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清平乐 村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用踏读、吟唱、打节拍读等多种方式读词,感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查资料、借助插图或结合生活积累等方式理解“相媚好、无赖、” 等词语意思。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词眼“喜”字,初步体会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
3.精读课文,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学习方法,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激发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用踏读、吟唱、打节拍读等多种方式读词,感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查资料、借助插图或结合生活积累等方式理解“相媚好、无赖、” 等词语意思。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词眼“喜”字,初步体会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学习方法,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激发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认、写生字;通过学生自读、联系课文内容等方式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踏读、吟唱等多种方式感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句意进而把握词的大意,通过诗词写作形式的对比进而理解“词”这种写作体裁。
3.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词画对照、借助想象、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个性化朗读等方式,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品读“喜”字,借助感情朗读、配乐诵读等方式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情感。体会“卧”的字精妙,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白描手法,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美、人和的村居图来表达出词眼“喜”之情的。
4.结合画面并借助想象把词中描写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借助拓展阅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激发学生阅读词的兴趣。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教学课件、背景音乐、课文相关插图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认识——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本单元让我们感受到了明、清小说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受到了唐诗那诗中有画、有情,有史、有魂的魅力,本节课咱们就走进宋词,一起感受它的艺术特点。。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强调“清平乐”与“村居”之间的停顿及“乐”的读音为yuè。) (二)诗词对照,走近宋词。
1. 指名朗读《清平乐 村居》和课前收集的描写村居的诗。 2. 词、诗对照,引导发现 投影出示: 清平乐 村居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草长莺飞二月天,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忙趁东风放纸鸢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思考:同是写村居,通过对比,你发现词、诗有哪些不同? A.预设一:标题不同
诗的题目只有一部分,而词的题目由两部分组成 B.预设二:形式不同
2
诗:每句的字数相等
词:有长短句,全词分为上下两片
(2)师生交流对词的了解,出示课件,简单介绍词。 词是一种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能够和乐而唱,与音乐密切相关。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村居”是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受词韵
(1)检查学生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感受词的节奏美。 投影出示: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而词的上片和下片之间停顿的时间则要稍长一些) (3)学生再次自由读这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A.“自由读”可以是大声地读,也可以是轻声地读,可以是快速地读,也可以是慢慢地读。你是怎么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读出词的韵味,可以手舞足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唱读、踏读、打节拍读等均可提醒学生注意词的韵脚,感受词的韵律美)
B.指名朗读展示。
(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词的韵脚,感受词的韵律美) (二)懂词意,整体感知。
1.这首词你能读懂吗?现在同学们再读一读,把你知道的说给同位听听,不知道的小组内问一问,实在解决不了的用“?”标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交流汇报:
3
谁来说说哪些词句是你们小组解决不了的?
吴音——吴国方言 相媚好——彼此说着讨好对方的话。 翁媪——老爷爷老奶奶 无赖——顽皮,活泼,可爱
(随时问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查资料、联系生活积累、课本插图理解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首词,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首次的意思?先组织一下语言练习说一说。
(2)找词眼,感知作者的“喜”
这首词中有一个字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情感,你能找出来吗? 谁能概括地说说作者“喜”这里的什么? 喜景美:小溪、青草、荷塘 喜人和:A. 喜翁媪相媚好。
B. 喜大儿锄豆,勤劳能干;中儿织鸡笼,心灵手巧。 C. 更喜小儿卧剥莲蓬,自由自在,调皮可爱。
(3)《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通过对 的描写,对 及其 、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 之情。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整体构图。
如此美好的情景我们无法亲临此处,现在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一起走进茅檐,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考,这就叫做想象。(板书:想象)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画画,我们要画这幅画,首先要知道画什么,同学们默读这首词,圈画出词中描绘的景物和人物。 交流汇报:
电脑出示(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 大儿 豆地 中儿 鸟笼 小儿 荷花) 2.细化景物。
既然我们知道了要画什么了,我们就要把这些内容画细致了。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他们描述的更加细致些。 汇报交流:
4
茅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翁媪:想象交谈的内容——谈生(吃、穿、住);谈孩子(大儿勤劳,二儿心灵手巧,三儿活泼可爱) 大儿: 二儿:
小儿:赏析“卧”。
作者用哪个动词描写小儿,来表达自己 “更喜”之情的? “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睡 侧卧、仰卧、俯卧……) 把这些字换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是的,一个“卧”字,意思是小儿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
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舒服就怎么卧,多么悠然自得,多么调皮可爱,怎能不让人 “更喜小儿无赖”?)
3.指导朗读
(1)大家想象着我们描绘的画面,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评读,练读。 4.诗词对照,小结学习方法。
“诗”和“词”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学习这首“词”同样运用了习古诗的方法。 电脑出示:
读懂诗意
整体构图
细化景物
诵读感悟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 走进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生活在社会动荡、战火连年的宋朝。他力主抗金,曾率领军队驰骋沙场二十几年,但最终并不为朝廷重用。《清平乐 村居》是作者42岁遭受排挤、打击、罢免后,退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时所写。
5
(1)生默读,了解作者及背景。
(2) 同学们,这位曾经驰骋沙场、金戈铁马的将军,看到眼前温馨、恬静的村居,会想些什么呢?(安居乐业)
过渡:心中有情,眼中才有景。这中温馨、恬静的生活就是词人心中的情,心中的思啊! (3)带着上述理解读出词人的心声。(配乐感情朗读) 2.补充资料
辛弃疾在闲居江西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其他的田园诗词。
出示:
(1)生朗读
(2)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小结:辛弃疾眼中的村居是这样的温馨、恬静。 3.落实说写
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同桌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学生练写,全班交流。
七、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听取蛙声一片。
清平乐 村居
景美 喜 (想象)
人和
附《清平乐 村居》预习单
6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识记,我理解。
1.我能够读准字音(特别是加点的字) 清平乐 低小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锄豆 鸡笼 无赖 卧剥 莲蓬 .....2.先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美观。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遍: 3.我能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翁媪 吴音 无赖 卧剥 相媚好 二、我读书,我收获。
1.用心读词,可以从以下几点给自己作评价。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 2.想象情景,初步感知。 A.《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物或人物? B.《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通过对 的描写,对
及其 、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 之情。
三、我思考,我探究:
读了这首词,你有哪些疑问?记下来吧!
四、我学习,我积累
7
我能做到:正确□ 规范□ 美观□ 1.我最喜欢词中的这句话: 2.查阅资料
(1)辛弃疾的有关资料 (2)搜集有关村居的古诗。
村居 作者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