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来源:九壹网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核心任务 教学准备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学生: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教师:课件 教学流程(参考□ 原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租界,感受“中华不振”. 3.掌握关联词“不但……反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黑板上的这两个词语:中华 崛起 连起来读一读! 2.“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指中国一天天繁荣、强盛起来.) 3.有一个人,他在少年时期就以“中华崛起\"作为自己读书奋斗的目标。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简介周总理。周总理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齐读课题,铿锵有力地读—— 引:周总理为什么这么小就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那就让我们学习课文来解答这个疑问吧。 二、初读感知 学习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自学反馈。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齐读、指名读 认读词语: 伯父 模范 巡警 吵嚷 抱负 胸怀 租界 妇女 撑腰 诸生 欺凌 振兴 惩处 喝彩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帝国主义 铿锵有力 衣衫褴褛 (2)带点的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多音字)他们还有一个读音分别是什么? (3)质疑问难: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重点引导理解以下词语: 帝国主义 模范 巡警 惩处 吵嚷 铿锵有力 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这就是铿锵有力。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地方?(外国租界地)知道什么是“租界”? (补充资料)租界 :顾名思义是被租的地方。而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以在我们中国居住和经商为名,用武力威胁和欺骗的方式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永久或长期(比如30年)占用我们中国的一些地段。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就叫租界。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其领土主权虽然仍属中国,但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清政府又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4)指名开火车读词语,正音.“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振兴”带点的字是要求会写的,有哪.....个字特别难写的,提醒一下同学。再选择两到三个难写的字写两个. 写一写生字 (5)说说课文写了讲了什么事? ①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列出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能回答这个问题,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能找到。(师板书:中华不振) 三、走进“租界\",体会中华不振 (一)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自由读7、8自然段,感触比较深的句子划出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 租界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1.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师: 这街道是谁的呀?可现在两旁行走的却—— 能说说你读了这段话的感受吗? 谁对这段话还有不同的体会? (2)气愤地读读这一句 2.在租界只看到这些吗?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①引:当我们听到吵嚷声,奔了过去,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当我们挤进人群,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当我们站在人群中,你们看到了什么;(齐读) 洋人:得意洋洋写出了洋人的神情,从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情可以看到,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如果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你会——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别人的铅笔盒,你会—- 连我们小孩都知道做错了事要道歉,可是这位洋人呢,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下了人命关天的祸,不但不道歉,反而意扬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这是为什么呀? 齐读这句话. ②妇女:相机理解“衣衫褴褛” 哭诉?什么叫哭诉?在一声声凄惨的哭泣声中,你想她在诉说着什么? ③小练笔 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泣着,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什么人呢?请你用笔帮她写出来吧! 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道:“ \" 学生交流,她哭诉道-—,她原指望-— (2)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不但……反而……) 面对这件事,中国巡警本来应该怎么做?(会把洋人抓起来,绳之以法,让他坐牢,让他赔偿损失……)可是,他们—— 你能把妇女的遭遇和洋人的表现也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来说说吗? 一个“不但……反而……\"说明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②巡警们不给自己的同胞作主,却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同学们,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呀?(中华不振啊!) (3)假如你是周恩来,假如当时你在现场,你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觉得,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紧握着的拳头,你说他们他们紧握着的仅仅是拳头吗?还紧握着什么?不还紧握着无奈,(读一读)紧握着痛苦,(读一读)紧握着屈辱(读一读)…… 再读一读 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没出来再引一下:一切的一切究其原因是——中华不振) 3.我们一起合作读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 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四、总结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激动不愤怒呢?目睹了租界里的这一幕,少年周恩来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那么他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下节语文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两次,下节课听写。 2.摘录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 3。课外更多了解周恩来。向你推荐一个关于周总理的网站:(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5843/)这里有周恩来的生平介绍、日记、作文手记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真研读了第7、8自然段,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引读: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指名: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⑵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遭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无奈,沉重。)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同桌角色朗读. ⑷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课件出示。范读,齐读。完成练习。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1页第5题中的(2)(3)(4)题.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清晰: 坚定: 崛起: (2)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 (3)我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含义是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四、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五、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 !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