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设计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基坑也越做越深、越大。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了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深基坑;桩锚支护 1.桩锚支护设计
1.1桩锚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
由于土压力、地下水压力及深基坑周围建筑物等附加荷载的存在,排桩体向基坑内侧倾斜,同时产生相对位移,致使排桩嵌固深度范围内的土体产生被动土压力,来抵消部分主动土压力的作用,桩锚支护结构中对锚杆施加的预应力,最大能抵消50%~65%土压力,当锚杆未施加预应力时,在附加荷载作用下,部分主动土压力被由侧向位移产生的桩体抗力所抵消,即被动土压力和锚杆的极限锚固力大于主动土压力,桩体变形未超过变形允许范围时,支挡结构有效。反之,支挡结构失效。
锚杆的受力机理一般认为首先是通过锚杆(钢筋或者钢绞线)和水泥砂浆之间的粘结力传给锚固体,锚固体与周围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再传给土体。
1.2弹性地基梁法的基本原理
目前在多支点桩锚支护结构设计中应用较多的是弹性地基梁法,其原因是相比较等值梁法来说计算结构比较精确,能够考虑支护结构的平衡条件、支护结构与土的变形协调,计算中需要的参数单一,并且在大量的实际工程中已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此弹性地基梁法在桩锚支护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3-28]
取单位宽度的桩墙作为竖直放置的弹性地基梁,将主动土压力作为施加在桩墙水平荷载,内侧承受土抗力,根据Winkler地基模型,土的横向抗力P与桩侧土的压缩模量成正比,而桩侧土的压缩量等于桩的横向位移,于是有:
P=Ksxb0(2.1)
P为土的横向抗力,N/M;Ks为地基反力系数,N/M3;x为桩的横向位移,m;b0为桩的计算宽度,m。
m法即地基反力系数沿着深度按照线性规律增大,即Ks=mz,因此根据“m”法,可以得出Ks=mzxb0,锚杆可以简化为不同弹性模量的弹簧,若忽略桩挠曲引起的摩擦力,桩的受力模型可以简化为土2.1
“m”法的计算原理:设置于的竖向弹性桩,地面处承受横向荷载(水平力H0和弯矩M0),桩身受水平荷载q(z)作用,在荷载作用下,桩将发生挠曲,支撑桩
的弹性介质(土)产生连续分布的土反力。将定桩上任意一点z处单位桩长反力P为深度z和该点桩扰度y的函数,即P=(z,y),见图1。若忽略桩由于挠曲引起的紧身摩擦阻力,则各截面只有水平向的地基土压力。
取桩身一个微元体分析 (1)
将q(z)=0,p(z,y)=mzyb0代入上式得出: (2)
式中,利用幂级数法求解,并规定位移y,剪力H,地基反力σy的方向与y轴的正方向一致时为正,桩的右侧纤维受拉时M为正,反之为负。ϕ0逆时针方向,顺时针方向为正。解得:
深度y处的横向位移
(3)
深度y处的转角
(4)
深度y处的弯矩
(5)
深度y处的剪力 (6)
H0、M0为作用与地面处桩上的荷载,y0、ϕ0分别为地面处桩的水平位移和转角,A1、B1、…D4均为无量纲的常数,其值可查表求得。根据边界条件可以求得y0、ϕ0后,代入上述格式,即可求解。
计算参数m已有现成的值,在计算中操作比较简单。
2.工程实例
某工程场地南北长约220.0m和约190.0m,东西宽约87.0m,总占地面积约21989.0m2。拟建报业大厦地上层数二十层,裙楼七层,地下层数二层,地上建
筑面积约150773.0m2,地下建筑面积约34814.0m2,总高度为62.0m,地下单层层高4.2m,基础拟埋深10m,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
3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
3.1场地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根据场地周边建筑物及现有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场地地层以第四纪冲-洪积层(Q4al+pl)为主,现分述如下:
①层:杂填土(Q4ml),杂色;稍湿;稍密;包含建筑垃圾、混凝土地坪、旧基础及粉土等;结构杂乱;层厚约0.6~2.4m;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
②层:粉土(Q4al+pl),黄色~暗黄;稍密~中密;稍湿~湿;不均;低液限;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夹薄层粉质粘土和中、细透镜体,包含少量钙质结核;具垂直及水平节理;具有湿陷性,层厚4.6~6.4m,层底埋深6.7~7.2m。
③层:圆砾(Q4al+pl),黄褐~灰白色;亚圆形;稍密~密实;级配不良;夹薄层粉土和中、细砂层。圆砾母岩成分以变质岩为主;最大粒径约140mm,初见埋深6.7~7.2m;厚度大于15.0m;存在于整个场地。
3.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据调查了解,场地地下水埋深大于16.0m,水位变化幅度0.8m,属孔隙潜水类型。因而,该区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
斜坡区构造单一,以缓慢稳定地大区域上升为主,总体呈向盆地倾斜,沉积层厚度向南逐渐减薄,地层之间不整合发育。
4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
4.1土钉+网喷
(1)施工设计
由于基础深度比较大,为了便于下面工作的开展,在-5m以上范围1:0.5放坡采用土钉墙及网喷支护,其具体设计方法如下所述:
1)该部分设置三道锚杆,竖向间距1.5m,距离地面分别为1.6m、3.1m、4.6m处;
2)锚杆长度分别为10m、10m、6m处,锚杆采用单根φ22螺纹钢,孔径150mm,倾角10°,水平间距1.5m,注浆水泥强度M10,水灰比0.45~0.55;
3)坡面钢筋网片尺寸φ6.5@300×300mm,菱形布置,强度等级C20,混凝土厚度100mm;
4)护顶外沿1000mm,混凝土厚度80mm,强度等级C20。
4.2支护桩、锚索及冠梁(桩锚支护段)
桩锚支护结构是由排桩和锚杆两部分组成。
(1)施工设计(支护桩+锚杆部分)
1)桩径800mm,有效桩长17.7m,桩间距为1.5m;
2)钢筋笼主筋采用对称布置,钢筋选用16φ25@2000,螺旋箍筋选用φ10@150;
3)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50mm;
4)桩顶标高-5.0m,桩间采用φ6.5@300×3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C20,厚度为80mm;
5)设置四道锚索,锚索间距2.5m,分别设在距地面以上8.9m、13.4m、15.9m、18.4m处;锚索总长从上到下分别为25m、24m、23m、22m,锚索采用4束φ7.5钢绞线,如图2.4为锚索施工;
6)锚索直径200mm,水平倾角15°,注浆水泥强度M30,分两次高压注浆,注浆压力为1.5MPa;
5.3本工程支护桩的施工:
(1)钻孔灌注桩施工:将导管埋入混凝土3mz左右,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勤提勤拔导管,以免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过大,对灌注混凝土、和泥浆不利。灌注桩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每次浇筑混凝土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0.5h;
(2)钻孔定位:准备钻孔前应将钻机的底座调整平稳,以免在钻孔过程中出现钻孔位置的偏差,采用罗盘调整好钻机的角度,其中角度的偏差不允许超过2°高差不超过30mm;
(3)钻孔:钻孔前将钻机的钻头调整在锚杆孔位下标施钻,孔位的偏差控制在小于100mm内,开始施钻时应该缓慢的钻孔,钻孔钻进0.5m以后开始正常施钻,在施钻过程中,要随时调整钻孔角度,以免超过允许误差。钻机施钻的深度控制在0.2m;钻进速度控制在0.3~0.5m/min,拔出速度控制在0.5~0.6m/min;
(4)清空:钻孔完毕后应将孔底的沉渣高压泵进行冲洗;钻孔内的沉渣不允许超过0.3m;
(5)锚杆制作:锚索在钻孔的同时现场进行编制,将截好的钢绞线放在作业平台上,按照设计要求量出锚固段和锚索设计长度,并做好标记,锚固段的范围内每个0.6m~1m穿对中隔离支架,并绑扎固定环一道隔离支架之间,在张拉段每个1m绑扎固定环并用套上套管,最后在锚杆的端头带好螺帽;
(6)插锚索:首先在穿插锚索时,要先检查锚索编号和孔编号是否一致,然后人工插进锚索;
(7)注浆:将注浆管插入孔低,浆体先注入孔底;
(8)锚索张拉:该工程采用整体分级张拉的办法,先对每根钢绞线进行张拉,每级稳定时间为2~3min,3d后再进行整体钢绞线的张拉;
(9)封口注浆:对钢绞线进行整体张拉后,立即进行注浆,从预留孔的位置插入注浆管,直至插入锚固段以上0.5m的位置开始注浆,施工完毕后,从截断钢绞线,再喷混凝土保护层80cm。
5.4冠梁、腰梁
(1)施工设计
1)冠梁截面800×1000mm,主筋14φ22,箍筋φ8@250,混凝土强度C30;其下设置100mm厚C15混凝土垫梁,主筋保护层35mm,垫层两边宽出构件建边缘各100mm,桩主筋锚入冠梁长度750mm;
2)腰梁采用锚索腰梁采用2根25槽钢,角度钢靴尺寸250×250,厚度20mm,钢板焊接施加的预应力大小均为80KN;
冠梁的宽度应该大于或者等于桩径,高度应该是桩径的0.5-0.8倍,且大于400mm;桩顶纵向钢筋应该贯穿于冠梁内部,支护桩、冠梁的钢筋接头应该交错布置,且在一个截面内的钢筋接头数应该小于同一截面内钢筋总数的一半,混凝土的强度不应低于C20。
6结论
本文对桩锚支护深基坑的设计、施工、进行了讨论,对桩锚支护结构的发展现状、支护体系的工作机理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工程实践对其施工方法做了明确的介绍,为基坑边坡支护结构的各方面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数据。使工程顺利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碧霞. 深基坑支护新技术锚管桩的设计[ J] . 山西建筑, 2002, 28( 5) : 32- 33.
[2] 余志成, 施文华. 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