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考试试卷(1080)

来源:九壹网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 课程试卷(含答案)

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判断题(20分,每题5分)

1. 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 答案:错误 解析:

2. 在生态学中,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是同一概念,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 答案:错误 解析:

3.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贝格曼法则。( )

答案:正确 解析:

4. 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即为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 答案:错误

解析:没有任何植物生长和繁殖体的地段为裸地。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

1. 环境容纳量

答案: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解析:空

2.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

答案:生物学的放大作用也称为食物链的浓集作用,是指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解析:空 3. 同化效率

答案: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一般情况下,食草和素食动物的同化效率较低,而食肉动物较高。 解析:空 4. 稳态

答案:稳态是指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生物体自由生存的条件。 解析:空 5. 哈温定律

答案:哈温定律又称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是一种遗传平衡定律。具体是指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他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解析:空

6. 耐受性定律

答案:耐受性定律是指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耐受定律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同时,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空

7. 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

答案:初级生产量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量是指包含植物本身呼吸消耗在内的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去除植物本身呼吸消耗部分的初级生产量。 解析:空 8. Predation

答案:Predation的中文名称是捕食。捕食是指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的现象。捕食在生态学意义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捕食主要包括三种形式:①食草动物吃植物;②昆虫中的拟寄生现象;③同类动物相食现象。狭义捕食仅指一种动物猎取另一种动物为食的现象。 解析:空

3、填空题(30分,每题5分)

1. 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的和种的两方面含义。 答案:丰富度|均匀度

解析: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2. 随时间的推延,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 答案:进展演替

解析:进展演替是指在未经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从结构比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境的作用更强烈。 3. 广义捕食包括:、和。[山东大学2018研] 答案:肉食|植食|杂食

解析:广义捕食者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分别以捕食者的食性和功能作为分类的依据。按照捕食者的食性,可以将捕食者分为肉食、植食和杂食三类。

4. 据演替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生态演替可分为和。 答案:自养型演替|异养型演替

解析: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过程。据演替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生态演替可分为自养型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5. 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可划分。 答案:植被亚型 解析:

6.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和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和两类。

答案:形态|生理|分布|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解析: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亦称为环境因子或生态因子。生态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按照有无生命特征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4、简答题(30分,每题5分)

1. 试述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答案: 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4个方面: (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

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

(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

(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

(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的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动植物类型也越多。 解析:空

2. 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案: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解析:空

3.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答案: (1)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2)生态平衡的标志

①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 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 ③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解析:空

4. 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案: 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如下: (1)分布

温带大陆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 (2)生境

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 (3)群落特征 ①种类组成贫乏。

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 ③草本具典型旱生特征。 ④季相明显。

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解析:空

5. 简述群落内动态所包含的内容。

答案: 群落的内部动态变化包括群落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长时间变化。 (1)昼夜变化

昼夜变化是指构成群落的物种在昼夜活动的节律变化及昼夜活动物种的不同,也包括昼夜交替中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昼夜活动的昼夜面貌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更好地协调不同物种对于同一个资源的需求矛盾,减轻资源竞争,可以使有限的环境承载更多的生物。

(2)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的景观及生活状况出现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即季相变化。在季节变化中伴随物种的迁徙和生物生活状况的周期性变化;同时也发生生产力的变化。 (3)年变化

年变化是指不同年份之间生物物种的明显变动,这种变化仅限于群落内部而不产生更替,又称波动,分为3类:不明显波动、摆动波动和偏途波动。 (4)长时间变化

长时间变化是指演替和演化。 解析:空

6.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谈谈你对其濒危原因的认识,并提出拯救该物种的建议。 答案: (1)濒危原因 ①人类捕杀。 ②栖息环境破坏。

③K对策不易增加种群数量。 ④寡食性。 ⑤生殖进化的缺陷。 (2)拯救建议

①保护区的规划及建立。

要建立自然保护区,首先要对保护区进行设计、规划。在资源和经费有限而生物科类密集的地球上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要制定出明确的优先保护对象。 ②提高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 ③提高大熊猫繁殖率和后代的成活率。 解析:空

5、绘图题(5分,每题5分)

1. 根据理解绘出CO2循环的一般过程。 答案:CO2循环的一般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 CO2循环的一般过程 解析:空

6、论述题(15分,每题5分)

1. 论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的基本内容。

答案: 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1)防止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随着全球人口的日益增加及其对物质资料需求的迅速增长,人类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农业建设活动。这些活动在给人类带来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①不适当地引入外来种,极有可能产生始料不及的生态后果。 ②不合理的工程建设阻断动物洄游与迁徙路线。 ③毁林开荒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

这些活动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今后必须将防止生态破坏、保护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置于重要位置。 防止生态破坏包括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和防止生态系统破坏。 (2)推进生态建设

①生态建设是按照规划,通过一系列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而实现的。

②通过生态建设,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适应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生态环境的目标。

③进行生态建设就是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生态功能,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其良性循环。 (3)生态系统污染的综合整治

①生态系统污染的综合整治,是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和根本途径。

②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实现环境目标为目的,综合考虑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采用人工措施与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相结合,防治技术与环境管理相结合,经过系统分析,应用环境系统工程,制定出最优化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解析:空

2. 说明污染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答案: 污染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整体性原理

①整体论认为,生态系统是通过协同进化而形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生态工程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作为有机整体的、由异质性生态系统组成的更高层次水平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三类性质不同的系统复合组成的。

②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人和自然、生产和生活、资源和环境、自然和社会共轭互补的密切关系。

③在实际研究、设计和建立污染生态工程的过程中,必须以整体观点为指导,统筹兼顾、综合处理,既要在系统水平上,对整体的各个组分深入地研究,更要揭示出复杂系统有机整体的性质与功能,才能协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保障生态系统持久稳定的发展。 (2)协调与平衡原理

①自然界中任何稳定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均具有相对稳定而协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完成其功能的框架和渠道,决定功能及其大小,也是系统整体性的基础。

②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各组分通过相生相克、转化、补偿、反馈等相互作用,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处于相对稳定而达到平衡状态。

③生态平衡就整体而言,可分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及收支平衡。 a.当系统的物质输入大于输出时,收支失衡,结构与功能失调,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停滞。

b.当输入小于输出时,会导致系统衰竭。 (3)自生原理

①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系列机制。

②生态系统的自生作用,能维护系统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设计与自我组织,在自然界扮演着“工程师”的角色,不借外力自己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

③生态工程的本质就是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生态系统在发育过程中,能耗最小、功率最大、资源分配和反馈作用向最佳的方向进化,达到系统的自我优化。

④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太阳能,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 (4)循环再生原理

①地球上之所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其根本原因在于物质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和生态系统间的小循环以及物质在生物圈中的生物地球

化学大循环。

②由于这些循环才保障了存在于地球上的物质供给,并通过迁移转换及循环,使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③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既是给予者,又是受纳者,都为物质生产或生命再生提供机会。促进循环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物质生产潜力和改善生物生长繁衍条件。

④对生态系统物质进行分层多级利用,既可促进循环,还可变废为用,提高系统整体效益。实践证明,再生循环与分层多级利用,是系统内耗最省、利用最充分、工序组合最合理的最优物质生产模式。在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时应遵循这一原理。 解析:空

3. 氮元素循环失控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如何调控?[扬州大学2019研]

答案: (1)氮元素循环失控引发的环境问题 ①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中的氮主要来自生物体的代谢和腐败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氮肥的流失等。水体中有过量氮会造成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此外,大气中的碳氧化物还会随降水进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系统。 ②臭氧层破坏:

土壤中的固氮菌和植物的根瘤菌、蓝藻等会将空气中的单质氮转化为化合态氮(如氨、硝酸盐),供植物作养分。但过量氨或铵盐的

存在,会使土壤的土质变坏,反而有害于植物生长。此外,土壤中的硝酸盐可经反硝化作用生成一氧化二氮,进入大气中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而损耗臭氧层中的臭氧。 ③酸雨; ④温室效应;

⑤地下水中的NO2-、NO3-具有致癌作用; ⑥光化学烟雾。 (2)氮元素循环调控 ①转变能源利用途径: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矿石燃料的燃烧,因此,使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大大减少氮的排放。 ②保护植被:

植被可以吸收矿质元素,改变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路径。 ③合理施用氮肥; ④生态工程技术:

a.充分利用土地和植物的净化能力截留N、P、泥沙等物质。 b.利用湿地或水陆交错带的自然净化生态功能,截留净化农业径流中的N、P及有机质,然后将底泥还田,加强N、P等物质在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农业生产对水体的污染。

c.在流域或湖泊的岸边按照不同的功能种植不同的植物带,充分发挥植物带的生物净化功能。 解析:空

7、选择题(23分,每题1分)

1. 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 A. 蛔虫 B. 青蛙 C. 珊瑚虫 D. 牛 答案:C 解析:

2. 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 A. 演替原则 B. 植被型 C. 植物区系 D. 群落生态 答案:C 解析:

3. 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A. 食肉类

)。 B. 一些蜻蜓的成虫 C. 大型有蹄类 D. 蝗虫 答案:D 解析:

4. (多选)与水生植物在形态结构方面相比,旱生植物( )。 A. 根系发达 B. 叶片角质层厚 C. 茎秆有节 D. 叶片气孔数少 答案:A|B|D

解析: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发达的根系,以帮助吸收水分;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角质层厚,以减少水分丢失;叶片气孔数少,以减少水分散失;有的旱生植物还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因此答案选。

5. 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 )。 A. 热带 B. 温带 C. 寒带

D. 亚热带 答案:A 解析:

6. 种内竞争的表现有( )。A. 变换体态 B. 寄生 C. 捕食 D. 自疏 答案:D 解析:

7. 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 A. 一只鸡 B. 一群羊 C. 一窝小鸟 D. 一棵松树 答案:D

)。 解析:

8. 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 )。 A. 奥德姆 B. 海克尔 C. 达尔文 D. 高斯 答案:B

解析: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于1866年在其所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因此答案选。

9. 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B. 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C. 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 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答案:B

解析:镶嵌性主要指内部斑点为同一群落的部分,任一斑点都具有整个群落的一切层,斑块较小,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大;而复合体则

主要指内部斑点属于不同群落,各斑点具各自所属群落的层次,斑块较大,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小。因此答案选。

10. 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 A. 拟寄生 B. 寄生 C. 互利共生 D. 偏利共生 答案:C 解析:

11. 2个物种间的竞争必将导致( )。 A.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 B.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

C. 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 D. 2个种死亡 答案:A 解析:

12.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 )。

A. 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B. 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C. 建群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D. 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答案:C 解析:

13.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 A. 温带 B. 亚热带 C. 寒带 D. 热带 答案:A

解析: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

14.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 )。

A. 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B. 动态原则 C. 生态学原则 D. 植物区系学原则 答案:A 解析:

15. (多选)种群内个体的水平空间分布型有( )。 A. 成群型 B. 均匀型 C. 构件型 D. 随机型 答案:A|B|D

解析: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分为三类: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因此答案选。

16. 选出正确的答案( )。

A. 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B. 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C. 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开放生态系统是指物质流动和能量转换不局限于本系统边界内部的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17. 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 )。 A. 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B. 群落结构定型

C. 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于物种生存 D. 种类数量不稳定 答案:B

解析:群落发育盛期是植物发育过程中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此时,适应于群落植物环境的植物种类有了良好的发育条件,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一致,群落的结构已经定型。

18.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 )。 A.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B.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C.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答案:C

解析: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流动。②逐级递减。

19.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 )。 A. 3 B. 0.5 C. 万分之一 D. 20 答案:B

解析:淡水资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它是由江河及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组成的。地球上只有百分之三的水是淡水,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5,所有陆地生命归根结底都依赖于淡水。 20. 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 A. 根系发达 B. 叶面积小 C. 机械组织发达 D. 通气组织发达 答案:D

解析:水生植物的根系不发达,叶片大、极薄;通气组织发达,以更好进行呼吸作用;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因此答案选。 21.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每一年龄阶段个体数目的比率,通常用( )表示。 A. 年龄分布图 B. 年龄组成图 C. 年龄结构图 D. 年龄金字塔图 答案:D 解析:

22. (多选)一个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最少生物组成成分应包括( )。 A. 分解者 B. 食草动物 C. 植物 D. 食肉动物 答案:A|C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一个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最少生物组成成分应包括植物和分解者。

23.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 A. 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B. 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D. 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B

解析:乔木、灌木、草本是植物地上部分的分层现象。因此答案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