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各市高二下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汇编(一)
一、文言文阅读
(2022·浙江杭州重点中学联考·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乙)伐树记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
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①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
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 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餮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
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 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坚强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
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 5.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并做简要分析。 (2022·浙江杭州六县九校联考·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①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③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④,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节选自归有光《归氏二贤传》)
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注〕①乘(shè
n):愚蠢而顽固。 辩。③罹(lí):遭遇。屯(zhūn):艰难。④嚚(yí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B.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C.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②
D.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B.孝:指对兄长敬爱。悌:是对父母孝顺。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C.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壬辰:为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础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8.下列对两段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后母为了自己和孩子吃饱,在饭将熟时,怪罪归钺,让他父亲发怒,将归钺赶出家门。 C.归绣卖盐卖麻供养家庭并和妻子一起抚养亲戚的遗孤。
D.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
10.归有光的散文之所以耐读而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寓丰厚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2022·浙江·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东晋)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1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望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喻:比喻 C.耀灵纵辔,急景西迈 西:西边
D.原诗人之致兴 原:推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抒写了乐和悲,王文临悲希望有所作为;孙文则用吟咏台阁、寄情山水的方式来化解悲。
B.两文都写景抒情,王文借俯仰天地美景而生乐情,孙文则全身心融入大自然而后感恩天地所赐。
C.两文在结构上有类似之处,分为写景叙事和阐述道理两部分,王文先描写后议论,孙文则反之。
D.两文语言清新而自然,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骈散句结合,顿挫有致、洒脱流畅且音韵和谐。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022·浙江·杭十四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节选)(甲) 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乙) 嵇康①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②,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③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④而称贞哉!若趣⑤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⑥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注】①嵇康,魏晋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山巨源,名涛,嵇康的朋友,后投靠朝廷。二人均为“竹林七贤”之一。②悢悢:悲恨。③嬲(niǎo):纠缠。④黄门:宦官。⑤趣(cù):急于。⑥疏:不切合事理。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 B.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 C.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 D.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汉曾任郎中和尚书郎。 B.擢,调动官职。右擢是升官,但左擢则是贬官。 C.病,比疾更加严重。《说文解字》:“病,疾加也。” D.足下,古时交际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B.李密在表中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真挚感情,委婉地说明了辞不就辞的原因,表达出自己希望供养祖母的决心。
C.嵇康称像他这样经常生病犯困,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常出于对政事疲乏的状态。
D.嵇康在信中拒绝了朋友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放任散漫,不通事理,不可加以勉强。
18.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
19.甲、乙两段材料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接近,写作目的也有相似之处,两位作者作为前朝旧臣,都拒绝出仕,想远离残暴血腥的司马氏政权,以保持自己的志节。但这两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却迥然不同,请根据材料分析相异之处。
(2022·浙江·杭十四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②。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子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氏终,服阕③,复以洗马征至洛。 尝与司空张华共事,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比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从事奸佞,密憎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以之白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武帝忿之,于是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②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文官。③阕:停止,完毕。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用竖刁而虫沙: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竖刁,春秋时齐国的奸臣。
20.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2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的《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答赡养祖母,又倾诉自己不能上任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委婉得体。
⑤
B.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生肖纪年法等。
C.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用书面形式向君主或地位高的人陈述意见,“上疏”是指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上封事”则是向皇帝上呈密封好的奏章,以防泄密。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的,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奸滑谄媚,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隶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24.学习《陈情表》,我们知道李密是一个因不舍祖母而婉拒武帝的至亲至孝之人。读完《李密传》节选,你又读出一个怎样的李密?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2022·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节选自欧阳修的《画舫斋记》)
25.下列对文中加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
B.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
C.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
D.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大母:先,称呼死者的敬辞。大母,祖母。下文的“先妣”指去世的母亲。 B.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发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束发之年是指八岁。 C.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味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面和记事。 D.履险蹈难:比喻冒险前进,历尽艰辛。履,蹈皆有践踏、行走之意。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写了三处悲的情感,从感慨叔伯分家到伤怀母亲早逝,再到愧负祖母期待,情感的表达皆含蓄节制,富有层次。
B.选文(一)善于刻画典型细节,写祖母,抓住她“以手阖门”、“持一象笏”等细节,表现祖母对孙子的关怀、疼爱和期许,充满生活气息。
C.选文(二)第二段作者回忆了行舟江河的艰难凶险经历,借以警醒自己:官场如行舟,处处有危险。
D.选文(二)未段写了古代隐者泛舟江上,一日千里之“乐”,然而自己因“未暇”,只能以舟命名,聊以慰藉。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9.请根据选文(二)第一段概述“因以舟名”的理由。 (2022·浙江·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二期中)材料一: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①沧浪:其名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 材料二: 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
①
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材料三: 沧浪曲 【宋】张方平
五湖波浪涵秋空,风烟萧索愁溶溶。 棹扁舟兮长迈,当年则有越相之范公。 乌喙①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 功大不赏威震主,不去必诛今古同。 周霍中曾殆如线,黥韩竟不保其终。 谁能持此沧浪曲,寄入三湘棹唱中。
【注释】①乌喙:形容人之嘴尖。因史载越王勾践乌喙,后世遂以乌喙指代勾践。 30.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3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B.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C.夫差,姬姓,吴氏,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
D.古代男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而同年龄的女孩将头发下垂,故叫“垂髫”。男孩长至十五岁,把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故古代男孩十五岁称“束发”。 3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文作者因罪被削职为民,流寓苏州。文章先叙写“高爽虚辟”宜居之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土居褊狭不能出气,这与其说是生理上的感觉,不如说是愤懑和抑郁的心理上的感觉。
B.苏文中,孙承祐的池馆遗址,环境优美而僻静,深受作者喜爱。第二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真切地写出了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而对具体筑亭之事,仅以“构亭北碕”一语带过;至于为何取名“沧浪”,则始终未予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C.归文中,大云庵四面环水,原是苏舜钦建造沧浪亭的遗址。文瑛认为以前苏舜钦写的《沧浪亭记》,主要描述沧浪亭的优美景色。这次请求归有光写一篇《沧浪亭记》,来介绍一下重修沧浪亭的缘由。
D.归文中写到,从沧浪亭变迁到大云庵,又从大云庵复构沧浪亭,朝代有兴衰,人事有变迁,或传之千古,或过眼云烟。归有光认为名胜古迹的兴废存亡和人有莫大关系。通篇文字清新质朴,自然之风扑面而来。
33.下列对材料三古诗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写景,意境雄浑壮阔。第二句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看着眼前的萧索秋景,一股复杂的愁绪涌上心头。
B.“棹扁舟兮长迈,当年则有越相之范公”,诗人泛舟湖上,自然而然联想到春秋名相范蠡。范蠡曾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范蠡毅然辞官,乘舟飘隐而去。诗人借此典以寄托功成身退的渴望与希冀。
C.“乌喙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写的是越王勾践诛杀谋臣文种的史事。文种和范蠡一起为勾践灭吴立下赫赫功劳,功成后他不听范蠡劝告,流连权势,最后被勾践赐死。一个“固”字,点明文种的下场纯粹是他咎由自取。
D.“周霍中曾殆如线”,“周霍”是指春秋周公旦和西汉霍光。两人俱因功高震主,为人不容。前者心怀恐惧,避祸辞官;后者受帝王忌惮,为后来全家族灭埋下祸根。诗人借此二典,委婉地表达对“鸟尽弓藏”的政治现象的感慨与不满。 3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5.屈子笔下的“沧浪”,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然成为经典。古代文人经常借此一抒己怀。材料中的三位作者想借“沧浪”意象,分别抒发自己怎样的怀抱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浙江·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林药局记 [金] 元好问
少林英禅师为余言:“昔青州辨公初开堂仰山,自山下十五里负米以给大众。其后,得知医者新公,度为僧,俾主药局。仍不许出子钱①致赢余,恐以利心而妨道业。新殁,继以其子能。二十年间,斋厨仰给,而病者亦安之。故百年以来,诸禅刹之有药局,自青州始。兴定末,东林隆住少林,檀施②有以白金为百年斋者,自寇彦温而下百家。图为悠久计,乃复用青州故事,取世所必用,疗疾之功博者百余方,以为药,使病者自择焉。僧德、僧浃,靖深而周密,又廉于财,众请主之。故少林之有药局,自东林隆始。局事之备,迨予已三年矣,子幸以文记之。”
“予以为,医,难事也。自岐、黄、卢扁之书而下,其说累数千万言,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说,究乎生死之际。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世之学者,非不艺专而业恒,至终其身有不免为粗工者,其可为难矣!佛之徒,方以禅定为习,于世间法皆以为害道而不敢为。间有言医者,特儒者之谈禅尔。有能了知味因,断除病本,如子之书所为大医王者乎?谓之专,
则不可也。劳则辞,久则厌,不合则离。泛然而来,悠然而往。其视粥鱼斋鼓如传舍中物而不留,顾其肯老岁月于参术间乎?谓之恒,则亦不可也。不恒不专,取未必甚解之人,而付之司命之事,病者何赖焉?故廉者取之,付一而有余。治药不得不良,十愈一人,千愈百人,盖犹有所望也;贪者为之,乾没而不足。治药不必皆良,蛇床而当蘼芜,荠苨而乱人参,昌阳而进豨苓,飞廉而用马蓟。佐使之异用,畏恶之相攻,其祸可胜言哉!古语有之:‘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之不能以无兵而制敌也。’兵有形,有形则易见,善用之者,能以杀人者生人;药之性难穷,难穷则不善用之者,反以生人者杀人,可不惧哉!今子(疑作“予”)则不然,若德、若浃之实与廉,皆选之十百辈有不可得者,子(疑作“予”)固得所使矣。时节州土无不适其当炮炙生熟无不极其性德与浃固亦尽其伎矣虽然吾恐他日有不善其后者出人将曰药局之坏自某人始。未必不以予为知言也。故备述之,使来者监观焉。” (《元遗山先生全集》)
【注】①子钱:古钱币术语。②檀施:施主。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节州土无不适其当/炮炙生熟无不极其性/德与浃固亦尽其伎矣/虽然/吾恐他日有不善其后者出/人将曰/药局之坏自某人始/
B.时节/州土无不适其当/炮炙/生熟无不极其性/德与浃/固亦尽其伎矣/虽然吾恐他日有不善其后者出/人将曰/药局之坏自某人始/
C.时节州土/无不适其当/炮炙生熟/无不极其性/德与浃固亦尽其伎矣/虽然吾恐他日有不善/其后者出/人将曰/药局之坏自某人始/
D.时节州土无不适其当/炮炙生熟无不极其性/德与浃/固亦尽其伎矣/虽然吾恐他日有不善/其后者出人将曰/药局之坏自某人始/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殁,殁表示死来源于“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
B.兴定,是指年号。我国古代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年号干支兼用纪年和公元纪年等。 C.禅定,是佛教译语,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D.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后泛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叙议结合,先简要记叙东林隆任少林主持时创办少林药局的事迹,然后详细议论少林药局选药、用人方面的思考及理由。
B.少林英禅师先说创禅刹之有药局始自青州,不仅引出少林药局始自东林隆一事,也反衬了少林药局在选药和用人方面的不同之处。
C.众人力主僧德、僧浃管理少林药局,是因为这两们僧人身上有做事细致、管理周密、又不贪财的可贵品质。
D.青州“不许出子钱致赢余,恐以利心而妨道业”的做法,与少林英禅师所说的任用僧德、僧浃管理少林药局的缘由,在道理上是一样的。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得知医者新公,度为僧,俾主药局。
(2)世之学者,非不艺专而业恒,至终其身有不免为粗工者,其可为难矣!
40.文中“予以为,医,难事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写作《少林药局记》的目的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