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总第113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 Vo1.24 Sum No.113 JOURNAL OF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No.5.2Ol5 语言接触视角下方言研究的新思路 一评《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 甘甲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51) 【摘要】汉语方言研究多以单点方言调查为主,在此基础上,把处于不同地域的同一方言进行对比,除了可发现其 差异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产生差异的过程及原因。不同方言(语言)接触而相互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探求 其相互影响的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及规律,则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一书在 这方面作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可视为汉语方言研究的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方言;四川客家话;研究思路 l中图分类号l H07【文献标识码l A【文章编号l 2095—932x(20l5)05—0055--04 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专业学者多已了解,不待 上世纪5o、60年代,国内进行了规模浩大的方言普 赘言。古代的情况不说,“从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 查,目的是配合政府提出的三大语文运动,即汉语规 汉语方言调查之风可谓盛极一时 ;5o、60年代,政 范化、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推普尤其重要。虽然 府主导下的方言普查,其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7O 仅仅是调查,但对中国整个方言研究来说贡献是很 年代以来,方言调查报告和研究论著论文如雨后春 大的。不过到今天,如果专业学者的研究还只是满 笋般出现。至今,全国汉语方言的情况已被大致调 足于共时的描写的话,则多少有点遗隧。 查清楚,完成于2008年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 那时的调查是运动式的,“由于强调面广而无暇 地点共930个,遍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各地,东南部 深入,无暇过细审订,也由于调查人员水平不一,难 地区达到一县一点,描写和展示了汉语方言中重要 免使调查成果参差不齐。 副后来,研究队伍加强,专 语言现象的共时差异和地理分布状况。 业水平提高,调查的成果依旧有“难免”的成份。一 汉语方言调查是方言研究的基础,功不可抹。 直到后来几十年,方言调查始终以单点方言作为主 然而,语言的共时研究离不开其历时研究,如何把两 要研究对象。 者结合起来,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描写出语言(方 广东,或者更具体地说就是现在的梅州地区,是 言)的发展过程,回答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 客家话的大本营。客家人进入四川也就是近几百年 引起方言研究者的重视。研究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 间的事,在四川的客家人只是少数。最早注意到四 方言接触的历时隋况及现状,探求其发展变化规律。 川1客家话的学者是董同稣,中国第一篇客家方言调 《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I方言研究》 J一书在此 查报告也就是他于1948年写的《华阳凉水井客家话 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效。 记音》。客家话进入四川后,必然与当地的西南官话 接触,由于受语言内部与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几百 一、方言研究方法的突破 年来四川客家话也必然产生变异。《汉语方言接触 中国汉语方言复杂,调查难度很大。前面说过, 视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的作者通过方言调查材料 【收稿日期l 2015--09--17 【作者简介】甘甲才(1957--),男,广东广州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第24卷总第1 13期) 2015年第5期 分析,比较相互接触的两种方言后,看到四川客家方 言在近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传承与演变 两个问题。在传承方面,四川客家方言顽强地保留 了客家方言的基本特点,比如“大、柱、皮、鼻、餐、斜、 要改变为调查而调查的方言研究路子,方言的接触 研究可以是一个突破口。 一般的方言调查,语音基于《方言调查字表》, 扶、袋、坠、白、读”这些字,在四川各地的客家方言 中都读为送气声母,这便是传承了古全浊声母字不 论平仄,逢今塞音、塞擦音仍读为送气清音的语音特 词汇也有词表作依据。这是最基本最通行的做法, 这本书的研究要取得方言语料肯定也离不开这个调 查。可是,这个项目还有一个特色是研究者作了一 项《四川客家人使用客家方言情况调查问卷》,并把 这个调查问卷作为附录放在书后。调查共30个选 点,具有闽粤赣客家方言的共性;另一方面,四川客 家方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跟祖籍方言缺乏对 话,没有母体的制约,唯有跟四川官话越来越深刻的 接触,四川客家方言在各地都是被四川官话汪洋大 海般地包围着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四川客家方言的 弱势地位,也决定了它必将接受四川官话的影响以 适应新的生活和交际的需要 。 方言接触研究如果只是作共时的对比,也就只 停留在接触的结果上。其实更令人感兴趣也更有意 义的,是语言接触的过程,演变的过程,演变的因素 以至于演变的规律。《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 方言研究》一书语料详各,内容丰富,本人以为最精 彩的却是该书的第六章一《方言接触与四川客家 方言的发展演变》。在长近90页的篇幅里,首先是 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总结了四川客家话演变的 特点;第二是指出四川客家方言的演变方式;第三是 探索了四川客家方言传承与演变的规律;第四是研 究四川客家方言发展演变的原因,包括了语言演变 的内因,以及影响语言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 化及心理方面等外部因素;最后一节是讨论四川客 家方言与四川官话接触的其他问题,如客家方言的 反渗透问题、四川客家方言的前途问题等等。 如此全面详细地去研究四川客家方言是前所 未见的,更令人兴奋的是,我们看到的不是语料的堆 砌,而是有理有据、有横有纵的分析。客家方言研究 专家黄雪贞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到“本书的作者 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对当前的四川客家方言进行调 查、研究,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可以想见,再 过若干年,四川的客家方言定有新的变化,到那时, 今天所记录的四川客家方言,将对于我们研究客家 方言、研究各地濒危方言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语言 的演变有重大意义。”黄先生的话是从抢救濒危方言 的角度来说的,而从语言发展的方向看,对今后的语 言教学、语言政策的制定等来说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这也是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择问题,可以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了解被调查人的方 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等,是社会语言学的一种常 见手段,也是值得方言研究者予以重视的方法。 二、史料与现状相互印证提高研究精 确度 四川客家人,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明清入川 的客家人中,来源也比较复杂。客家人入川时间,入 户数量,来源地等,有史书、地方志和家谱等历史材 料记载。如崔荣昌在他的专著中曾引用过60部客 家族谱数据 J,《成都东山客家人氏族志》中辑录了 34部成都客家人族谱 ,两者的数据都证明四川客 家人入川时间比较集中在康熙末年,因而也说明了 四川客家方言是在康熙末年到乾隆中期的100多年 间逐步形成的。 如何用现在的方言材料来证实史料记载的情 况?《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一书所 做的工作是令人称赞的。从史料可以得知,四川客家 人来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根据以上崔荣昌引的60 部家谱材料,四川客家人中来自广东的超过三分之 二。广东客家人主要分布于粤东和粤北。《汉语方言 接触视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通过语言特点的分析, 又细分并确认川西成都、川东南内江隆昌、川西南西 昌黄联几个地点的客家话与粤东的客家话有很亲近 的亲缘关系,而仪陇客家方言则与粤北客家方言有很 亲近的亲缘关系。这些都是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三 个要素的比较去论证的,非常具有说服力。如得出以 上结论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了数十个方言点声 调格局中的调类、调型和调值等。以现有的方言语料 与史料相互印证,结论自然有说服力。 客家话在四川形成多个方言岛,在强势方言的 包围中,与时俱进的结果可能是一些方言岛将消失, 而双言现象也许是一个过渡阶段。对于双言的研究, 一方面是抢救濒危方言,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方言传 承与演变的研究。《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方 语言・文学 甘甲才:语言接触视角下方言研究的新思路 言研究》的作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四川客家人的双 言现象有以下三种表现:第一,根据交际对象自由灵 大部分来自广东的梅县和五华,因而书中着力比较 四川客家方言与梅县五华的客家方言(当然也还涉 及到广东其他地区的客家方言),该书作者之一就是 至今仍在广东梅州高校工作的五华籍学者。这种跨 活使用客家话和四川官话;第二,在使用客家方言的 过程中插入四川官话;第三,客家话跟四川官话直接 对话。这样的现象发展下去会怎么样昵?对弱势方 言的存在、演变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现状的研究, 省区、跨专业的合作,其结果绝对不是简单的1+1=2, 而是i+i>2,甚至大于3、4…… 梅州等市县是纯客地区,广东还有许多地方也 认识将会越来越清晰。 方言的演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要是 取决于社会的人文环境,包括经济、教育、文化传播 等等。不同方言由于来自于同一语言母体,相互影 响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受影响的程度又因为种种原 因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融合演变中的方言其 内部还会有一定差异,也就是共时的差异,这是需要 关注的。有的方言岛虽然存在双语双言的情况,但 是他们之间的影响并不大。如非洲毛里求斯,那里 的华人中绝大部分是广东客家人移民,他们现在所 说的客家话所受当地语言的影响甚微,与他们家乡 的客家话比较起来,他们传承得更好一些,家乡因为 受普通话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更多一些。这也是双 言研究中值得关注的。 三、方言研究需要团队合作 方言研究中个人调查的力量不可忽视,历史上 有影响的方言著作多是个人成果。如近代有赵元任 的《钟祥方言记》(1939)和《中山方言》(1948)、罗 常培的《厦门音系》(1931)和《临川音系》(1941)、 王力的《两粤音说》(1928)和《博白方音》(1932)、 岑麒祥的《广州音系概述》(1946),还有前面提到的 董同毹的《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1948)等等。 后来也有不少学者充分注意到四川客家方言,如宋 伶俐、朴正俸的《成都客家方言岛词汇使用现状调 查一以“华阳凉水井客家话”为例》 ,王春玲的《四 川客家方言与文化传承现状调查一以四川仪陇县 客家族群为例》 等。当然,有些方言著作是集体合 作成果的体现,如《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u。。等,就是作者分头赴各方言 点作调查,回来后整理汇集语料而成。但是,《汉语 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JII方言研究》一书的团队及做 法是不一样的。 从研究成员的结构上看,除了方言专业学者外, 还有汉语史专业和文字学专业等方面的学者,使这 个合作项目在历时研究方面有较强的学术支持力 度。根据现有家谱一类的材料可知,四川的客家人 是多方言杂处的,如中山市,客家话只属一个方言 岛,使用者不到3万人。客家人进入中山的时间跟 进入四川也差不多,与四川客家话不同的是,包围中 山客家话的是粤方言,所以其演变结果就不一样,但 是里面有没有共同的演变规律呢?这就需要举多地 多人之力进一步研究。记得本人在博士论文开题时, 就有老师提出:只做中山一地,是不是小了?应该把 全省各地都联系起来做才有意义。笔者当时回答说, 如果有可能,就不仅是全省了,福建、江西、四川、台 湾、甚至海外都应该结合起来,但那是多么庞大的一 个工程啊,本人一篇论文如何能胜任?不过,这是一 个方向,是一个理想。如今,《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 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这本60万字的专著迈出了实 现理想的第一步,因为他们有团队。 本人l5年前做中山客家话研究的博士论文时, 也思考过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在论文中,尝试引 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比较中山客家话与梅 县客家话的异同,意欲寻求中山客家话变异的原因 及过程,思路跟这本《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客 家方言研究》是一致的。当博士论文成书口¨时,詹 伯慧先生为拙著写了一篇序言,题为《一部填补空白 的客家方言著作》。初看题目,大吃一晾,自以为“填 补空白”实为过誉之词。现在看到手头上这本《汉 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方悟出“空白” 之义。我现在的理解是,即在我之前没有人系统地 做过中山客家话的研究,而我的论文算是第一部,也 就应该是个“空白”。可是,“空白”并不只有一个,在 我“填补空白”的时候,留下了更多的“空白”,如今, 这些“空白”正被学者们一个一个地去填补,可喜。 【参考文献】 [1][3]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 育出版社,1991:34,37. (下转第93页) 经济・管理 张萌: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93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 aLsedonthe SCPParadigm ZHANG Meng (GuangdongOceanic University,Zhangfiang,Guangdong,China,524000) Abstract:Applying the SCP theory(i.e.the theory of”structure-behavior-performance”)as the naalysis lfame,using panel data between 2005 and 2014 of 12 banks,we analyzed the behavior and efifciency ilfnuenced by the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hte four satte.owned banks have big marketshare nad market concentration(CR4),banking market falls under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ligopolistic type;By looking at hte total return on assets(ROA),return on equity(ROE)and non- performing loan ratio analyzing,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banking industry’s market performance,and hte overall rtend is gradually reducing in concentration in industry)but the efifciency is increasing year-on—year.Finally it is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wiht the reform of deregulation to the banking industry,promote the diversiifcation of industry competition,and speed up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fou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 medium・sized banks,in order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ofr hte banking competition. Key words:SCP theory;banking;market structure;bank performance (I-接第57页) [2】[4】兰玉英等.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 四川仪陇县客家族群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5, 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04):84—87. [5】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 [9】詹伯慧,张日舁.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M]. 出版社,1996:163-168.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6】刘义章,陈世松.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M].成都:四 [10]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 川人民出版社,2001. 门大学出版社,1992. 【7】宋伶俐,朴正俸.成都客家方言岛词汇使用现状调查一 [11]甘甲才.中山客家话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 以“华阳凉水井客家话”为例[J].暨南学报,2010,(O1): 社,2003. 127-1 32. [88] 王春玲.四川客家方言与文化传承现状调查——以 (责任编辑:微风) A New Method of Dilaect Research fromthe Perspective ofLanguage Contact Taking Maoming,Guangdong as all Example GAN JIA—cai (TheCollegeoflntemationalCulture,South ChinaNormal UniversiO,,Guangzhou,Guangdong,Chian,510631) Abstract:Chinese dialec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all individual dialect in a specific geographic region,which means investigating a same dialect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may not only reveal the differentiation,but more importantly,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It is a well-known fact htat the contactsbetween diferent lnaguages (dialects)will result in their intcr-influence.The research off the interna1 and externa1 factors of the inter-influence of diferent lnaguages(dialects)and the patterns of mutual influences bewteen languages(idalects)carries a fra-reaching signiifca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The book A Research on the Sichuan Hakka Dialects:a Language Contact Perspective has done a very meaningful experiment in this field ofresearch,which has suggested a new direction for studying hte Chinese dialects.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hte signiifcance ofthis type ofresearch with hte example ofthe book. Key words:dialect;Sichuan Hakkadialect;research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