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来源:九壹网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 吴智勇

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

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

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史学著作。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中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近人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选自哈尔滨出版社《中国城市口水战》,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凭借他的渊博学识、深邃思想、不朽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 来之笔,让后世文人仰慕不已。

B.《史记》开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先河,既“实录”历史,又有相当高的文 学价值。

C.《史记》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与它所写的磅 礴气势、壮阔场面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关。

D.《史记》是司马迁一人的著作,因为它所写的历史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所以后世认为它是纯文学作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仅凭《史记》,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成为历 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B.《史记》融入了司马迁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在二十五史里,《史 记》是唯一的一部。

C.《史记》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 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D.司马迁尽管远去了两千年,但《史记》至今还依然存在,所以梁启超 称赞其为“千古之绝作”。

3)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作为史学著作,具有完整体系;作为文学著作,其影响深远。

B.司马迁凭借其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创作了《史记》,这部书中蕴涵了 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

C.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 依然可见其雄风,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人以鼓舞启迪。 D.《史记》渗透着积极入世、自强不息、舍生取义、呼唤真情、义不受辱 等人文精神。这些精神熔铸在作品刻画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 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 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 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 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5.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丹入质于秦”中“入质”就是“到……做人质”,也就是诸侯、 属国或蕃邦送其子弟到别国或朝廷做人质,表示交好臣服。

B.“请因孺子行”中“孺子”指年龄幼小的未成年人,与词语“孺子可教” 中的“孺子”意思相同。

C.“借臣车五乘”中“乘”读“shènɡ”,在古代称四马驾一车为一乘,由 此义引申,“乘”也有“四”的意思。

D.“赵襄王郊迎甘罗”中“郊迎”,是出郊迎接的意思,用以一般性礼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罗奉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 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 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 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 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5分)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8. 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 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9. 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橘子洲见证了与同伴一起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 毛泽东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因而写道: “。。”

(2)诗歌《雨巷》中诗人与姑娘擦肩而过后,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旁 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见她“,”,她的一 切都消失了。

3)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太子一众人等白衣送行,高 渐离击筑,荆轲和旋律而歌,“,”。形

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女人 吴组缃

这个女人二十来岁,扁扁的嘴巴,扁扁的鼻子。手粗,眼粗,身腰粗。她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说:“太太,我想,我想,我想……”说的时候,两只粗大的手互相紧握,扭捏着;圆而大的眼睛往下沉,盯着她自己的脚尖。那脚趾头也在扭动着,是赤脚。 太太则才因为先生看了电影,没曾约自己,又想到昨晚上做了许多菜,等先生回来吃,等到八点先生才回来,先生说吃过了;“吃过了,早就不告诉我!”气得太太楞了一夜肚子。“我晓得你心里早没我!”两颗眼泪就流下来,就伏到床上去抽咽。 先生捧着一本书楞了一会,戴上帽子笃笃笃地出去了。

太太一个人在床上躺着,觉得没有趣味,看见这个女人推门走进来,忸怩得滑稽的样子。 一个礼拜前,这个女人由荐头行送来,先生问怎么样,太太说:“看那傻样顶有趣的。”于是就留下了。现在,太太虽然刚拭干眼泪,肚里还憋着气,可是她觉得很闷,愿意有个人和她说话。

“你想什么?你说,不要紧。” “我想太太给我看封信。”

“可以的。”太太很骄傲很尊贵地点点头。

那女人拂开衣角,在腰上掏了一会,掏出一封没有封口的,已经皱褶得不成样子的信,忸怩地递给太太。

太太把信细看了两遍,撇着嘴笑了一笑,说:“唔,是你丈夫来的信。”

那女人想说点什么,把头拾起来,却又重复地低下,看看自己的脚尖。那脚趾头动了两动,到底没有说出来。太太接着说:

“你丈夫说,他和你吵了嘴,他很懊悔。叫你明年回家去插秧。他不再骂你。你公公婆婆也不再打你骂你。说小炭子没有奶吃,叫你赶紧寄钱回去……”

太太把信上的话说了一次,又说了一次。说着,注意那女人的动作和表情。 那女人颈子红红的,渐渐红到嘴巴上,红到耳根。 “倒霉——”咬住了,恨恨地再爆出两个字“死鬼!” 一下子功夫,她刚才那种忸怩的样子一点都没有了。

太太觉得顶有意思的,笑了。打着一种和小孩说话似的口调说:“哦,你原来是吵嘴逃出来的?你胆子可不小!你是怎样逃出来的?你家在哪里?你说点给我听听看。” 那女人把手扭了两扭,又稍微忸怩了一下说:

“我是黑非,我是黑非。我家里种田。两个老不死的天天打我。那年水荒,说是我带来的;今年不下雨,又说是我带来的。可是真的是我带来的吗?那倒霉的死鬼也夹在中间骂。我插秧,我耘草,那小鬼小炭子还在背上哭呀哭的。六月里哭呀哭的,我车水,车到晚上,汗水臭烘烘的。那小鬼哭呀哭的,哭到天迷迷亮,就发烧,把我背上捱得一背子痱子。那倒霉的说我的痱子把小炭子弄得病病怏怏的,拿锄头敲我腿直骨。”咕嘟咕嘟咽了两口唾沫。 太太看她说得那种急样子,唾沫咽了一口又一口,头一点一点的,身肢一晃一晃的。太太忍住了笑,扮得很惊讶的神气,说:

“哦,打你?虐待你?岂有此理!——你慢慢说。”

“倒霉的,我不过吃了你家三碗锅巴饭!我想想,我就气不过。我把我娘给我的一根簪子卖给红毛鸡,贩银子的。红毛鸡是个老头子,我跟红毛鸡走。红毛鸡不肯带我。我晓得他到上海。我死乞白赖跟他走,一走走到南京。我用了一吊三百钱。我就到行里头。三丁子,新嫂子,二嫂子,富头的妈,都在行里。都不种地了,都进行了……” “都是你们村上熟人?” 那女人点点头。

“真好胆子!”太太松了松腰,赞叹着。

“那鬼老头子,红毛鸡,还拿话吓唬我喂!吓得心直跳。那鬼老头子说,南京上海有洋鬼子捉人挖眼睛,有洋鬼子。——倒妹子才不怕!不吃那口气饭!自己做,自己吃!“ “那你的孩子你不管了?小炭子?”太太不知几时有点感触,态度骤然正经起来。 那女人不说话,看看自己的脚动了两动。半晌,才说:“我问太太借两块钱。我托太太写封信。”

“钱倒可预支给你,没问题。可是你的信不好寄呢。信上说寄到鸿胜先,什么东西呢?” 那女人把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望到窗子外边的天。说:“怕是在城里,是家店,是家茶馆。姓鸿的开的。”

“哪有姓鸿的呢?没有这个姓。” “倒霉的也不写清楚!” “是你丈夫写的吗?”

“那倒霉的写得出信!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认识!——我去问问二嫂子。”说完就出去了。

太太深深吐了一口气。回头看见那枕上潮湿了的一块,她就觉得自己腮上火辣辣的。 太太不再“觉得这女的顶有趣的”。她佩服这个女人,她羡慕她。但是,对于她自己,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是(5分)

A.太太一开始看到黑非觉得她“那傻样子顶有趣的”,后又写“太太不 再„觉得这女人顶有趣的‟”,二者并不矛盾,恰恰能更好地反映黑非 的行为给太太内心带来的触动。

B.太太因为先生看电影没有约她、没有回来吃饭又不事先告知这样的小 事就生气,甚至与丈夫闹别扭。这位不通情理的太太,是作者极力贬 低的人物形象。

C.“回头看见那枕上潮湿了的一块,她就觉得自己腮上火辣辣的”一句 与“两颗眼泪就流下来,就伏到床上去抽咽”形成照应,也说明太太 完全走出了生活阴影。

D.太太是从黑非的讲述中了解到黑非身世的。黑非无法忍受族权、夫权 对她的迫害和欺压,毅然选择出走,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E.小说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地方风俗的农村,风格上呈现出 一种质朴和真实的特征,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对人物的刻画,小 说语言都散发出乡土味。

(2)这篇小说有主副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黑非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吴组缃先生的文学作品十分关注女性命运,这种关注具有强烈的现 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巴金:此情至真

讲真话

1978年,年逾古稀的巴金着手《随想录》书稿的写作,至1986年,全部150篇完稿,历

时8年。《随想录》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勇敢面对作者的灵魂。彼时,“文革”刚刚过去,巴金率先站出来,坦承自己在“文革”中讲过违心的话,写过违心的文章,伤害过一些朋友,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对于巴金而言,“讲真话”不仅是写作的基本标准,还是为人的一贯风格。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开会之余,歌唱家周小燕请大家题词留念。有人题的是:“为建设人民音乐而努力!”有人题词: “为人民服务。”有的写:“唱出人民的声音。”在大同小异的题词中,唯独巴金写道:“我们都高兴听您唱的歌,小燕先生。”

一句朴实无比的话,巴金的“真”跃然其上。从不喜欢把话往大里说、往空里说、往高里说的巴金,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最真诚的心情,却因为这份“真”,给周小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华裔女作家聂华苓来上海,巴金在国际饭店宴请她。聂华苓紧紧握住巴金的右手,激动地说:“今天真幸福,能够和您握手。您这只手是一只了不起的、伟大的手。” 巴金举起右手,看了看,笑着对大伙说:“这是一只吃饭的手。”

大伙愣了一下,旋即都笑了。这句大实话,是自谦,是幽默,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和谦逊品行。

做真事

巴金这一生靠稿费生活,是当时中国作家中唯一不拿工资的。他从来都认为,作家天经地义地靠作品生存、用作品说话,读者才是作家的衣食父母。因而,晚年巴金虽然早已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从未安于享乐,而是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从1989年至1993年,编校《巴金全集》,巴金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巴金”,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身患疾病的他却坚持每天用颤抖的双手,不辍笔耕。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文革”结束,巴金已是一位垂垂老人,但他为中国文学做些事的愿望依然迫切。建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了那几年巴金最真切的梦想。为了建造这个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留存重要资料、物证,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博物馆,巴金发起倡议,联名多位作家上书,并身先士卒,向文学馆捐出了个人存款的大部分——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1985年,在多方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万寿寺开馆。巴金在家人的搀扶下激动地踏上文学馆石阶。这一天,他又将自己刚收到的一笔稿费捐献给了文学馆。

几年过去,万寿寺的旧房无法满足文学馆的需要,建造新馆势在必行。1993年,巴金上书中

央领导,恳切地说:“文学馆是我一生的最后一个工作,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1996年11月25日,巴金92岁生日那天,现代文学馆新馆奠基,成为献给巴金的最为珍贵的礼物。2000年5月,文学馆新馆终于揭开面纱,而此时,重病的巴金已经无法前往亲睹。令人欣慰的是,文学馆的每一扇大门上,都嵌有巴金的手印,仿佛是纪念巴金为这座文学殿堂、为中国文学所做的实实在在的推动。

捧真心

1936年,崇敬和爱慕,促使18岁的萧珊冲破少女的羞涩,写信约巴金见面。年长她14岁的巴金,喜欢上了这个热情的姑娘。1944年,两人结婚了,从此成为对方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1972年,萧珊去世,巴金拍打着被白布单包着的萧珊,哭喊着她的名字。此后,萧珊的骨灰盒一直放在巴金的房间里。在1998年底的一次聊天中,巴金说:“我的心愿是,死了后与萧珊在一起,骨灰撒大海。”2005年11月25日,他的心愿得以实现。

有时候,他是敢于直言规劝的诤友:当老朋友曹禺头上的职务越来越多时,他却对其坦言相告:“不要囿于杂务,应该多写些好作品。”有时候,他敢于无视周围的眼光,给低谷逆境中的朋友送去真诚的安慰。上世纪50年代,作家萧乾受到批判,有些昔日的朋友选择了避而不见。巴金却不,他在公开场合大声地叫着萧乾的名字,大方地坐在他的身边,关照他要谦虚谨慎。

他也从不为子女和亲属的事麻烦别人。萧珊是西南联大中文系学生,上世纪50年代,她很想出去工作。巴金却从没向组织提出过,只是让她到《上海文学》编辑部,当一名不占编制、不拿工资的义务编辑。

1998年,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看巴金,这一次,从来不麻烦别人的巴金,“麻烦”了组织——他指着身边的两个护工小吴和小张说:“请安排好他们。”

巴金唯一一次向组织请求安排,不是为自己的子女,而是为两位农村孩子的未来。

(选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巴金的题词给周小燕留下深刻的印象,言为心声,这既体现了他作为 一个享誉中外的大作家高超的语言才华,也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精神 品格。

B.“这是一只吃饭的手”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说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另

一方面是说用右手握笔写作,并以此为生。表述自然、朴实、亲切, 又合情合理,含蓄隽永。

C.巴金是中国当时唯一靠稿费生活的作家,所以他晚年兢兢业业,笔耕 不辍,既体现了他对文学毕生的热爱,也是出于维持生计的考虑。 D.现代文学馆每一扇大门上都嵌有巴金的手印,彰显了他在当代文学中 独特的地位,也表达了对他一手促成现代文学馆落成的深深的感谢和 敬仰。

E.对于老朋友曹禺,巴金直言规劝;而对于身处逆境的作家萧乾,巴金 则不怕受牵连,给予温暖的安慰和鼓励。这两者态度虽然大不相同, 但真诚的情感却始终如一。

(2)巴金为中国文学都做了哪些“真事”?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文章三个部分的?这种结构有什么作 用?(6分)

(4)巴金“至真”的感情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请联 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 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________,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②总统座驾的油箱经过深度装甲强化,由一层特殊的泡沫材料包裹,防止 燃料在紧急情况下燃烧。这台________的座驾还能够抵御化学武器的攻 击,并配有自动供氧设备。

③强大的道德基础会在精神上约束民众的行为,并积蓄起复兴的力量,从 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力量才是国家最__________的战略力量。 A.固若金汤 坚如磐石 坚不可摧 B.坚如磐石 固若金汤 坚不可摧 C.坚如磐石 坚不可摧 固若金汤

D.固若金汤 坚不可摧 坚如磐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学阶段,消费观教育不可忽视。中学生能否自觉抵制不良消费,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 B.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皮肤吸收之后,可 改善营养缺乏现象,促使皮肤美白细腻,因此具有一定的美肤美容。 C.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而是一条开放共赢之路;中 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 园。

D.中国有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世界互联网企业前10强中国有4家,仅 电子商务交易额一项今年已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30% 以上的速度增长。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3分)( )

雨,郁悒而又固执地下着。______①______,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仿佛张着纱幕,______②______,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______③______,船头水声汩汩。

A.①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②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③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B.①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②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③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

C.①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②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③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D.①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②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③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5个字。(5分)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①?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在此基础上,②。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需求的同时,③,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17. 观察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你发现了汉字字形演变的哪些规律,请将它们用简明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6分)

 写作(60分)

18. 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按要求作文。(60分)

月圆是画,似乎可以在凝望中,看到袅袅氤氲中幻化而成的仙境。月缺是诗,古月亦今月,它存有古典的风韵,也有现代的朦胧。凝眸欣赏,成画;流觞曲水,作诗。有感,有叹,也有期待。我期待着,一次美丽的遇见,不必是那醉人的红颜。我期待着,一场寒雪,冻结水中美丽的倒影。

我期待着,一缕春风,染绿飞马踏过留下的蹄印……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以“月圆是画,月缺是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得套作、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