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课的作业设计与评价

来源:九壹网
信息技术课的作业设计与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福建永安三中 刘平

[摘 要]

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业设计和评价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案例从作业设计的原则、形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教学中作业如何设计与评价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作业设计 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大部分学时都在上机操作,而上机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完成作业,所以,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在教师备课和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要兼顾它的一般功能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下面就此谈谈如何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业做最有效的设计与评价。

一、认清目前作业设计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1、由于信息技术基本上没有纸质作业,作业大多用电脑完成,经常发现学生从直接网上下载作业,或者复制其他同学的作业,或者模仿抄袭他人的创意。

2、作业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对于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中上的学生,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对教材内容已基本掌握,练习作业就显得枯燥和无聊。例如,在EXCEL表格排序筛选一节中,使用的是“工资表”,学生基本上没接触过工资表,比较陌生,没有多大兴趣,做起来觉得没有简单枯燥。

3、作业要求过于统一。和其他学科一样,信息技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习惯于布置统一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及作业难度,经常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4、作业的评价只评结果。对于学生完成上交的作业或作品,一般只由老师点评,或者直接评分,没有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更没有注重过程性评价,其评价的标准也不太明确,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二、把握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的提升。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为此,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层次性

作业的层次化设计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已的作业可做,都能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都能得到不同的进步。

3

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要求

就一个班的学生来说,来自城区和农村的学生,他们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又使人在学习上又存在个性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使他们的技能得到提高。

②、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学生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

③、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

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常用的方法有:娱乐趣味型、体验型、主题活动型、讨论交流型、合作型。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避免了作业的单调、枯燥,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体现三维目标

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学生通过作业练习能进一步掌握技能,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设计什么作业,教师有的放矢。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懂易接受的内容,可设计探索性的作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就是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适当拓展一下作业内容,考查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态度与意

4

识,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体现学科整合

新课程很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汲取、相互补充。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和作业布置中教师应特意将历史、地理、政治、语文、艺术等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如,设计学科综合类的、学科渗透类的,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将其他学科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是体验用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学习服务,阔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PPT制作中,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制作一个PPT来展示所在城市一种特色,比如:展现和介绍永安旅游、介绍永安青水大腔戏的起源、永安桃源洞旅游指南、永安粿条之我见等。学生要用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完成这些作业。

4、体现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所以设计作业也应具有交互性,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和方法,并不断积累不同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 同样,教师还可以引导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给同学设计题目,这样更能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此外,老师也可以与学生一同完成作业,在真实的情境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作业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演得再好,作业效果也不会理想。

5、体现趣味性和挑战性

5

作业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充分体现知识的趣味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投入学习。

教师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贴近学生生活的亲身经历的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业融入学生生活,更增添学生做作业的情趣,从而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同时,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更加吸引学生。学生通过多次尝试才能获得成功,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社会对人才的时代要求,使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

三、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1、娱乐趣味型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贴近生活的作业。这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的持续发展,并可以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信息技术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

2、体验型

根据课标要求,有些选修内容是只需要学生参与体验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信息技术的一种情感。例如:人工智能中的人机对话,虚拟驾驶等。

3、主题活动型

围绕某一个主题,以信息技术技能为主要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和解决问题。

6

在完成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与技能,还巩固了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4、讨论交流型

寻找一些学习生活中的热点或感兴趣的话题,设计一些讨论问题,进行交流,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的帮助,为今后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信息的获取和鉴别一节中,设计“说说自动取款机(手机、QQ、)中的骗术”的作业进行交流。

5、合作型

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一再强调的重点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使之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或由学生自由地结对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从策略上,教师可布置一些学生一般不容易独立完成的研究性的作业,迫使他们寻求与他人合作。

其实,信息技术作业内容与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以上只是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内容形式,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其内容与形成也将不断变化。

四、信息技术作业的评价方法

对信息技术作业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单独的教师评价,要引导学生积极对各自的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由老师做适当的总评和点拨。

7

1、分层次评价,激励当先,鼓励为主。

对于分层次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次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相应层次的作业,就可以得到肯定。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时要把过去那种“结果性评价”改成“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例如在PPT制作时某张图片选得好,能体现主题,某个学生字体设计得好,同样可以得到肯定和赞扬。特别是评价比较差的作业时,不要只关注作业本身,而要是对学生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给予关怀,“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是我们评价作业的指导思想。

2、多向评价,重视过程,共同参与。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形式,采用多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指出他人的不足,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

3、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一次性把作业做得很完美,而且他们也没有养成主动修改错误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为此,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这样多次评价一个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追求完美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8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探究过程,而作业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不断探索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新方法、新思路,引导学生在作业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此外,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去尊重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情趣、充满张力的作业环境;在作业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过程,用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唤起学生为下一个学习目标而继续努力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上的一些尝试和思考,仅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回顾和交流,难免失之肤浅,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教。

[参考文献]

[1]石培军.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业设计[J].教育艺术,2006.

[2] 谢琪 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体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2004

简介:

刘 平 中学二级教师 本科 研究方向电教管理与信息技术教学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