以上三题,相信会有较好的得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试卷的难度。

二、第一大题中的新题型

第一大题总体平易,但在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方面有些新方法出现。

一个是在对实词的考查中将近义词辨析改换为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四个选项涉及到16个词语的意义。但它所要求的决不是对词语意义的死记硬背,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词语中语素意义的确认和自设语境的整合,作出正确的判断。其中将“道听途说”解释为“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虽确有出处,但与流行的一般用法有差距,这大约会是这道题目的唯一难点。再一个是传统的语言连贯题移入了第Ⅱ卷,而2001年没有考查的正确使用虚词重又以选词填空的样式出现在试卷中。要求辨析的三组副词是“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

常”。辨析双方的差异明显。考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词在语句使用中的感知,所以这仍然是特点鲜明的能力型测试题目。 三、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

这一组题目既体现了高考试题限制明确、指向清楚的传统,又各具特色和新意,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题目包括三个要点:一、所给句子的毛病是“前后脱节”。

二、改变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词语”。三、实现的目的是“完整连贯”。这里“连贯”紧扣“脱节”,“完整”照应“添加词语”,明确的反映了题目的要求。

24题以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为主。题目要求两点:“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这就将考生的语言连贯、修改病句和变换句式等能力综合考查了。

25题考查仿写。给出的语句示例是一节诗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要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题目一方面要求所组句子必须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且意思完整,这有相当难度;另一方面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便又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在这里,让我们看一位考生精彩的仿写:“油画是描绘在画布上的音乐,线条是跃动的思想,色彩是绚丽的旋律,山川、人物是跳着欢快舞蹈的音符。”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继承了高考试题(全国卷)的一贯思想,命制合理,难度适中。

第二大题科学文章阅读选用《沙尘暴》为文本。这是一篇自然科学文章,可能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测,但这是符合《考试说明》自然科学文章、社会科学文章兼顾、轮换的精神的,对只热衷于猜题的片面的教学和备考方式是一种有力的纠正。我们认为,未来科学文章阅读考查文本的走势将是以社会科学文章为主,自然科学文章为辅,二者兼顾综合。

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选用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为文本,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文学性。在文本的选择和题目的命制上较2001年的相关试题更科学合理,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只有其中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指问的部分内容比较零散模糊,筛选概括到位有较大难度。

五、写作

写作题的命题仍然采用话题式。题目给出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这应是一个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具有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的话题。可以认为它是对2001年“诚信”话题的继续,从中可以看出高考写作话题的大致走向。

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华的舞台,它允许并要求考生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它给出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例如,

2002年试题给出的材料就很有启发性,其中“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都可以引发联翩浮想。它可以使我们想到,心灵选择的价值往往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体现,而选择了舍己助人也同样意味着选择了温暖自己的身心。另一方面,题目又作出这样的提示: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种提示可以使考生不囿于材料,而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因此,2002年的高考作文应有较好的区分度。某些思想粗疏、眼界狭小的考生可能只局限在“歹徒行凶”、“考场作弊”等狭小空间。而那些投入生活、善于思考、眼界开阔的考生,则可以在生与死、集体与个人、金钱与荣誉、前行与后退、创造与守旧、亲情与友情、现实与理想、灵活性与原则性,以及爱国、正义、道德、纪律等广阔天地驰骋翱翔,这实在是高考语文试题为中学素质教育作出的重大贡献啊! ㈡北京卷断析

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

2002年北京卷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设置与全国卷略有差异,它们是:16.古代诗歌鉴赏(6分)、17.文言文句翻译(5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与全国卷相比较,这三道题目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但是,试题命制并未逾越《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方针。

古代诗歌鉴赏以畅当的《登鹳雀楼》为鉴赏材料。在与全国卷的诸多不同点中,有两点特别突出:其一是第一道小题是多项选择题(符合《考试说明》单项选择题之外的其他题型的规定);其二是第二道小题与王之涣的同题诗作相比照。多项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误差

小、区分度好,有利于选拔。与第一小题的紧缩相辅相成,第二小题比照评价两首诗作就相对发散,其中“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的说法,可能引发某种争议,批评者会认为试题率先下定孰优孰劣的断语,限制考生思维,违背诗歌鉴赏的规律。我想,命题中的这句话应不是率意为之,应是审慎斟酌而敲定的。有两点值得评者注意:①王、畅二诗,孰优孰劣,已有定论;②为降低考生无端失误的比率,为有效控制阅卷的误差。应当说,那是北京命题组在科学允许的范围之内,对诗歌鉴赏题作的实事求是的处理。文言文句翻译所用文句没有取自第一卷的文本,而是另取 《史记 挝淖帧r

阅谌莺凸沤褚煲濉 5

默写名句名篇则采用一种灵活的题型,题目以《巩溪诗话》中的一段文字为底本,要求默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同时还要求解释“少陵”、“为难”两个词语。这就把名句名篇的默写与古代文学常识、文言文词语的翻译结合到了一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

这一组三道题目分别是:23.压缩语段、24.仿写语句、3.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与语言表达的结合。压缩语段的主要手段是一筛选,二转换。筛选,是以题目要求为标准,审视材料,比较鉴别,筛掉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转换,是对经筛选后保留下来的文字,作进一步处理,对词语和句子进行必要的合并、转换,使语句更为简明、流畅。

23题的题干相当简洁“下面是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60字)”其核心是“概括其主要信息”,“其”字所指“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自然是我们思忖的要点。对于“5月21日(距会议开始还有7天)的一则消息”来说,哪些是主要信息呢?它应该包括:会议名称、主题、时间、地点、主办者和参加者。需要筛选掉的信息有四类:一、“届时”、“这次会议”、“据了解”等复指、过渡性文字;二、最后一个长句“旨在??”;这个长句,是对会议主题的进一步具体阐述,属于次要信息。

三、介绍予会代表的内容。与主办者相比,予会代表是次要信息。四、主题词的前半部“新世纪的志愿服务”与其后的“认知、支持、发展”相比,后半部更具体、明确,两相比较,前半部可筛掉。 转换包括以下内容:

一、5月27日至28日,“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 二、会议以“??认知、支持、发展”为主题。----会议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经过合理的筛选与转换,得出以下答案: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仿写语句是写作语言的基本练习,是对联想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考查。仿写也是高考传统的热门内容。关于仿写,笔者在《三较意趣》一文中另有评说,此处不复赘言。

扩展语句是和压缩语段相逆向的语言表达题。扩展语句从表面形式看,是在考查发散性思维,但其实质仍然是在某种限制下的写作。即如试卷25题,题干包含着如下限制:①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②以“路”为中心,③分别写一段话,④每段续写不少于50字。 给出的开头文字分别是:①北京的路平直而宽阔;②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前者限定写实,带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后者限定象征,想象人生的缤纷色彩。

下面是得满分的若干示例:

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无论是长安街还是平安大道,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平直的马路让司机开起车来心里踏实,宽阔的马路预示着我们北京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清晨会有环卫工人为它洗脸,偶尔会有些许雾气滋润它的面庞;中午车来车往真是热闹非凡,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的脸也热了;晚上两旁的路灯就是它佩戴的名贵首饰。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篇三:历年高考作文题大全】

历年高考作文题大全

(1949年以前—2005年)

1949年以前高校招生部分考试作文题 衣服的功用 女衣和男衣的比较 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帽类 我最喜欢穿的鞋子

饮食为什么一定要有时候 多吃的害处 我最喜欢吃的食品 烧饭法

我理想中的屋子造法

中国的家庭制度怎样改革 怎样可以和邻人和睦

家事的类别和学习的方法 烧鱼和烧肉的不同地方 我们为什么要敬崇老师 我的旅行日记 值日生的责任

报告我校运动会情形给父母信 我的小史 自满的害处

我的爱惜光阴法 益友和损友

哪一种游戏最为有好处于人身 不倒翁为什么推他不倒 什么叫“笔耕” 我的书包 我家的书橱

椅子和凳子的分别 船和车的争辩

镜子为什么能够照人 工人为什么要罢工 广告的地位研究 牛的自述

池边看鱼的乐趣

鹊究竟可以知道认得喜事么 对于《病梅馆记》的感触

风和冷暖的关系 打电话的方法怎样 人生好像一年的四时 一个好风俗

我的观察人品方法 我的读书方法

中国最有名的报纸

庙宇中的神像果有灵性么 看中国地图的感受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你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 2001:诚信

2002:心灵的选择

2003: 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 2004年高考作文题: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除全国统一命制的以外,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重庆等11个省、市单独命制。

一、全国卷作文题有四套: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1:

材料:一位老妈妈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染布店老板,一个嫁给雨衣店老板,老妈妈整天担心,下雨天染布店那边的生意会不好,晴天的时候雨具店那边的生意又不好,每天都这样担心,后来有个人

跟他说,你真幸福啊,无论是下雨天还是晴天都会有生意,那个老妈妈乐得不得了。

以“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2:(河北省,山东省等) 阅读下面四句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谚语)

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达.芬奇)

相信任何人与不相信任何人,一样是错误的。

四句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还是相信自己吧。请你以“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文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3:(上海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4:

有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这位农妇却沿这种思路想下去了: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可下很多蛋,蛋又可孵化很多母鸡。最后农妇大叫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可以想象农妇将会怎样痛苦下去。

失去一个鸡蛋的痛苦竟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在常人看来的确有点荒诞,但生活中这种人大有人在。孩子生病了,

如此这般这位母亲会被痛苦煎熬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放大了痛苦有可能将这个家击倒。上班路上,因车子晚点,有可能要迟到,这也是一件平常的事。但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迟到了肯定要招致领导的

批评,同时还会影响奖金,从而影响年终考核,还会影响晋升,还

会??总之还可引申出无数的“还会”。如此,再坚强的心也会被击垮。 我们总觉得活得很累,我们总有排泄不完的痛苦,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多,但其原因之一肯定是常犯一种错误———放大痛苦。我们难免失误,但如果我们只着眼眼前的错误,就事论事,不泛化,不扩大,不追究以前,也不浮想未来,这样痛苦就被包裹了,就局限了,痛苦就小多了,人生也就轻松多了。

请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二、上海卷高考作文题:(70分)

以“忙”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

三、北京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包容,800字左右,文体不限。 北京高职单独招生作文

“时尚”是社会在一定时间段流行的习俗和风气,有人也称之为“时髦”或“新潮”。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竞相展示着它们的身姿,赢得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他们追求“时尚”、创造“时尚”并享受“时尚”,但是人们对“时尚”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可谓见仁见智,赞赏艳羡者有之;指责排斥者有之。请以《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四、广东卷:

古时东瓯人(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了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了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五、辽宁高考作文题:

“平凡与自豪”,文体不限。 六、湖南: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9亿,在每个孩子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观念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角度自拟,不少于800字。 七、福建:

以名人曹操、苏轼、薛宝钗,霍金,宋江,鲁迅,孔子,曾国藩,冬妮娅 ,桑地亚哥为内容。题材不限 八、重庆高考作文题:

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登珠峰时,登到8000米时我体力不支放弃了继续攀登,别人很为他惋惜,说如果还坚持一会,胜利就属于他了,他却说:我知道8000是我的生命极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