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马 宁
(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双重影响,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要借助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创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199—01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网络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相对互联网来说,传统三大媒体信息知识量少、传播面窄,如报纸,每天的版面是有限的,广播和电视也分别受到播出时段和频道的限制,因而其信息从总体上看是有限的,而互联网信息容量则是无限的。网络不仅容量巨大,所传播的信息浩如烟海,几乎涵盖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而且可以覆盖遍布全球的用户。
2.网络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网络无疑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拓宽了新的途径。在网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及党和政府的新路线、方针和政策,包括中央领导的讲话都以尽收眼底,不论是某句话的出处还是理论的阐释、评价,一应俱全。还有一些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等,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添了新的色彩 ,使思想政治教育趋向社会化、人性化,教育的互动性也极大增强。
3.网络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在思想心理上反对被动灌输,认可平等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单向灌输,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具有双向交互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特点,把只注意教育者的单方面活动,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共同活动,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把单独传授结论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的体验式教育,最终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信息呆板滞后
调查表明,有60.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缺乏联系实际的内容,信息呆板,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并无二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虽然很多高校己开通校园网,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容滞后,许多栏目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没有将社会热点、大学生的关注焦点等内容及时上传。这些都使网站点击率不高,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形式化
教育者对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的回应和反馈依然较差。部分高校在网上设立校长邮箱、书记邮箱或者部门邮箱几乎就是形式主义,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并没有及时反馈,这样反而会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虽然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日益重视运用BBS论坛、在线交流等网络平台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但是总体上来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利用各种网络沟通平台进行引导性讨论和跟贴的还比较少。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今天网络已经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个全然不懂计算机网络的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就会发生困难,从而影响其工作成效。因此,应该对思
想政治教育者普遍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其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是要让教育者熟悉和掌握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和有关技术;其次,要重点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人才。有了一批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专家”,思想政治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有了人才的支撑,网络载体的建设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2.建立对教育者的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育者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沟通不及时、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表达的意见并没有及时予以梳理、回应和反馈,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对教育者的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将影响这些教育者的“网育”热情,减低这些教育者的“参与度”,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相脱节,“网育”固有的优势和应有的效用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不落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没有影响力。因此,学校应投入专项经费,并将网上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各职能部门和干部的指标之一,以加大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学校应出台激励政策,对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部门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使他们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励教育者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激励措施,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较顺利地进行。
3.积极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
几乎没有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想吸引网民的“鼠标”,增加网站吸引力,应该在大学生“民意”上下功夫。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自由性强、顾忌较少,因而可以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心声和思想轨迹。充分利用BBS、邮箱等积极有效地收集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重大时事,也可以是身边学习、生活中的小事,甚至可以是关于学校建设的意见等。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为减少参与者的顾忌,应当采取匿名形式;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收集“民意” 并转到相关部门,争取在最快时间里形成反馈意见并公示。倾听大学生“民意”,有助于及时地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参与者的帮助下,更好地解决和克服存在的问题,而在此过程中,能够建立学校的权威、提升学校的可信度,有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种种冲击和困难。高校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情况中的特点,与时俱进,利用网络环境,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郑文斌,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管理与操作 [C] 2001
1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