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
作者:魏晋雪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2期
摘 要:高校校报自创建之日起一直在高校校园内占居主导地位,成为高校内主流媒体,引领时代潮流,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然而,随着网络、移动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纸质媒体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校报亦不可避免。作为曾是占据最主导作用的高校校报应该如何看待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的入侵?又应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高校校报;新媒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8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信息海量、互动性、移动性、即时性等优势异军突起,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闻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传媒生态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在高校中,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手机报等各路媒体纷纷开辟自己的最新阵地,发挥其特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校报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劣势与优势
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老大哥”校报与校园网等新媒体相比,其劣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版周期长
目前,全国高校校报界,周期普遍较长,最快的时间是周报,最长的时间是月报,而校园新闻网却是每所高校都存在的,新闻一旦发生,很快就上网了,所以,要等到报纸编印出来,早已失去新鲜性。 (二)信息量单一
高校校报是机关报,更多的是传递学校党委、官方的声音,因此部分学校的校报办报内容单一,仅报道会议、决定等单一的内容,自然引不起师生的兴趣。由于校报的严肃性,一些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活泼类话题也“等不了大雅之堂”。此外,校报一般为对开四版,容量有限,给读者提供的信息量也有限,因此在内容的量上与新媒体相对,便失去了竞争力。 (三)缺少互动性
目前,以传受互动与内容共创为主要特征的报道创新成为新闻业务改革的主流趋势。校报的优势在于信息权威。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还是要找报纸看,这就是多年积累下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报纸权威性的认同。而年轻的新媒体在权威性上就打了折扣,公信力低已经成为阻碍网络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关键因素。信息引导价值也是校报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把关”环节弱化甚至缺失,新媒体资料固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网络信息超载也常常使受众不堪负荷,淹没在“信息海洋”中。这时,校报的信息引导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就要求校报编辑一是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主流价值观;二是要精编报纸,给师生们提供必备的“资讯营养”。 二、校报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面对校园网络等新媒体的竞争,高校校报应当增强其可读性,努力提高校报质量。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办报的艺术.
高校校报作为一所大学的机关报,必须与其所处环境和读者对象相适应相匹配,具有思想先进、知识深厚、形式活泼、信息权威等特性。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处理好严肃性与活泼性的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改进当前高校校报办报艺术,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增强宣传效果的重要环节。强化校报创新意识,加强思潮與热点引导,提高版面艺术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采编人员素质,引进优秀人才等,都是校报提高办报艺术、推进校报不断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二)注重深度报道,增强服务性,提倡鲜活性
校报应该在“深度”上下功夫,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突出报道内容的新鲜性,更新观念,改变视角,挖掘事件的深度和内容;应该增强校报的服务性,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三贴近原则,服务于师生,做联通读者与学校管理层的桥梁和纽带;校报要一改以往的程式化“面孔”,在版面的设定、版式的设计、文章体裁的运用等方面多花心思,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现校报的生动性、鲜活性。
(三)借势新媒体,提高办报质量,扩大覆盖范围
实现校报的数字化。当下,许多社会媒体都相继推出了电子版报纸,校报也不能例外,要是校报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建立高效的校报数字化发展战略。校报电子化,使传播的范围更广,辐射到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关注学校发展的人士等。增强校报的互动性。新媒体为人际交流提供了更加多种、便捷的交流途径和方式,校报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方式,通过在线评论、邮件、博客等方式,让信息不再单向传播,通过校报与关注者的良性互动,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校报不断提高质量,快速发展。
★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高校校报在网络信息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纸质媒体的作用与优势”(项目批准文号:52wu1025 )的研究成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熊澄宇,金兼斌主编.新媒体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洪波主编.高校校报编辑记者概论.科学出版社,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