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模仿、表演《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能够学会团体合作,懂得互相帮助。
4. 学生能够学会自我表现,自我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本或绘本剧本《小蝌蚪找妈妈》。
2. 一些简单的舞台道具,如帽子、围巾、大蝴蝶结等。
3. 背景音乐,与故事情节相应的音乐。
4. 几个播音员,用以引导剧情发展。
课程流程:
1. 引言(10分钟)
教师先介绍本课时的主题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绘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故事阅读(10分钟)
教师阅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用生动的语言加上图画,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3. 角色分配(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喜好,自愿选择扮演的角色,每个角色要分配得当,以充分发扬学生的优点。
4. 角色排练(20分钟)
学生分组排练剧本,注意情节衔接的流畅性和角色扮演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句子的语调、表情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5. 舞台搭建(15分钟)
学生配合布置舞台,搬移道具,让舞台布置的渐渐更具戏剧感。
6. 彩排(20分钟)
学生模拟表演整个故事情节,舞步动作、台词情感等各方面都要达到一个高度。
7. 表演展示(15分钟)
全年级在班级内现场表演,每个小组表演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教师也要对表演进行评价,同时在表演中放上背景音乐。
8. 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这节课程的收获和不足,学生自评表现,并向别的小朋友的表演学习。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模仿、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
2. 学生能够学会自我表现,自我表达。
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2. 学生能够运用条件句或状语从句描述情节。
课后作业:
1. 学生回归班级再次表演,老师可以把表演视频留存,当成画展放在班级课堂上。
2. 学生撰写自己心目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节,要求使用到故事中学习到的修辞手法。
3. 了解更多有关《小蝌蚪》的知识,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并用一段话描述他的外表和性格。
教学反思: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孩子们的表现都十分出色。
首先,通过一步步分配角色,孩子们自发地分组进行排练。他们都用心听后,迅速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并热情地参与到排练之中,锻炼了他们的协作与沟通能力。整个课堂上,孩子们都各司其职,非常配合地完成了课程目标。
其次,在课程中教师注重了评价和引导,让孩子们多角度地思考角色扮演的形式和技巧,引导他们掌握感性表达语言,提高修辞表达的能力。
最后,通过表演展示和评价,孩子们取得了表现的机会,这让他们对日后表达自己更加自信。整个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个人发挥的难易之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理解与思考,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有效。
总之,教师不仅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更需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潜力,让孩子们陶冶情操,为其日后的出众表现埋下和种下真正的、实质性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