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作者:赵全超 袁文强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第15期

摘 要:岩溶是可溶岩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遇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岩溶形态、岩溶水发育的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均会对隧道工程结构及列车运营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也是隧道运营过程中的难点病害之一。本文依托云桂铁路那吉隧道,DK129+180处隧底出现集中涌水问题为例,探讨了隧道工程中岩溶水处理的一般原则及措施,采用隧底设置集水涵洞及引水钻孔的工程措施,达到引水泄压的目的,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本岩溶隧道的处理方案为类似隧底岩溶水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措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5.263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岩溶地区的广泛分布,铁路隧道工程穿越可溶岩地层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溶洞发育、地表岩溶洼地汇集的大气降水,极易通过岩溶管道下渗;且在岩溶强烈发育区,岩溶水水量丰富而不均一,动态变化极大,对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当铁路穿越岩溶强烈发育地区,隧道工程的施工会对岩溶水原有的流通途径有较大的改变,在地表岩溶洼地附近的隧道衬砌周边容易形成短时间内的大量雍水;当隧道结构的排水系统不能及时将地下水排泄时,将可能对隧道衬砌结构形成静水压力;从而对隧道衬砌结构及道床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危及列车运营安全。

本文以云桂铁路那吉隧道DK129+180处基底岩溶水整治措施作为具体工程实例,探讨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的一般原则及措施。 2 工程概况及病害 2.1 工程概况

那吉隧道位于广西平果县境内云桂铁路上,隧道进口里程DK124+805,出口里程DK132+450,全长7645m,设计为人字坡,变坡点里程DK128+500,线路坡度依次为3‰(3695m)、-3‰(3950m),为设计时速250km/h客运专线双线隧道。洞内铺设双块式无砟道床,隧道最大埋深约287m。为满足工期要求,解决施工及运营阶段排水等问题,本隧设置“二横洞”的辅助坑道模式。

那吉隧道位于右江边,为河谷峰从地貌,地表岩溶洼地、漏斗极发育,隧区范围内地表洼地分布多达34处;洞身穿越三叠系中统果化组上段(T2g3)灰岩,浅灰色、青灰色,隐晶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构,钙质胶结,中~厚层状,质坚、性脆、致密、坚硬,含少量方解石脉,受区域右江大断裂的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局部有次级断层发育。根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推测隧道主要位于垂直循环带为主,垂直岩溶形态和水平岩溶形态皆有发育,线路左侧的右江为岩溶侵蚀基准面,地表水及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通过谷地溶沟、溶槽、落水洞、岩溶漏斗转入地下,再沿着岩溶通道排泄至右江。 2.2 病害情况

该隧道已于2014年12月全隧贯通,在2014年雨季期间,广西平果地区降雨量达到186mm/d,DK129+170~DK129+190段已施工完成的仰拱填充面发生集中涌水问题,其中DK129+180处隧底补勘钻孔喷水达3m多高,实测涌水量达到1.68×104m3/d。 具体涌水情况如图1所示。

3 隧道岩溶水处理原则及措施 3.1 岩溶水处理原则

根据国内外对岩溶隧道的设计及施工经验,岩溶水的处理应遵循:“以疏为主,堵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1)以疏为主:对岩溶水进行疏导,尽可能的保持岩溶水原有的流通路径及赋存状态,以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避免对隧道结构及运营安全存在隐患。

(2)堵排结合:根据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尽量切断地表水对岩溶水的补给,改变地表水的下渗途径,同时提高隧道工程自身的防渗等级,加强衬砌背后围岩的抗渗能力。在隧道外部结合岩溶水的流通途径设置排水设施,使岩溶水安全快速的通过隧道区域,防止岩溶水对衬砌结构及道床结构产生水压。

(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在设计及施工中,应对临近隧道的水利设施进行保护,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水资源的漏失程度进行评价,同时应对当地的生产、生活用水采取适当的保证措施。总之,需根据隧道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条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3.2 岩溶水处理措施

当隧道施工遇有岩溶危害时,在进行岩溶整治过程中,岩溶水的治理是必要的。为防止岩溶水突然袭击,施工中可采取超前钻孔探测,预备足够的抽水设备,以确保施工安全。排水设施应结合岩溶水发育的具体情况可选用排水沟、涵洞、集水洞室(廊道)、泄水洞等建筑物,对设有横洞、平行导坑的隧道可根据需要兼做运营期间的排水设施。根据溶洞发育形态的不同及岩溶水流通途径的不均一性,主要探讨几种常见的岩溶水排泄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暗沟、管道排水 隧道穿越无充填物的溶洞,地质判别隧顶有常流水沿岩溶通道至消水洞排出时,为避免隧道修建完成后阻塞水流,在隧底设置暗沟、管道,使岩溶水按原有的通道自行排放。

(2)涵洞、泄水洞排水 当隧道基底横穿溶洞,降雨后溶洞内水量猛增,水压很大并向上喷射或隧底有上升泉存在时,隧道修建后,会导致排水不畅,可在隧底设置集水涵洞或泄水洞将岩溶水排出,起到引水泄压的目的,以避免危及隧道结构及行车安全。

(3)拱跨排水 隧道横穿暗河时,暗河水流较大,为防止暗河水流对隧道工程的危害,确保隧道结构的安全,可在隧道底部设置拱桥通过,以利于暗河水流的排放。 4 那吉隧道DK129+180处隧底岩溶水整治过程

为确保那吉隧道DK129+170~DK129+190段隧底集中涌水的顺利引排,避免雨季时隧底短时间内大量雍水,影响无砟道床结构及列车运营的安全,达到引水泄压的效果,于DK129+180处设置横穿隧底的集水涵洞。具体处理方案如图2所示。

(1)隧底涵洞设置 为满足涵洞内最小检修高度要求,隧底涵洞采用2.0m(净宽)×1.6m(净高)框架涵,涵洞长15m。考虑到该隧道二衬结构及洞内沟槽已施工完成,隧底集水涵洞采用明挖法施工。施工前应先拆除正洞DK129+178~DK129+182段(4m)隧道侧沟、电缆槽、仰拱、仰拱填充及中心沟等,其中衬砌结构拆除范围为仰拱填充面以下的仰拱结构及部分边墙。为保证已施工完成的衬砌结构安全,在拆除仰拱前,需先采用Φ42钢花管对既有隧道衬砌进行锁脚加固,钢花管左右侧各设置3排,每排纵向间距0.6m。为减少施工振动对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的不利影响,仰拱拆除要求采用采用机械凿除,开挖至涵洞基底设计标高后,应对涵洞基础承载能力进行试验,确保其承载能力应不小于1.5MPa,同时应采用物探、钎探等手段对涵底地质情况及隐伏岩溶进行探测。拆除过程中应注意既有衬砌的防护,确保安全。 (2)集水钻孔设置 为便于地下岩溶水的汇集,于集水涵洞底板、边墙、左侧涵洞端头封堵墙位置设置集水钻孔,钻孔中埋设Φ75PVC花管(外裹无纺布);集水孔按1m×1m交错布置,每根长5m。集水孔于涵洞开挖完成后进行布钻,并预埋PVC花管,涵洞浇注时,须在底板上预埋Φ89集水孔套管。涵洞边墙部位钻孔时,应精确定位,注意对涵洞大、小里程侧已施做仰拱及仰拱填充的保护。

(3)隧道衬砌结构调整 DK129+178~+182段设置隧底集水涵洞后,隧道衬砌采用拱墙衬砌结构,涵洞顶部设置C20砼找平层,取消该段中心沟,并在隧道侧沟底部钻孔与下方涵洞联通,将侧沟水直接引入涵洞。 5 整治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那吉隧道DK129+180处集中涌水采用集水涵洞及集水钻孔后,根据2015年雨季观察结果,该处隧底涵洞集水功能显著,达到了对该段岩溶水引排泄压的目的,保证了隧道内无砟道床结构的安全。目前云桂铁路(南百段)已开通运营。 6 结论及体会

(1)岩溶是可溶岩地区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岩溶水处理措施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隧道工程结构及列车运营的安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岩溶水发育的具体情况,及其与隧道工程、地表岩溶洼地(漏斗)等的关系,因地制宜,综合确定岩溶水的整治方案。(2)本文中仅对隧底集中涌水点的引水泄压措施进行阐述,保证了该段隧道内无砟道床结构的安全;涵洞内集水的排放问题,应根据隧道一定范围内的地下岩溶水分布、雨季最大涌水量等水文地质资料确定排水沟、泄水洞等排水设施。(3)通过对隧道工程岩溶水处理一般原则及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的探讨,本岩溶隧道的处理方案可为类似岩溶水处理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主编.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隧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

[3]TB10003-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王唤龙.高速铁路隧道基底岩溶处理技术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03).

[5]张民庆,黄鸿健,苗德海,田四明.宜万线高坪2号隧道DK140+451岩溶处理[J].铁道标准设计,2007(S1).

[6]朱鹏飞.宜万铁路别岩槽隧道岩溶及岩溶水治理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8(01). 作者简介:赵全超(1982-),男,河南周口人,硕士,工程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