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培养途径研究宣丹平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对接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和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辅导员应具备正确的媒介道德素养、敏锐的媒介意识素养、扎实的媒介知识素养和灵活的媒介运用素养。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转变理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主动出击,建立辅导员队伍网上工作机制;加强学习,制定辅导员队伍媒介素养提升计划;抱团成长,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辅导员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8-0203-002
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动向。
(三)要具备辩证理性的媒介观
网络信息错综复杂,辅导员需要时刻保持理性,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信息进行判断、甄别和过滤,同时要用哲学眼光,辩证地看待网络舆情,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待网络舆情信息,不盲目信从,也不抵触排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梳理辩证理性媒介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在网络上发声。
(四)要具备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
随着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高校辅导员在网络平台上更要注意谨言慎行,尤其不能成为舆情的焦点。此外,辅导员还要提高与媒体直接沟通的能力。在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辅导员要把握方法、分寸,从容面对,有的放矢,创造高校健康有序的网络舆情氛围。
四、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培养途径
(一)转变理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的空间,传统刻板严肃的理论、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不受学生欢迎,也不具备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走心的工程,必须紧跟学生需求,及时回应学生所思所想,挖掘创造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如微电影、慕课等。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也应认清形势,主动应对挑战,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创建师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维,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二)主动出击,建立辅导员队伍网上工作机制
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做一个现代“网民”,尽可能了解并熟练运用各类媒介,掌握网络沟通艺术,紧跟学生思想动态,并能利用“网言网语”与青年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因势利导,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建立全方位的舆情交流平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同时畅通学生诉求渠道,从源
·203·
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和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网络已成为社会交往、信息交换的重要平台。当前95后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网民,其学习、生活、娱乐、沟通方式都极大地受到网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聚居地高校,其网络舆情复杂多变,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概率较大。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适应互联网变化发展的规律,学网、懂网、用网,切实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一、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途径调查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及网络用途的问卷调查显示(发放问卷326份,回收有效问卷303份),76.6%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52.1%的学生晚上临睡前上网,66%的学生只要有点空余时间就会上会儿网;92.1%的学生最喜欢QQ、微信、微博、人人等即时通讯类软件;超过80%的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已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可见,即时通讯工具、论坛、新闻平台等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平台上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锋,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
网络舆情是舆情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发展和延伸,大学生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善于从自己的视角审视校园和社会,对所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热衷于在各个网络平台,发表评论和看法,从而营造出特定的舆论氛围。辅导员必须充分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因势利导,才能做好应对工作。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形成过程的突发性和扩散性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观点、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渠道,因为大学生群体高度同质性导致某些被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一旦通过网络发布,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学生群体的回应,这种舆情的形成没有预兆,形成与传播时间短、速度快、影响大。
(二)网络信息的隐匿性与偏差性
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社会问题,由于角度不同或者存在利益群体,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事实,观点也极易产生偏差。此外,网络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容易滋生各种错误思潮。部分网络互动形式还可能泄露学生信息,形成安全隐患,如在校园悄然流行的“卖室友”活动。
(三)参与主体的自主性和多元性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由于大学生网民相似度高,他们极易对同一个话题产生兴趣并引发大量讨论,且观点容易获得一致。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善于尝试新鲜事物,掌握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沟通渠道,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发布状态,传递信息,在论坛、知乎上留言跟帖,信息传播多元化、发布方式多样化,舆情表达与传播具有直接性和自由性,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强大的信息渗透和强势的舆论引导。
三、辅导员应具备的网络素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最了解学生、最能走进学生的群体,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组成力量。“互联网+”时代高校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也对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一)具备与时俱进的媒介理念
面对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网络新资讯,高校辅导员应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熟悉新媒体,学习新知识,把握新信息,转变工作形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将线上和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二)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技能
辅导员应具备网络应用和基本维护的知识与能力,应当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利用媒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发布具有引导性的观点意见,主
智库理论 头上消除关于学校舆情的危险因素。
(三)加强学习,制定辅导员队伍媒介素养提升计划
目前高校辅导员招聘时基本没有设专业限制,大都没有传播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辅导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拥有活跃、紧跟时代的创新思维,拥有处理突发舆情的实战经验,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能有效借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作为学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要为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给予政策支持,条件保障,促使辅导员提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抱团成长,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破师生成长分离状态,形成师生彼此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形势,是当前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思路。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要积极探索制订有
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按照教育部43号令辅导员九大职责划分,结合辅导员研究专长和工作分工,搭建辅导员和学生网上交流平台,如成立师生共同从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室,建立集辅导与互助于一体的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尝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辅导员利用学生发展服务中心,把握舆情动态、引领舆情方向、处理舆情危机,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运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辅导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辅导员只有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有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挖掘网络优势,及时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引领网络文化,不断增强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才能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作者简介】宣丹平,讲师,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处。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项目“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培养途径研究”(项目编号:
智库时代 Y201636405)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国辉.加强思政教育的网络引导[N].光明日报,2016-1-13.
[2]李景升,黄华龙.高校网络舆情六位一体应急处置机制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13(3):90-93.
[3]李蕴哲.高校网络舆情与辅导员媒介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43-44+62.
[4]潘清泉,韦慧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和促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76-78.
[5]陈永华,李新安.增强高校辅导员网络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及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3(6):57-60.
[6]宋雪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舆论引导功能的有效挖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95-97.
[7]宣丹平.师生成长共同体: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新途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2):40-41.
(上接第199页)
出了正面反馈(详情见表1)。90%的同学表示通过完成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课堂报告,对关
如有机会,有33名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再次参加校内外模拟联合国活动。
当然,此次情景模拟教学实践的成功离不
表1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0
不确定同意5
24
非常同意21
教师通过特定的问题情景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积累进行大胆尝试和摸索,以此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
虽然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其运用能加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也不能机械照搬,还是要遵守教学规律,尤其是注意教师的作用问题。教师要做到科学施教。要想情景模拟教学发挥最大效用,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使每次的情景设计紧扣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时间。比如在推行模拟联合国活动实践中,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学生培训工作,为学生讲解比赛规则,使其熟悉比赛
通过完成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课堂报告,对关系到我国国家利益的重大和热点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立场有了一定把握
通过研读不同的专题热点材料和扮演不同的领导人角色进行发言,对该问题有了一定了解,并对不同行为体的立场差异有所了解
通过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对联合国大会的会议流程、议事规则了解并熟悉,对叙利亚难民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各国对该问题的利益诉求和主张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对部分问题的立场,并
以中国外交官员的身份阐述观点立场
0
3
5
26
16
0
0
6
27
17
0
1063013
系到我国国家利益的重大热点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把握了我国的外交立场;88%的同学认为通过研读不同的专题热点材料和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发言,加深了对国际热点问题的了解,并理解了不同行为体的立场差异;84%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了解并熟悉了联合国大会的会议流程、议事规则,且对模拟过程中的叙利亚难民议题有深入研究,明确各国对该问题的利益诉求和主张;86%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对部分问题的立场,并且可以达到以中国外交官员的身份阐述观点立场的能力。此外,有39名同学表示对联合国及其相关议题的兴趣有所增长。·204·
开教师和同学们双方的努力。首先授课教师在课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相关情景模拟活动,将模拟外交发言人、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穿插在教学实践中。除此以外,预测在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预案。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此次一系列的活动中均积极参加,认真准备相关基础知识。在教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之下,反馈问卷中认为学习内容枯燥,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呆板单一的评价显著减少。
总结来说,此次《国际事务概论》教学改革实践把课堂讲授与情景模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议题为主,重点是培养学生依据理论知识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流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模拟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需全程关注模拟活动内容,遇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模拟联合国实践中,面对学生在处理各个代表国家利益关系问题仅仅凭借个人喜好,凭着与各代表的亲疏远近来处理国家利益处理国家间利益问题的现象,要及时给予提醒和纠正。
【作者简介】韩祥芝(1991-),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及欧洲。
【参考文献】
[1]陈清如.中国高校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的调查报告[J].当代经济,2010(15):87-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