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ep.2006 No.5 第5期 论陈衍的宗宋诗学观木 郭前孔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本文以唐宋诗之争为视角,综合分析著名诗论家陈衍的诗学观点。其论诗宗旨是“三元”说和“诗人 之诗和学人之诗合”说。对严羽以迄清代宗唐派总体上持批判态度,对明七子批评尤甚;大力宣扬宋诗理论,为“同 光体”指引前进方向,并创作出清隽奇峭的宋诗型诗歌。其中也不乏持平之论和精深见解。 关键词:陈衍;宗唐派;宋诗;同光体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壬午(1882)举人。近代著名诗论家、 学者和诗人。早慧,被乡里称为神童。1886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1890年,应礼部试未酬,进入江南 制造局,兼任广方言馆教习。此时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推行新政,闻陈衍之名,安车延为官报局总纂兼两湖 书院教习,辅佐改革。他撰写文章,提出对策,以供湖北改革币制,发展实业。后历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 堂经学讲习、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在京期间,与陈宝琛、陈三立、郑孝胥等诗酒交会,成立诗社,切磋诗艺, 时名噪京师。1931年,应唐文治力邀,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讲席。次年,与章太炎、金天羽在苏州筹办国 学会,倡导传统文化,并主编《国学论衡》,1937年病逝,享年82岁。 一陈衍生当清王朝危机四起、栋椽将倾之际,内忧外患,层出迭涌。他说:“文端、文正时,丧乱云朊,迄 于今,变故相寻而未有届,其去小雅废而诗亡也不远矣!”…盯 时事的巨变,使得诗人们深感传统的思维方 式、审美旨趣已不再适应动荡不居的时代发展,乾嘉盛世已成往昔,汉学家重考据、轻义理的学风已于时 无补,现实的危机引发了学术反思,人们开始注重经典的微言大义,融合汉宋,讲求经世致用,以图挽狂澜 于既倒,为清王朝寻求出路。表现在诗学领域,则是道咸间宋诗运动的兴起。他们拒斥乾嘉“性灵”、“格调” 诗风的油滑或肤廓,认为不能裨益社会。而宋代诗人普遍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讲求积理养气, 崇尚一种刚健挺立、奋发自强的人文精神,“宋代诗学之重要风格特征,为健朗,为拗峭,为刚硬” 儿∞,最 适合于社会衰势颓废之时以唤起士人精神,救济民族危亡,这为宋诗运动同仁所体认,也为陈衍所认同。 融通汉宋的思想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要求将“性情”与“学问”结合起来,以适应新形势下表达主体精 神的丰富深刻及探索传统诗歌的新变、谋求诗歌新的发展出路的需要。何绍基说:“看书时要从性情上体 会,从古今事理上打量……故诗文中不可无考据,却要从源头上悟会。有谓作诗文中不当考据者,由不知 读书之诀,因不知诗文之诀也。” 陈衍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前人的种种说法,正式提出“诗人之诗与学 人之诗合”的命题。同时,陈衍宗宋还与其地域、家学和个性密切相关。闽地诗歌兴起于唐,至宋日渐昌兴。 有明一代,以盛唐为宗,“闽中十子,郑善夫、高、傅、二谢、二徐、曹学俭,虽迭以诗鸣,然皆不出明人貌 似汉魏、盛唐之习。”… 清初产生一批学宋诗人,尽管中叶闽人又专为盛唐,然而学宋之风并未完全沉寂, 收稿日期:2006—02—12 作者简介:郭前孔(1965一),男,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5BZW027)资助。 ・4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以郑方坤兄弟为前导的一个学人诗群逐渐形成。他们普遍以杜、韩、苏、黄为宗,论诗主张学问、性灵缺一 不可,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开近代宋诗运动和“同光体”的先声。陈衍生于书香门第,其父熟读经史,在他 严教下,陈衍5岁即诵经书,11岁四书五经已读毕,奠定了他深厚的学问根基。9岁时从伯兄陈书学诗,陈 书不喜专以神韵为宗的闽地肤空诗风,与叶大庄等倡导学习厉鹗、金农等人清幽刻削的浙派诗。他曾批点 黄庭坚全集,又“善说杜诗,有人人熟读而莫究其作何语者,一经说解,闻者豁然”… 。陈书诗作二千余首, 诗风近白、苏,而出入于后山、诚斋。这对陈衍的诗学观和诗风有直接影响。陈衍为人,“松柏之质,清刚劲 直,人格严峻” J目旧9,独立不迁,安于清贫,勤于耘人。一生热衷于学术文章,怀济世之心,“有感于诗与 时世相关之切”…嗣 ,于礼崩乐摧之际,倡导凄厉清苦之音,发起近代诗歌史上声势浩大的宗宋诗歌运动 “同光体”,“声教远暨海内外,一时豪俊,奔趋其旗纛之下”… ,成为“同光体”的广大教主。 陈衍学识广涯,经史子集无不精湛,尤以论诗著称。他治诗数十年,诗学思想十分丰富,尊酒谈艺, 技法熟通,“品诗轶钟嵘,诗话凌沧浪。征诗逾南山,评诗压两当。说诗渊无尽,千顷波汪洋。诵诗如闻政, 尤能振纪纲。 I_枷他的《石遗室诗话》体制博大,论诗精深,“近二十万言,妙绪纷披;近人言诗者,奉为 鸿宝,则沾溉正无穷也。日人铃木虎雄撰《支那文学》,列《石遗诗说》一章,认为近代诗派中坚,洵非无 故” J26 ̄他倡导宗宋又不囿于门户之见,不乏持论公允之语,于唐诗并无偏见,但对宗唐派之一味模拟、 毫无创新之举却痛加贬抑。创立诗社,结交宗宋诗人,同气相求,讲论宋诗型诗歌创作经验和技巧,摘录 品评“同光体”诸人诗歌,为“同光体”的发展壮大指引前进方向。此外,其诗学思想还体现于《近代诗钞》 和其它各种论诗诗文著作中,俱见于钱仲联编《陈衍诗论合集》。另有《石遗室诗集》十卷、续集二卷及补 遗,见陈步编《陈石遗集》。 一、并非唐宋兼采 向来论陈衍诗学理论,必提“三元”说与“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说。此二说确是陈衍诗论纲目,而 前者是石遗首倡。《石遗室诗话》卷一:“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祜也。君(沈 曾植一作者注)谓三元皆外国探险家觅新世界、殖民政策、开埠头本领,故有‘开天启疆域’云云。余言今 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庐陵、宛陵、东坡、临川、山谷、后山、放翁、诚斋,岑、 高、李、杜、韩、孟、刘、白之变化也。简斋、止斋、沧浪、四灵,王、孟、韦、柳、贾岛、姚合之变化也。故开 元元和者,世所分唐宋人之枢斡也。若墨守旧说,唐以后之书不读,有日蹙国百里而已。故有‘唐余逮宋兴’ 及‘强欲判唐宋’各云云。”…。类似的话语也出现在《剑怀堂诗草序》中。陈衍一再表明宋诗是“宋人皆推本 唐人诗法,力破余地”的结果,且列出一连串明晰的嬗变名单,无非想证据凿凿地传达唐宋诗有一种既传承 又创新的关系,而非势若水火。这不仅用于对“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分野之说的回驳,也是对流行几百年来 宋人严羽论诗“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之说以及明七子“诗必盛唐”主张的反动。 所谓“旧说”也就是上述云云。然单是表明这种关系本身并无多大意义。陈衍在此旨在表明一种“外国探险 家觅新世界、殖民政策、开埠头”的“本领”,一种“戛戛独造,不肯一语犹人”…椭之精神,也就是其在《剑 怀堂诗草序》中所谓的“至”:“夫学问(诗歌创作——作者注)之事,惟在至与不至耳,至则有变化之能事焉, 不至则声音笑貌之为尔耳。”…m 而他之所以尖刻批评明代诗学(见下文),并非其一无所取,恰恰在于明 人模拟有余,创新不足。而“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之说并非陈衍独创,而是一种总结 J130 ̄在《近代诗 钞述评序》中,陈衍将矛头直指“神韵”与“格调”二派,谓“:冲韵未足以尽《风》、《雅》之正变”,“文悫言诗, 必日温柔敦厚。温柔敦厚,孑L子之言也。然孑L子删诗,《相鼠》、《鹑奔》、《北门》、《北山》、《繁霜》、《谷风》、 《大东》、《雨无正》、《何人斯》以迄《民劳》、《板》、《荡》、《瞻印》、《召曼》,遽数不能终其物,亦不尽温柔敦厚, 而皆勿删。”…盯 将风雅与其诗学理论联系起来,并借孑L子删诗的权威性反驳王士稹和沈德潜诗学主张的悖 论性,而文中所举宋诗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是当时卓有声望的汉学家,他们能将学识与考据融人诗歌创作, 不仅仅是诗学观之不同,还在于能矫正神韵诗之空疏、格调派之肤廓。从一定意义上说,“诗人之诗与学人 之诗合”也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在陈衍心目中,宋人是这种精神的鲜明体现者和代表者,“盖宋人诗学,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各本唐法,而扩充变化之。”…m”与此持相似观点者还有王国维,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也认为: “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 不逮。” 儿卯也就是说,宋人智力之丰富与创新精神之活跃,前此后此皆不能与之相论。当代诗人不仅应当 从中学习创作手法,更应当汲取这种精神财富。由此他再一次重申:“自咸同以来,言诗者喜分唐宋,每谓 某也学唐诗,某也学宋诗。余谓唐诗至杜、韩而下,现诸变相。苏、王、黄、陈、杨、陆诸家,沿其波而参互 错综,变本加厉耳。”…删 从以上所论,我们不难看出陈衍之论诗目的与价值取向都明显地倾向宋诗。然而他一再声明诗学不分 唐宋,如言:“余尝序《晋卿王君诗续集》云:‘人之言日,明之人皆为唐诗,清之人多为宋诗。然诗之于唐宋, 果异与否,殆未易以断言也。” ¨瑚在《答陈光汉诗学阙疑七则》中又说:“唐宋诗佳者,无大分别。真能诗 者,使人不能分其为唐为宋。使人能分出者,非诗之至也,自家之诗而已;其次,乃似某大家。”…m鹋这里 的“无大分别”是就“唐宋诗佳者”而言,并非典型的唐诗或宋诗。陈衍是否真的主张唐宋诗兼采?论诗不 分唐宋并不意味着宗趣上唐宋兼采,如果我们再对他的“两说”做一番深入考察的话,不难看出他的诗学价 值取向。虽然“三元”说确定了一个较宗唐派(只取盛唐)更为多元取向的诗学文化体系,旨在从中国最优 秀的诗学资源中汲取养料和精神,但仍然重在一元,即宋诗的资源和精神。诚然他并不反对“唐音”的审美 价值,但也不过分钟情,之所以标举“开元”、“元和”者,只是因杜韩白三人而已。三者不仅是“唐音”成功 的“变调”,而且是宋诗风貌的开拓者和先驱,直接导夫宋诗先路。因为在陈衍的论说话语中,开元的代表 人物是杜甫,元和的代表人物是韩愈,以下是以元祜诗人所代表的宋代诗人。尝言“学文字当取资大家,小 名家佳处有限,看一遍可也。唐之杜、韩、白,宋之苏,此四家集,可取资者十五六至十七八。杜则人知其 好矣。”“韩、白二家,皆能于李、杜外另辟境界,皆人杰也。”…m培而于杜之外的盛唐诸贤则只字不提。相反, 对近代的“宋诗运动”却予以总结和赞同:“顾道咸以来,程春海、何子贞、曾涤生、郑子尹诸先生之为诗, 欲取道元和、北宋,进规开、天,以得其精神结构所在,不屑貌为盛唐以称雄。”… 既指出其路数,又表明 其态度,对此我们不难窥见其论诗祈向。 在“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说中,陈衍仍着力于后者。对于“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关系,陈衍 并不环顾左右而言它,明确指出:“余平生论诗,以为必具学人之根柢,诗人之性情,而后才力与怀抱相发 越。”…Ⅲ “素未尝学问,猥日吾有别才也,能为之乎?”… 可见他把学问看成是基础,是第一位的,但也 不偏执地忽视才力因素,认识到“有别才者,吐属稳,兴味足耳”… ,这样的诗才具有诗意。为扭转长期 以来根植于人们头脑中“诗关别才”的单一主张,促成同光以来的诗型转变,他多方征讨论据:“诗也者,有 别才而又关学者也,少陵、昌黎,其庶几乎?”… ‘以为诗人、学人,二者非肆力兼致,不足以薄《风》、《骚》, 副雅才。”…。 由此出发,他最推崇祁寓藻诗,认为他的诗是“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的典范,“证据精确, 比例切当,所谓学人之诗也。而诗中带着写景言情,则又诗人之诗矣。”…姗总之,两说的提出,是基于他对 宋代诗学价值的发现和体认,与宗唐主张不同,虽仅仅表现为一种诗学观念和秩序的调整,顺应时代变化 的要求与个体对诗歌表现功能的价值判断,却宣言注定要走一条与宗唐派迥乎不同的诗学发展道路。 二、贬抑宗唐派 如前所述,陈衍对唐诗的价值并没有偏见和怀疑。他不满的只是后世宗唐派只继承而不创新,泥古不 化。求新求变始终是他诗论的核心观念。“天下之事物,未有历久而不敝者也。善变化之,则百出而不穷, 亿兆其人,亿兆其面目,变化故也。诗何不然。”_l Jl m既然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作为把握经验 世界方式之一的诗歌也应随之而变化。“学古人总要能变化”… 。,没有创新,就没有自家面目,也就毫无 成就可言,整个诗歌史就是一部创新变化的历史。在诗歌的表现功能上,他比宗唐派看得更为全面:“故 诗者以言情说理写景纪事,与文同”… 。,这就为突破宗唐派的诗歌缘情论之藩篱设下了伏笔。对中国诗 歌古老源头的“诗言志”说,同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志者,自己之志,则其言必自己之言,而非公共之 言矣。”_1]1028因此,对宗唐派的批评也就如箭在弦,不可避免了。这主要表现于: ・4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对严羽的批评。这事关诗体的问题,即诗歌应当是“诗人之诗”还是“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的 原则问题;同时,严羽“别才”“别趣”论也是后世宗唐派批判宋诗立论的源头,休戚攸关。严羽认为,诗歌 水平高下取决于诗人的特殊才能,仅靠读书学问不可能创作出有“兴趣”的诗歌,因而指责以苏黄为代表的 宋代诗风,其中就是“以才学为诗”,主张以盛唐为法。陈衍对此加以辩驳:“严仪卿有言:‘诗有别才,非 关学也。’余甚疑之。以为六义既设,风雅颂之体代作,赋比兴之用兼陈。朝章国故,治乱贤不肖,以至山川 风土,草木鸟兽虫鱼,无弗知也,无弗能言也。素未尝学问,猥日吾有别才也,能之乎?”结论是“诗也者, 有别才而又关学者也”… 嗍。严羽的基本观点是重别才而不废学,关键是才,因为他在“别才”“别趣” 后接着又云:“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_6 船并非于学问完全排斥。陈衍后来发现自己对严羽 的观点理解有偏差,在为李祥诗作序时,重新考察严羽的上下文义,指出“非沧浪之误也”¨J1073 ̄在他看来, 严羽认为“别才不关学者,言其始事,多读书云云,言其终事 “ ]1073。何为“始事”?何为“终事”?他晚年 在与钱钟书评论钱诗时对此有所解释:“余以为性情与兴会固与生俱来,根柢阅历必与年俱进。然性情与 兴趣亦往往先人为主而不自觉。” 可见,“始事”指当初开始创作时;“终事”指创作成熟、风格形成时。 这样的理解未免牵强,如杜甫就认为先读书才能笔下有神。空有“别才”而无“造酒材料”、学识修养,怎么 能够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实际上,陈衍虽然表面上趋同严羽“别才”说,力图将才与学、性情与学识结合起 来,二者兼美,但思路却大为不同:严羽强调诗人的天分,副之以学;陈衍则强调诗人的学养,参以才气。 “如造酒然,味酽者用术必多。及其既熟,固见酒不见术也。如调羹然,味美者用肉必多。及其既和,或见清 不见肉也。”…ⅢM在性情和学问二者关系问题上,他把学问看得更为重要。 (二)对明人的批评。主要针对明人重在摹仿盛唐诗歌而:无甚创新,而对宋诗则极端排斥。他认为诗歌 “至明而极敝”,因为“不能变也,无自己之面目也”¨J1070 ̄由此,他不仅对明人论诗不苟同:“元瑞(胡应麟一 作者注)《诗薮》,余辑《元诗纪事》,不得已多采之。然皆明人见识,所取七言律,不出赵孟 之论,用虚字 便不佳,中两联填满方好者。明人论诗,王元美《艺苑卮言》、徐迪功《谈艺录》,略有可听,胡元瑞不足与 辩也。”…∞而且对有明一代的诗歌价值全盘怀疑,甚至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明代专事摹拟,诗无真性情, 不能变化。读唐诗不必再读明诗矣。”…鹏 对李、何、王、李等泥古派尤为诟病。对明人喜欢标榜,不辨真伪, 专以唐人为是也给予批评:“自古文人好标榜,诗人为多。明之诗人尤其多。以诗也者,易能难精,而门径 多歧,又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于是不求其实,惟务其名,树职志,立门户,是丹非素,入主出奴矣……然 此百十人中,没世有称者,不过三四十人。其余虽有名,亦无称者,不过占志乘中数行地位而已。”… 在此 我们不论明代诗歌价值如何,有无“真性隋”等问题,单从诗歌宗尚来说,其排贬宗唐抑宋倾向则不言而喻。 (三)对清代宗唐派的批评。矛头指向“神韵派”和“格调派”,尤以对王士稹批评最为严厉。原因同样 是其食古不化,一味摹拟,不事创新。“渔洋最工摹拟,见古人名句,必唐临晋帖,曲肖之而后已。持斯术也, 以之写景,时复逼真,以之言情,则往往非由衷出矣。”… 在陈衍看来,“性情之不似,虽貌其貌,神犹离也。 夫性情受之于天,胡可强为似者?”… 缺乏创新精神,优孟衣冠,终不能创作出“为我之诗”。“渔洋于古 人好旬,巧偷豪夺,必须掠为己有而后已。”… 《题黄哲维藏渔洋老人手批(明刻钤山堂诗选本)》其三云: “始终窠臼落明人,赝体唐诗尚隔尘。未免于情加惋惜,只应清秀李于麟。”_8 Jl ¨诸如此类,尚可举出很多。 犀利言辞,直击渔洋剽窃之病痼。 当然他对沈德潜论诗崇尚盛唐,标举“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也毫不客气加以讽讥,“后世诗话,汗牛充栋, 说诗焉耳,知作诗之人,论作诗之人之世者,十不得一焉。不论其世,不知其人漫日温柔敦厚,诗教也,几 何不以受辛为天王圣明,姬昌为臣罪当诛,严将军头,嵇侍中血,举以为天地正气耶?”… 从知人论世的 角度,批评前人及沈德潜论诗主观武断、背离人世。又云:“今人习于沈归愚先生各别裁集之说,以为七言 绝句,必如王龙标、李供奉一路,方为正宗。以老杜绝句,在:盛唐为独创一格,变体也。由其才力横绝,偶 为短韵,不免有蟠曲之象……跌宕奇古,何尝必如盛唐哉。”… 对沈于绝句专宗盛唐不取诸邻的狭隘诗学 观极为不满,为诗为唐人第一、江西之祖的杜甫喊冤叫屈,也反映了他迥异于沈的宋诗审美眼光。《戏用上 下平韵作诗论绝句三十首》之二十云“未必石洲宗记室,钞书莫漫诮覃溪”_8 Jl “,指责沈德潜也有剽袭之弊。 求新求变,超越古人,自立面目,是每个时代每个诗人的必然要求。从严羽到高楝都在诗歌辨体上下 ・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过功夫,当然他们辨体的背景是尊唐抑宋,从宗唐观念出发,他们论诗主抒情,重比兴,谈音律格调,排斥 宋之学问诗、议论诗,谓黄、陈诗作“如入神庙,坐土木骸”[91106,以致得出“宋无诗”[9Iar的结论,未免失 之偏颇。清中沈德潜结合当时学风和诗风特点,中和了宋诗派的观点,对学养、见识给予相当重视,“有第 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州10]524,认为诗之高下与学识有密切关系,然而在才学关系问题上, 主张“以虚用实”,也就是以才用学,“学,其实也;才,其虚也。以实运虚则滞,以虚运实则灵。”_lI_船这种 主张应该说具有相当合理性。陈衍从宗宋立场出发,特别强调学问的重要性,以此为作诗的基础、根柢,虽 为矫正之需要,但在才学关系上,于学问一极却极力加以突出强调。明人标榜“文规秦汉,诗摹盛唐”,内 心规模汉唐气度,但也不免陷入限隔时代盲目崇古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不溯源流,不通变化,自我面目模 糊。晚明诸派虽倡导文学个性化、独抒性灵、变化求新肆力矫之,但不仅未能从整体上挽救一代文学的颓 势,最终又步入幽深奇僻的诗歌发展死角,路子越走越窄。陈衍上述抨击明人之力虽有口水之嫌,倒也基 本符合实际;批评王士稹之剽窃模拟、沈德潜论诗之不知人论世、限隔时代,从其论诗精神来说偏执一辞、 专抓对方弱点等门户之见也显而易见,但以诗歌发展的眼光来说,不固步自封,革故鼎新又是难能可贵的, 也是与模拟派本质不同之所在。 三、宗尚宋诗 作为“同光体”的代言人和倡导者,陈衍从宋诗及后世宗宋思潮中吸收、借鉴了丰富的宋诗因子,在猛 批宗唐派的同时,大张赤帜,在理论上为“同光体”讲诗论道,指引路径,切磋诗艺,点评得失;在实践上 身体力行,创作出“清隽奇峭,风神爽朗,谐雅不俗”_4 的宋诗型诗歌。 在评诗论诗倾向上,《石遗室诗话》及续编,所收录者主要是具有宋诗意味的诗人诗作,“仆前后两编 《诗话》,嗣复合成一编,无虑三十万言,咸同以来诗家,殆亦十得八九矣。”_1]473其它论诗诗文著作,同样 以宋诗理论为基点,表达其诗学思想,品评同时代有宗宋倾向的同仁及后进诗作,所作各种序跋50多篇, 大部分为“同光体”诗人。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诗名不显于时者,只要有宋诗倾向,就予以重视。如张亨嘉, 虽“素不以诗名,然偶为之,必惨淡经营,一字不苟,所谓学人之诗也”… ,也被收录在《诗话》中。由此 可见他奖掖宗宋后进之不遗余力。又频频出现“亟录之”之语,如“近见黄晦闻近作两首,笔意苍老,亟录 之”… ,“近又见晦闻一诗,甚清婉,亟录之”_1]368,从诗风崇尚方面亦可知他诗学的努力方向。而其《近 代诗钞》选评道光到民初370位诗人的作品,也以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人为主,其宗宋旨趣不言而喻。 求真求实,重实避虚,反对模糊虚假,倡言诗歌创作要有“真实怀抱、真实道理、真实本领”,“非靠着 一二灵活虚实字”…Ⅲ讨生活,是他论诗的重心所在。这一诗论主张既体现了近代诗学的时代特点,也具 有鲜明的尚宋抑唐倾向。“今人作诗,知甚嚣尘上之不可娱独坐,百年、万里、天地、江山之空廓取厌矣, 于是有一派焉,以如不欲战之形,作言愁始愁之态。凡坐觉、微闻、稍葱、暂觉、稍喜、聊葱、政须、微抱、 潜葱、终怜、犹及、行看、尽恐、全非等字,在在而是,若舍此无可笔者,非谓此数字之不可用,有实在理想, 实在景物,自然无故不常犯笔端耳。”… 这与清代宋诗派理论和创作的精髓真实和真切相一致,发挥诗史 相通的写实原则,抨击宗唐的神韵、格调二派“面目性情之过于相类,无以别其为若人之言也”¨]875 ̄即以 写景而言,“任是如何景象,俱写得字字逼真者,惟有老杜。其余则如时手写真,肖得六七分,已欢喜过望 矣。”_l J2 “时手”即“同光体”诗人。举老杜“旁见北斗向江底,仰见明星当空大”为“写出旷野夜行景”,“雷 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为“写出暑天郁蒸将雨景… 而对没有具体可感、“荒诞不经”的“虚言”, 诸如“巨刃摩天扬”、“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之类“非真有其事者”… 则予以鞭笞。再如评孟浩然“微 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席浔阳郭,始见香炉峰”诸语,作如是解说:“然当 时实有微云疏雨河汉梧桐诸景物,谋于目谋于耳,实是千里未逢名山,至浔阳始遇香炉峰,谋于目谋于心, 并无一字虚造,但写得大方不费力耳。”…扣这些观点既根实宋诗作法,也是针对王士稹“模糊惝倪欺人之 .谈”…扣与钟、谭说诗有“说不得不得解等评语”… 。而发。 “求真求实”尚属陈衍主张的创作手法,在学诗路径上,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必由之路是读书,学问至关 ・4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要。诗人何振岱经常抱怨自己家贫,见识少,不能出游增加见识扩大诗歌题材,陈衍认为,“诗故宜广大, 然不精微何以积成广大?读书先广大而后精微,由博返约之说也。作文字先精微而后广大,故能一字不苟, 字字有来历,非徒为大言以欺人……不广大固所患,不精微尤其大患。”…蚰诗歌创作固然与个人见识阅历 紧密相关,但识物明理是基础,“读书”才是关键,不读书穷理就写不出有思致有深度的诗歌,这样的作品 就不会“深切有味”…晰。“诗喜疏野,然能精微,又精善矣。”… 当然,在他看来,作诗也不能从诗中讨生 活,就诗论诗,必须从学问人手,“求诗文于诗文中,末矣。必当深于经史百家以厚其基”,“学问足,虽求工 亦不至于苦也。”…m 诗不仅关乎性情,更重要的是关乎学问,学问深厚了,诗艺自然高成。陈衍在此重点 强调作家的创作才能与学问有着直接的关系,知识的多寡对创作成败有着决定作用。陈衍为诗歌青年指示 的这一作诗路径极相似于江西派的作法主张。不仅如此,他:f诗歌用语方面特别强调“不俗”,谓“诗最患 浅俗。何谓浅?人人能道语是也。何谓俗?人人所喜语是也。… n“作诗忌太熟字,如山头岭头之类,必当 避去。”… 但这仅指避免那些相因已久、人人脱口之语,并非提倡艰涩僻语。《石语》记述陈衍说自己不喜 欢散原之诗,对他为避熟避俗喜用怪僻辞藻给予风趣地嘲笑:“言草木不日柳暗花明,而日花高柳大;言 鸟不言紫燕黄莺,而日乌鸦鸱枭;言兽切忌虎豹熊罴,并马牛亦说不得,只好请教犬豕耳。” 懈 至于如何 免“俗”,他开出的药方指向更深层的创作主体学识修养:“此则根于立身有本末,多阅历,多读书,不徒于 诗求之者矣。”…m跎人格不俗诗歌才不俗,力图把“学人之诗”推向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不俗”的结果自然是“雅”,他又很注重诗歌的“雅训”。何为“雅训”?他解释道:“诗者,一人之私言, 喜怒哀乐,他人能代吾言之,与吾能代他人言之,皆非诗也,酬应之作也。若其功候,则雅训其要已。不雅 则俗,俗非必薰心势力也,习见之语,令人生厌者,皆不雅也。不训则生,生非必异书僻典也。强凑字句, 难以索解者,皆不训也。其所以能雅能训,则在读书更事与平日为人,非徒于诗求之也。州…町。诗歌创作是 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产品,要有真情实感,由此他不仅反对陈陈相因、习见俗套之语满纸的诗歌,同时 也反对在诗歌创作中“为赋新辞强作愁”式的矫揉造作、令人迷惑不解之语,“凡诗必使人读得、懂得,方能 传得。” 提倡自然平易的诗歌风尚。 上述引言还告诉我们,在陈衍的心目中,诗歌的“雅训”除关乎读书外,还与“立身有本末”、“平日为人” 即人品有关。文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古代文学理论的常话,“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的命题为古人 屡屡论及。宋代尤为看重,“治心养气是宋儒的一代之学”Ll J 。。在宋儒看来,读书是作家人格修养的途径, 读书多、学问高自能治性养心,修养高则为文亦高。晁补之《书鲁直题高求父杨清亭诗后》说黄庭坚“于治 心养气,能为人所不为。故用于读书为文字 致思高远,亦似其为人”¨ ¨。,陈衍亦强调“人品与文章有莫 大关系” -J1022把创作主体的人格修养与诗歌的优劣高下结合起来,重视作者的立身处世之道,在序罗悖 最所选诗集中云:“诗之为道,固贵精微深透,而出笔不欲显其单,遣词不欲显其艰,则诗与人之相关,有 不可以伪为者矣。”…嘶。作诗先做人,由道德修养进到艺术修养,诗歌自然浑然苍劲,不求工而自工,形成 独特的艺术风貌。 宋儒作诗讲究句法、炼字、用事,力求用字有来历,力避凡近等诗法技巧也贯穿于《石遗室诗话》始终。 总体来说,其目的无非使诗歌创作工稳、达意、新奇。欧阳修最先提出“意新语工”Ll J2酊,此后,“语工”成 为宋人诗评之常语。由“语工”而“意新”,亦为宋诗学之命意。苏轼就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Ll 3_抛。陈 衍亦步武宋儒,论诗之“工”字屡屡出现,时时发抒“诗之为道,易能而难工”之感叹。正因如此,他提倡“刻 意求工,一字不肯放过”… 的笔致。《诗话》卷二十六评王允皙(字又点,号碧栖,福建长乐人)《骤暖开 梅次日大雪》一诗云:“‘循墙’二句一回顾,必不可少,收亦站得住”;评《二十三日途中扎成》一诗谓“峡 束林回势未停”七字好,“势未停”三字尤好,俱为其祧宋的活法字眼,而且愈老愈笃此志。至若“宋诗人工 于七言绝句,而能不袭用唐人旧调者,以放翁、诚斋、后村为最。大略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 反一层侧一层说,诚斋又能俗语说得雅,粗语说得细,盖从少陵、香山、玉川、皮、陆诸家中一部分脱化而 出也”… ,实为广大“夺胎”“换骨”二法,推崇宋人的点化之功,以达运化无迹、以故为新的诗歌创作新 境界。 当然他以宋人眼光评判诗歌也有不中肯处,如评“秋老风烟瘦,山深节目全”这样具有明显“瘦硬”风 ・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格的诗句为“可谓雄浑”¨]362就未免牵强。也使我们从中看出即使像陈衍这样诗学造诣深厚的评论家有时 也会跳不出自己的“家法”,摆脱不了门户之见,更遑论凡夫俗子。 陈衍论诗作诗最推崇清峭自然一派,于生涩奥衍一路则不甚喜欢。喜欢通首卷舒自如、神完气足的东 坡诗。潘飞声《山泉诗话》云:“石遗诗思新意远,非今日墨守宗宋派,务为艰涩者所能道。”[1 ]l 蝴“近人之诗, 其弊有可言者。其派别之偏者略有二,即陈三立、郑孝胥是也。陈之诗甚僻涩,有似其性情。”[1]Los ̄尝自言: “余于诗不主张专学某家,于宋人,固绝爱坡公七言各体,兴趣音节,无首不佳,五言则具体而已,向所不 喜。双井、后山,尤所不喜。日本博士铃木虎雄,特撰《诗说》一卷,专论余诗,以为主张江西派。实大不然。 余七古向鲜转韵,七律向不作拗体,皆大异山谷者。故时论不尽可凭。”… 科可见他对江西派奥涩之风颇有 微词。钱仲联先生评石遗诗云:“抑先生诗论之精,实本于其为诗之工。其为诗也,宗法香山、宛陵、米山、 诚斋,出人肝腑,人人肺肠。审曲面势,语必拗折,锤炼功深,反近自然。”… 陈弟子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 记》云“读石遗诗,率易者多”¨ 儿 。。。,论语均较公切。试看其送别赠答亲友之作,《送苏戡之天津》:“君自 江南至,江南是故乡。翻飞偏独往,人海重相逢。春尽波犹绿,庭幽草自芳。不知何所事,枨触断人肠”,其 它如《抵都寄家属做》、《晚春闺思》、《九日寄单曾甥二首》等皆率意性情之作;景物诗也不晦涩,而是清丽 中含远意,虽求工反近自然通脱,如《春暮登冶亭》:“舍北舍南白鹭群,桃花万片赤鱼鳞。钓徒何必烟波远, 浅渚捞虾即富春。”唐文治在《侯官陈石遗先生全书总序》中评陈诗云:“大抵清劲真适,风骨高骞,且时时 发明哲理。犹可贵者,苍老之色,高抗之音,激铜琶铁板之调,发清松明月之怀,洵属诗家神境。”…猢这 盖棺定论也未免评价过高。 四、公允之音 陈衍论诗宗宋的倾向性已昭然上述,偏颇之处也显而易见,然作为一个重要理论家和诗人,他又有眼 界广阔、见解深刻一面,且深悟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有时并不偏执于论诗之一端,而是尊重客观事实,对 不同的对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陈衍虽对明诗整体不认同,对明七子加以贬斥,但对竟陵派则能与之区别对待,关键还是在于有无创 新精神。锺、谭诗主性灵,反对前后七子之盲目复古,与公安同调,但由于学殖浅,见解僻,抒写幽情单绪, 以俚率为清真,不免步人幽深孤峭的诗境,为人所讥。如钱谦益讽刺锺惺诗境日:“其所谓深幽孤峭者,如 木客清吟,如幽独君之冥语,如梦而入鼠穴,如幻而之鬼国,浸淫三十年,风移俗易,滔滔不返。”_l ]57t钱 之友程孟阳评日:“诗之学……自锺、谭而晦,竞于僻涩蒙昧,所以以昏气出之者也。”_l J5’ 但总体上说竟 陵诗有其可贵可取之处,在诗歌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陈衍说:“竟陵之诗,窘于边幅则有之,而冷隽可观, 非模拟剽窃者可比,固不能以一二人之言,掩天下人之目也。”…跎应当说,竟陵之病恰恰在于浅陋不学,而 不在于模拟,陈衍之语不失为公道之言。他又在《诗话》中表出前人不贬锺、谭之评语,并云:“以锺、谭好处, 在可医庸俗之病。若谓其究心经史,或未敢信。”…昭持论平允,一分为二。对王士稹也是如此,他对王之不 满自不待言,但并不一棍打死,而是具体而论,对他某些具体诗歌尚持赞许态度,反映了一个广取前代精 华的大家论诗风范。-“大抵渔洋七言多佳者,七绝尤佳,五古则优孟王、孟耳”,“渔洋虽喜用典,而用得恰 好处,簇簇生新,盖以少许胜人多许也”¨]LO L9 ̄也风趣地称赏其部分神韵诗,《戏用上下平韵作诗论绝句三 十首》其二云:“真个销魂王阮亭,冶春绝句最芳馨。华严弹指何人见?声调铿然自可听。” 儿姗 为指引“同光体”始终行进在健康正确的诗学发展轨道上,他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时时照看修剪随时出 现的歧枝旁叶,对近代宋诗派之流弊毫不避讳,严肃予以批评:“咸同以来,古体诗不转韵,近体诗不尚声, 貌之雄浑焉耳。其弊也,蓄积贫薄,翻复只此数意数言。或作色张之,非其人而为是言,非其时而为是言, 视貌为汉魏、六朝、盛唐之言者,无以胜之也。”他强调真实性情、真才实学,于当时坛坫忽视学识修养、无 真情实感、诗中无我的形式主义诗风极其不满,“作诗当求真是自己语,中晚唐以逮宋人,力去空套”…m 是他一贯的主张。从这方面讲,以学问为根柢,发抒胸臆,言之以理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如果走向极端也容 易产生流弊。他目光锐利,实事求是地指出:“诗至晚清,同光以来,承道咸诸老蕲向杜韩位为变《风》变 ・4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疋》之后,益复变本加厉,言情感事,往往以突兀凌厉之笔,抒哀痛逼切之辞。甚且嘻笑怒骂,无所于恤。 矫之者则为钩章棘句,僻涩聱牙,以至于志微噍杀,使读者悄然而不怡。”…旧M前者失之浅薄,后者失之奥 衍,这两种倾向同样是他所反对的。在他看来,学问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强调学问,也会使诗歌创作偏离 诗之为诗的特质。他根据艺术规律和自己诗歌创作经验,有日-,J-x,-J-“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究竟孰轻孰重, 何者为主,何者为副,也有理性思考,并不总是汲汲于学问之道,“余亦请剑丞评余诗,则谓由!学人之诗作 到诗人之诗。此许固太过,然不先为诗人之诗,而径为学人之诗,往往终于学人,不到真诗人境界,盖学问 有余,性隋不足也。”… 对学问和性隋公允看待。 如前所述,陈衍论诗不分唐宋,对历代优秀的诗学遗产兼容并包,视野广阔,故论诗往往居高临下,见 解精到。“诗有四要三弊,骨力坚苍为一要,兴趣高妙为一要,才思横溢、句法超逸各为一要。然骨力坚苍, 其弊也窘。才思横溢,其弊也溢。句法超逸,其弊也轻与纤。惟济以兴趣高妙则无弊。唐之孟浩然、王摩诘、 杜少陵、韦苏州,宋之东坡、荆公、放翁,皆有真兴趣者。渔洋自夸学王、孟、苏州,则非有真兴趣,而才思 骨力,亦不足以赴之。”… ’对唐宋各种风格诗歌之利弊均有辩证看法,又特别强调“兴趣高妙”这种典型 唐格的要义,注意区别大家与名家之差异,值得处于纷繁复杂境地中的近代诗人从中学习和借鉴。此外, 论诗之兼采众长、不拘一格、融通唐音宋意之“大抵诗要兴象才思,两相凑泊”… 、“诗贵风骨,然亦要有 色泽,但非寻常脂粉耳。亦要有雕刻,但非寻常斧凿耳。有花卉之色泽,有山水之色泽,有彝鼎图书种种之 色泽。”…引 的认识,论取精用宏、自成一家之“鄙意古人诗到好处,不能不爱,即不能不学。但专学一家之 诗,利在易肖。弊在太肖,不肖不成,太肖无以自成也”… 的经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每个时代每个流派都应有代表自己时代和流派的文坛盟主。在近代诗坛上,陈衍就是这样一位。他的 理论影响了一代诗风。在他的革新主张的影响下,“同光体”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形成了近代成员众 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不仅如此,他还以自己的人格和学养受到同时代诗人的尊重,近 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几乎都同他保持着密切交往,诗风也沾溉着宋诗之气,汉魏六朝诗派的王闽运,中 晚唐诗派的樊增祥、易顺鼎,诗界革命派的梁启超、黄遵宪等无不如此,《石遗室诗话》中多处收录他们的 诗作并予以评定。他的论诗理论和论诗技巧被时人奉为圭臬,直到今天,对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仍然具有 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4. [4]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5]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何文焕辑.历代诗话[G].北京:中华书局,1981. [7]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郭绍虞等.万首论诗绝句[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9]蔡景康.明代文论选[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0]郭绍虞.清诗话[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孙之梅.中国文学精神・明清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蒋述卓等.宋代文艺理论集成[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4]钱仲联.清诗纪事[G].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凌云)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