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隧道监控量测方法及作用

来源:九壹网
学园I XUEYUAN 2015年第4期 隧道监控量测方法及作用 匡华云 邓经纬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隧道现场监控量测不仅监测施工阶段围岩和施工动态、确保施工安全,而且是调整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确定 二次初衬和仰拱的施作时间的依据。监测项目:洞内外观察、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沉降及围岩内部变化。量测断面间 距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及埋置深度确定。本文以某隧道为例来说明隧道监控量测的方法及作用。 【关键词】隧道监控量测 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U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88—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在 洞开挖宽度时,每天进行1~2次的数据观测。开挖面距离 山区铁路建设中突破了过去传统的思想,不采取绕行,不破 量测断面小于5倍隧洞开挖宽度时,每两天进行一次数据观 坏沿线生态环境,不增长铁路里程,用设置隧道的方式避免因 测。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大于5倍隧洞开挖宽度时,每周进 采取高边坡路基带来的滑坡、塌方、滚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行一次数据观测。根据实测数据、下沉的速率掌握地形的变 确保了行车的安全可靠,亦缩短了行车时间,同时又适应了建 化情况,为洞内施工提供判断依据。(2)地质和支护状况观 设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适应铁路隧道大规模建设发展的需 察。在隧洞开挖支护施工中,每次爆破后,严格做到对围岩 要,提高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水平,确保安全运营,给今后隧 岩性、结构面产状、支护裂纹的观察和描述,及时掌握施工 道工程的建设积累经验,在某隧道施工期进行了监控量测。 现场的实际情况。(3)周边位移量测。周边位移采用收敛仪 一某隧道地理概况 进行量测,按测点布置示意图所示测点位置在开挖成型的断 某隧道为双线铁路隧道,总长358米,隧洞路面宽度 面上定出标记,并钻孔埋设测点(须保证测点的稳固),采 12.2米,纵坡5.8‰。该隧道穿越丘陵地貌和台地地貌,地 用周边收敛仪按量测频率进行量测。根据收敛位移量、收敛 表植被茂盛,大部分地表有坚岩露出,地形起伏大。所处区 速度、断面的变形形态,判断围岩的稳定性。(4)拱顶下沉 域地壳基本稳定,地质活动相对微弱。隧道内围岩分Ⅲ、Ⅳ、 量测。在拱顶中心线上埋设测点后,可用精密水准仪、水准 V三个级别,Ⅲ级围岩地段为3O一50米,Iv级围岩地段为 尺进行测量。水准尺长度不够时,可在测点上设置挂钩,采 l0~30米,V级围岩地段为5~1O米。 用精密铟钢尺悬挂代替水准尺进行读数。监视隧道拱顶的绝 二某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对下沉量,掌握断面的变形动态,判断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1.施工监控量测计划 3.监测的动态管理 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隧道的实际情况, 为更好地做好监控量测工作,我们将在施工中认真处理 对隧道进行地表沉降、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质和支护状 好管理地段、管理基准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的问题,施工管 况观察项目监测,监测项目、监测仪器设备及量测频率见表1。 理各种允许参考值见表2: 表1置测频率表 表2初期支护结构允许相对位移表(%) 项目 量测仪器设备 量测时间间隔 \ 埋深 拱顶下沉 精密水准仪、 1~15天 16 ̄30天l 1~3月 3月以上 围岩美 r、\ <50米 5O~300米 >300米 水准尺 1—2次/天 1次/2天l1~2次/周 1~3次/月 ⅣV O.1~O-3O O-20~O.50 0.40~1.2O 周边位移 收敛仪 同上 注:相对位移指实测位移值与两点间距离之比或拱顶下沉实测 2.监控量测方法 值与隧道宽度之比。脆性围岩取表中较小值,塑性围岩取表中较大值。 第一,测点布置。本隧道施工采用上下台阶的施工方法, 表3位移管理等级表(Uo一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 故测点的布置分为两阶段,先上部后下部的方式进行。按照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设计要求,隧洞埋深小于两倍隧洞开挖宽度时,V类围岩每 IH UO<UIl/3 可正常施工 5米设一个量测断面,Iv围岩每10米设立一个断面,III类 II (uIl/3)≤uo≤(2un/3) 应加强支护 围岩每10~15米设计一个断面。取得效果后,v类围岩量 I Uo>2Un/3 应采取特殊措施 测断面距离可以变为2O米一个,Iv类围岩可变为20米一 表4位移速率控制基准表 个,III类围岩可变为50米一个。周边位移每断面2个对测 序号 监测项目 位移速率(mm/d) 施工情况 点,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顶中心线上一个点,两侧 拱顶下沉 5 可正常施工 宽3米处各埋设一个。 l 周边收敛 8 施工中应注意 第二,主要监控量测项目监测方法。(1)地表沉降观测。 10 加强支护或采取特殊措施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水准尺进行观测。按设计要 4.监控量测的数据处理 求,隧洞埋深小于隧道宽度时每10米一个断面,隧洞埋深 第一,量测成果整理。每次量测后,将原始记录及时整 小于小隧道宽度2倍时2O米一个断面,每断面11点,平均 理成正式记录。对每一个量测断面内每一种量测项目,均应 分布,做出稳固标记,埋设钢筋砼桩,进行开挖前的地表原 进行以下资料整理:原始记录表及实际测点布置图;位移(应 始数据测设。隧洞开挖后,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小于2倍隧 力)值随时间及随开挖面距离的变化图;位移速度、位移(应 一188一 学园I XUEYUAN 2015年第4期 云南玉溪新平非物质文化遗产 ——猫猫舞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岳春玉溪师范学院舞蹈系 【摘要】本文就宗教祭祀和民俗活动中猫猫舞的审美特征、传承现状做了考察分析,并指出猫猫舞应该通过纳入大学 课程设置的方式进行传承,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大学课程传承猫猫舞 【中图分类号】G122 一【文献标识码】A 一【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89—02 带保存得比较完整。相传由于受到山神的庇护,新平彝族 傣族自治县戛洒坝有一个叫曼布沙的村子,这里土地肥沃、 年年风调雨顺,并且男女都能够长命百岁。当然,传说不等 同于历史,仅仅作为一种精神折射,以便理解其蕴含的民族 文化内涵。 概述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玉溪八县之一,位于云南省中 部偏西南,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境内有15个少数民族, 各个民族的奇风异俗,促成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尤其是 花腰傣“花街情人节”、彝族“赏花打歌节”等民风民俗使 得民族风情更显得神秘多姿。江西平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花 腰傣聚居地,热带风光眙人无比。傣洒则是花腰傣的—个支系 (云南的土著民族),有1.8万人口,沿戛洒江岸而居,自古以 来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而本文要论述的猫猫舞是傣洒 人古老的民间艺术和奇异风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 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花腰傣 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民 ̄y,Sc化底蕴从猫猫舞中得到了展现。 二猫猫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 猫猫舞在民间也称之为“跳老虎头”,猫猫舞可以说是 种古老的舞蹈,在新平的漠沙镇中底村以及戛洒新鱼塘村 一事实上,猫猫舞是由一个名叫张永祥的村民,其祖上由 新平漠沙镇迁移至曼便村之后,组织村民学跳猫猫舞,从而 得以流传。 三宗教视角下的猫猫舞以及审美特征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舞蹈是一切宗教仪式活动的 主要内容。”而德国的民族学家威兹格兰德认为:“一切舞蹈 原来都是宗教的。”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一切事物 都是相互联系的。两位学者的观点指出了宗教信仰在舞蹈起 源中的重要意义。恩格斯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 的主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决定了猫猫舞风 力)加速度随时间以及随开挖面变化图。 第二,数据处理。每次量测后均应对量测面内的每个量 测点(线)进行回归分析,求出各自精度最高的回归方程, 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推算出最终位移(应力)和掌握位 移(应力)变化规律,并由此判断隧道的稳定性;总变形量 应在规范允许值内,且不大于预留变形量,否则采取必要措 施减小变形量,防止围岩过度松弛;从速度、加速度方面来 看,当出现加速和异常加速时,则表明围岩可能出现失稳或 支护出现裂缝,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状态,并加强支护,必 要时应停止开挖,采取应急措施。 第三,量测结束标准。根据收敛速度判别,一般地段: 收敛速度>5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化状态,应加强初期 支护系统;收敛速度<0.2mm/d时,围岩基本达到稳定。 各量测项目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两周结束,软弱围岩 大变形地段位移长时间不能稳定时,延长量测时间。 三结束语 由于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隧道围岩的不确定性, 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进行监控量测是保证隧道工程质量、 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量测,及时对隧道个别围岩失稳 是建议施工单位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同时由于监控措施得当, 及时地指导施工和修改设计,从而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 经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监控量测工作是一项具体 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实际过程中尚需不断积累经验和完善相 关理论,因此,对隧道监控量测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应用应 该做好以下几点:(1)监控量测内容的选择,量测断面位置 选择和量测测点的布置;(2)监控量测数据的采集和施工状 态变化情况紧密结合,分析数据变化和施工状态的关系;(3) 量测数据的应用,量测数据变化的准确分析和判断,量测结 果的及时反馈,指导设计、施工和修改支护参数;(4)掌握 隧洞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5) 通过对隧洞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验证支护系统的 设计;(6)通过对隧洞围岩、支护的观察和动态量测,达到 合理安排施工程序,确保施工安全;(7)进行Et常施工管理 和资料累积,通过监控量测保证隧道安全,预防隧道塌方。 参考文献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3 l《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1996 [4]《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 [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 [责任编辑:林劲] 一趋势的区段提供了预报,为施工单位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以及 合理确定二次衬砌时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大量量 测发现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后大约30d围岩基本上稳定,于 1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