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成因
作者:张琼琼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 要】长久以来人们都在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多面性和其形成原因,众说纷纭,有正面的评论,也不乏对哈姆雷特性格的负 面讨论。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从哈姆雷特的行为表现的合理性方面来探讨解读哈姆雷特的性格及形成原因。 首先就作品的悲剧方面做详细定位,以“人性”的观点深入分析哈姆雷特的各种性格表现,表现的合理性及其成因。同时结合时代社会特征和时代文化性格以及文艺复兴时的各种社会价值观,系统的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做辩证的分析,肯定哈姆雷特的智慧,并阐明其性格的时代价值所在,展现哈姆雷特性格的矛盾而又合理性的一面。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性格;多面性;合理性 引言
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伟大的悲剧《哈姆雷特》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本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而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常常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人们众说纷纭, 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哈姆雷特悲剧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 哈姆雷特多面性性格的特征
哈姆雷特原是快乐而幸福的,他拥有常人没有的优厚条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 国王,母亲是美丽仁慈的皇后,恋人是王公大臣的女儿,朋友对他衷心爱戴。而他正值青春年少,热情洋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生活在一夜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暴亡,母亲改嫁。他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家庭,还要负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变得多疑、敏感、忧郁,甚至无情冷酷。他责骂自己的母亲: “就是畜生也会比这悲哀的长久些吧! ”对自己曾经用生命来爱戴的母亲,他变得这样的冷酷无情。而对深爱的奥菲利亚,他则在信中说道:“你可怀疑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但也许是因为母亲的原因,他又说: “美丽可以把贞洁变成淫荡,如果你想保持贞洁,就要 和美丽告别。这些足以见证哈姆雷特在失去一切 ” 后的敏感和多疑。当从父亲的鬼魂中得知他死亡的真相后,哈姆雷特决定复仇,可他的复仇却显得犹豫。他本来可以刺杀自己的叔父,但他却犹豫了,进而放弃了机会。当然,他仍然富有智慧,装疯;让戏班子演出叔父杀死父亲的情节;让效忠于新王的同学代替自己去死,所有的这些都足以表明他的沉着与冷静。 从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从一个快乐、幸福、热情的王子变成了一个多愁、敏感、忧郁,甚至无情的王子,事实上,正是他的犹豫最终制造了一个大悲剧的结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 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成因
(一)当时社会的人文思想是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主要原因
哈姆雷特多疑、敏感和忧郁,并非是他天性如此或性格怯懦,而是他一直在不 断的“思考”“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 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愤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究竟是那个更重要?因为这样的思考,所以他在行动上显得延宕。有人认为他是“思想巨人,行动矮子”,这样的说法也许并没有错,但是,这丝毫也不能否定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忧郁、延宕,才使得他的形象更为深刻,并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那么,又是什么使得他如此的延宕的思考,以至于延误了复仇的机会,最终造成了所有人(母亲、情人、他自己)都死亡的悲剧?他的思考是深刻的,具有它的高度和深度,他的思考来自于对上帝的信仰,更准确地说,是在这种信仰之间的坚持和动摇。尽管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日益淡薄,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却是根深蒂固的。哈姆雷特作为一位受过教育的王子,他岂能没有信仰观念?但历史至此,这种观念又是动摇的,人欲、情感的释放毕竟代表着社会的一种进步。所以,他犹豫了, 按照人文主义的理念, 哈姆雷特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 “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定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庄严的屋宇” 。在剧中,他有这样一段关于人的精彩议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 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 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这段议论,体现了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对人,社会所寄托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他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构成了他的理想和爱,而这种结合是实现和存在世界的“美好的花园” 。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生活却不是永久的,人类的发展似乎也不是这样的一帆风 顺。他的世界在一夜之间“乾坤混乱” 。昔日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他一方面 激愤的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 ,一方面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对人的观念动摇了: “负载万物的大地, 这座美好的框架, 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山……人类不能使我产生 兴趣,虽然我从你的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这样想” 。这些都可以说明,残酷的现实已经击碎了他昔日的美好梦幻,而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 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精神的无所寄托使哈姆雷特重新又想起了上帝的影子,在叔父做祈祷的时候,他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这时候,杀父之仇已经无足轻重了,人类在上帝面前是卑微的。叔父的生与死、罪与罚,上帝都应有安排。所以,他退却了。中世纪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否定这样的信念在心中燃起。人性是恶的,人的行为是残忍的。为了权力、名誉、财富,人可以不择手段,不惜骨肉残杀。而上帝是人类的拯救者,代表着善良、仁慈、正义和公平。从哈姆雷特悲剧性的性格,从他对人类的赞美到对人性的怀疑,从他对信仰的淡漠到对上帝的信任似乎可以预见所有后来者的足迹。伟大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 他的预见性,后来的启蒙主义文学者到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判,不都是循环着这样的一种思考吗?人到底是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还是一尊泥塑” 的生命? 在上帝面前,在思考人类究竟应该何以生存这一伟大的命题之时,复仇就显得不那 么重要了。
(二)自身因素是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根本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们普遍认为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是忧郁,在第三幕第一场中那段“ 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不仅富有揭露性和哲理性,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活着, 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 一个干净……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凌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脱了…… 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 哈姆雷特的多疑和优柔寡断在这一段独 自中也充分体现出来。他在说这一段话时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活着,还是不活?”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犹豫彷徨和忧伤苦闷。在这段独自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 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从他自身的主观意识来说,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还来自对腐败和无秩序的社会的失望和忧虑。这是个混乱的时代,就像哈姆雷特说的那样“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 碌却只换来多少凌辱……” 三、 结语
哈姆雷特的性格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人文思想和其自身因素所致,但实质上却代表着人文主义时期对人的概念的思索,他不能复仇是由于他的性格的忧郁与延宕,但延宕是因为他的思考,他的性格又左右了他的命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