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教案全套(完美图文版)

来源:九壹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教案全套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教学重难点:

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

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四、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

意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适当的引导。(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的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通读全文(配乐),从这三则语句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自由交流。2.联系实际,说说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文。

2.课外搜集《论语》中一些其它的名言。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论语》中读书方法三则。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多媒体出示:

《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3.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2)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交流板书:心到(4)齐读古文。

眼到

口到

(3)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通读全文,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1)师: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至今为世人学习,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语调的古朴之外,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

最急”?细读课文,思考。

(2)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3)小结: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

2.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朱熹的“读书有三到”。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多媒体出示:

选段引自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

请同学们用学《读书有三到》的方法学曾国藩语录。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刻下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做适当的引导。3.对照译文,想一想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哪三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

交流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4.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5.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四、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2.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五、课后作业。

——韩愈——孔子——欧阳修——刘彝——叶圣陶——三国志——陆游——郭沫若——李苦禅——郑成功

1.朗读三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2.背诵三则古文。

3.积累5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了解意思。

《古人谈读书》课后反思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学生诵读以及多媒体再现古汉语的古朴典雅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

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26.忆读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3、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2、名言:(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26课《忆读书》。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题目中“忆”的内容是“读书”,从题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著名作家冰心的读书经历以及一些启迪人的经验之谈。

3、作者介绍: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

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4、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

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

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5、学习生字:津津有味(jīn).地煞(shà).6、理解生词。

催促(cuī).

荡寇志(kòu).

笸箩(pǒ).

消遣(qiǎn).

天罡(gāng).堆砌(qì).

四、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读课文,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五、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六、布置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冰心七岁开始读书,初次接触书便是《三国演义》这样的鸿篇巨制,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大量的阅读积累奠定了冰心的文学基础,从而造就了这位文坛上的一代名家。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

(2)“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

(3)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状怀激烈。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

?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三、细读赏析课文。

过渡:“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作者一生的感悟。语重心长,耐人寻味,启人心智。

1、齐读课文第1段: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2、默读课文第2——13段,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2)、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3)、作者是怎样写“读好书”的?

(1)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种情感,让读者获得多种美的享受。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例如: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人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宋代“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爱国将领怎样抗击外来侵略。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以至于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评语,给予很高的评价。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正如作者所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2)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3)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四、教师小结:

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书能让你增长知识,能教会你怎样做人,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它还会告诉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书真的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使我们领略到无穷的乐趣。正如高尔基所说: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再借用冰心奶奶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忆读书》一文作者向读者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起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话,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了读者的心中,让读者终生难忘。

全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会,多读书,读好书。”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

最后概括为三个方面:“读书好,

二、语言赏析。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爱书?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表情+动作)表现了对故事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我”是性情中人,突出“我”读书的投入。

3、“……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作者对于读书的极大热情。

4、“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懂得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点明读书的好处。

三、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围绕这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细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说在这段话中,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四、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3、《春水·一

O五》: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小诗典型地反映了冰心的哲学和思想:童心、母爱、自然,三位一体。诗中的“我”、“母亲”、“小舟”、“大海”所构成的,是宇宙中最美好也是最和谐的一幅图景。

五、教师小结:

冰心奶奶会因为她舅父没有给她讲完故事而哭泣,让我们赞叹不已。我们就缺乏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缺乏这种思考的精神,缺乏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种痴心求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体味的。

六、课外积累。冰心妙语:

(1)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些读书的名人名言。

八、板书设计:

26.忆读书

总说——读书感受;

读书经历经验——读书好(美的享受、扩充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修养);多读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读好书(挑选比较、真情实感)。概括——全文内容。

————最大快乐、一生感悟。

《忆读书》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完了《忆读书》一课后反思如下:

本课教学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学习课文,这一教学设计较难,学生操作起来较难。因此我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但因为本课涉及的名著较多,学生对名著的内容了解不深,因此我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这就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是比较准确,但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上的顺序上注意一下,应该是因为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再者要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学生的品词析句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27*、我的“长生果”

学习目标:

1.认识“喻、瘾、卓”等15个生字.学生互相提醒认清字型,读准字音。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课前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