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深基坑土方开挖的注意事项

来源:九壹网


深基坑土方开挖的注意事项

1.土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2.防止深基坑挖土后土体回弹变形过大

深基坑土体开挖后,地基卸载,土体中压力减少,土的弹性效应将使基坑底面产生一定的回弹变形(隆起)。回弹变形量的大小与土的种类、是否浸水、基坑深度、基坑面积、暴露时间及挖土顺序等因素有关。如基坑积水,粘性土因吸水使土的体积增加,不但抗剪强度降低,回弹变形亦增大,所以对于软土地基更应注意土体的回弹变形。回弹变形过大将加大建筑物的后期沉降。宝钢施工时曾用有限元法预测过挖深32.2m的热轧厂铁皮坑的回弹变形,最大值约354mm,实测值也与之接近。

由于影响回弹变形的因素比较复杂,回弹变形计算尚难准确。如基坑不积水,暴露时间不太长,可认为土的体积在不变的条件下产生回弹变形,即相当于瞬时弹性变形,可把挖去的土重作为负荷载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回弹变形。

施工中减少基坑回弹变形的有效措施,是设法减少土体中有效应力的变化,减少暴露时间,并防止地基土浸水。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均应保证井点降水正常进行,并在挖至设计标高后,尽快浇筑垫层和底板。必要时,可对基础结构下部土层进行加固。

3.防止边坡失稳

深基础的土方开挖,要根据地质条件(特别是打桩之后)、基础埋深、基坑暴露时间挖土及运土机械、堆土等情况,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目前挖土机械多用斗容量1m3的反铲挖土机,其实际有效挖土半径约5~6m,而挖土深度为4~6m,习惯上往往一次挖到深度,这样挖土形成的坡度约1:1。由于快速卸荷、挖土与运输机械的振动,如果再于开挖基坑的边缘2~3m范围内堆土,则易于造成边坡失稳。

挖土速度快即卸载快,迅速改变了原来土体的平衡状态,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呈流塑状态的软土对水平位移极敏感,易造成滑坡。

边坡堆载(堆土、停机械等)给边坡增加附加荷载,如事先未经详细计算,易形成边坡失稳。上海某工程在边坡边缘堆放3m高的土,已挖至-4m标高的基坑,一夜间又上升到-3.8m,后经突击卸载,组织堆土外运,才避免大滑坡事故。

4.防止桩位移和倾斜

打桩完毕后基坑开挖,应制订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

对先打桩后挖土的工程,由于打桩的挤土和动力波的作用,使原处于静平衡状态的地基土遭到破坏。对砂土甚至会形成砂土液化,地下水大量上升到地表面,原来的地基强度遭到破坏。对粘性土由于形成很大的挤压应力,孔隙水压力升高,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土的抗剪强度明显降低。如果打桩后紧接着开挖基坑,由于开挖时的应力释放,再加上挖土高差形成一侧卸荷的侧向推力,土体易产生一定的水平位移,使先打设的桩易产生水平位移。软土地区施工,这种事故已屡有发生,值得重视。为此,在群桩基础的桩打设后,

宜停留一定时间,并用降水设置预抽地下水,待土中由于打桩积聚的应力有所释放,孔隙水压力有所降低,被扰动的土体重新固结后,再开挖基坑土方。而且土方的开挖宜均匀、分层,尽量减少开挖时的土压力差,以保证桩位正确和边坡稳定。

5.配合深基坑支护结构施工

深基坑的支护结构,随着挖土加深侧压力加大,变形增大,周围地面沉降亦加大。及时加设支撑(土锚),尤其是施加预紧力的支撑,对减少变形和沉降有很大的作用。为此,在制订基坑挖土方案时,一定要配合支撑(土锚)加设的需要,分层进行挖土,避免片面只考虑挖土方便而妨碍支撑的及时加设,造成有害影响。

近年来,在深基坑支护结构中混凝土支撑应用渐多,如采用混凝土支撑,则挖土要与支撑浇筑配合,支撑浇筑后要养护至一定强度才可继续向下开挖。挖土时,挖土机械应避免直接压在支撑上,否则要采取有效措施。

如支护结构设计采用盆式挖土时,则先挖去基坑中心部位的土,周边留有足够厚度的土,以平衡支护结构外面产生的侧压力,待中间部位挖土结束、浇筑好底板、并加设斜撑后,再挖除周边支护结构内面的土。采用盆式挖土时,底板要允许分块浇筑,地下室结构浇筑后有时尚需换撑以拆除斜撑,换撑时支撑要支承在地下室结构外墙上,支承部位要慎重选择并经过验算。

挖土方式影响支护结构的荷载,要尽可能使支护结构均匀受力,减少变形。为此,要坚持采用分层、分块、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挖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