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胜文至”?儒家的理想,是济世安民,所以大气,又是修身为本,所以温润。
*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世界有统一的规律,所以做实验,找到规律就行,剩下的就是套规律、细化规律,以及不同规律之间的关系。所以,学习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中国文化认为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只有不断变化的道。掌握道可不是背过一个公式就行的。你看孔子说仁、说孝、说君子,都是因人而异的。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都是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情况做出的答案。
这世界上没有一样的学生,就没有一样的答案。但是,每一个答案又都是道,都很深刻。你又不能理解成所有的答案背后都有一个一致的核心,那就又成西学了。
中国的文化,不是背过条条框框就行的,必须连材料一起掌握,了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了解大道的各种变化和变化的理由。所以,中国人的学习要背过很多东西。
*《沧浪诗话》为什么要强调熟读前人诗歌?
文人写诗,吟咏的主题是基本固定的:伤春悲秋、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咏史怀古、咏物言志、唱和酬答、友情亲情、思乡怀归、羁旅思妇等等。
诗的结构也是基本固定的:起承转合,罕有意外者。
意象是诗的构成单位,而中国人的意象是全民族共通的,很少有个人意象。 格律也是基本固定的,押韵也是必须遵守的,等等。
总之,你要作一首诗,一开口,有一半就已经作好了,大家都一样。
文人每天的感慨,都习惯性地以作诗为表达。诗就成了最贴近心灵的事。而作诗,主题是定的,结构是定的,格律是定的,意象也是共同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发乎情,止(指向,非“停止”之意)乎礼义,这是诗歌的传统。不如此不叫诗歌。
古人作诗,那是他的生命状态,就像今天发短信一样。
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的意象,形成了一整套的意象系统,所以表情达意的时候,就可以不用“意”直说,而借用“象”去说。意象是构成中国诗文的最小单位。意象是从哪里来的呢?意象是由于全体中国文人儒士都读同样的书而形成的。意象首先从四书五经来,其次是史书。再其次是诸子。读古诗如果不涉及这个意象系统,就只能是浮在字义的表面。
诗怎么才能作得好?《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作诗,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