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3期 丽水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VD1.28 No.3 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Jun.2OO6 相对集中,资源共享:教育公平之路 吕锦婉 ,赵理强2 (1.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丽水323000;2.丽水学院体育系.浙江丽水3230OO) 摘要: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的不足和不公。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危及社会安全和发展。增加教育经费,相对集中办学,发展和办好寄宿制学校,是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育公平;相对集中;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6)03—0053—03 Comparatively C0ncentrati0n. Resource Share—the Way to Fair Education Lv J inwan ,Zhao Liqiang2 (1.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of Lishui Education Buraeu,Lishui Zhejiang 323000,China; 2.Departmo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ishui University,Lishui Zhejiang 323000,China) Abstract:Fair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base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basic cause of the un— fair education lies in the inadequate and unfair input.The unbalanced educational resource endangers the safe— ty of the society and development.Increasing education input,comparatively concentrating schools,develop— ing boarding schools and making them better are the efficient methods of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 share. Key words:fair education;comparatively concentration;resource share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法律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中华人 根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及其后果,实现教育公平的途 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径等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 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第2款 规定: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 教育价值观的错位,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是教 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法还规定:受教育者在入 育不公平的根源。 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一般说来,“东方人和犹太人看重教育”的讲法是有一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 定根据的。 生产力不发达,教育资源不足,教育需求矛盾突出。所以教 犹太人对学校教育价值的判断是从民族存亡。国力强 育的公平竞争性问题还有待解决。本文试从教育不公平的 大和个人成功的高度作出的。公元前19世纪,犹太人的祖 收稿日期:2005—12—19 作者简介:吕锦婉(1958一 ),女,浙江缙云人,小学高级教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4 丽水学院学报 2006正 先希伯来人离开两河流域,到巴勒斯坦定居,1 000多年后 的135年被罗马人逐出。1 800多年来。他们长期流散异国 后者。1980年开始办重点中学,后来又有实验学校,重点 小学,1995年又推动建立1 000所示范高中,于是有限的教 育经费大部分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 他乡,为了信仰,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下一代的竞争 能力。因此,他们始终把子女的教育视为至高无上的事业。 以色列建国初期,经济非常困难,但其教育投入却占GDP 教育观念的错位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集中使用财 力实是出于无奈。教育投入的不足和不公是教育发展不均 的6%以上,超过当时的美、苏、英、法等发达国家。如今, 以色列的科技、经济、国防等综合国力令人刮目相看。犹太 民族突出的智慧也为世人所公认,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奖 以来,到1973年共颁奖411个,其中犹太人获奖65个,占 获奖总数的15.8%。而在全球60亿总人口中,犹太人约 1 600万,所占比例不足0.3%。这种成功是世界其他民族 所望尘莫及的。这些都是犹太人得益于重视学校教育的铁 证。 东方人看重学校教育的典型是日本。日本是亚洲率先 实现现代化的国家。150多年前,明治维新政府刚成立,就 派出主要官员考察欧美各国,回国后全国上下形成优先发 展教育的共识。10年间国民识字率飚升至90%以上,经济 和国防实力居亚洲之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战后 经济萧条,民生凋零,甚至穷得不如当时的中国,但日本政 府实行科教兴国的方针,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实力直逼美 国。 其实,西方人都很重视学校教育。英、美、法、德等强国 的骄人经济和国防实力都以发达的科学教育为支撑。北欧 的芬兰是突出的实例,它已连续三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具竞 争力的经济体。他们的名言是:“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 力。”芬兰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都实行免费教育, 教育经费占GDP的18%。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费里.萨克 斯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中国人对学校教育的注重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 自古以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汝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书高”,家长送子女上学是希望子女成龙成风,出人头地,光 宗耀祖。即使不能进入仕途,也能找到一条离开农村,摆脱 贫穷,以文谋生之路。然而。长期以来,国家投入教育的经 费十分有限,教育的负担重重地压在家长的肩上。 说实话,时至今日,国家投入少,家庭负担重的状况并 未彻底改变。上世纪8O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平均占 GDP的4%。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 员托马舍夫斯基考察我国的教育状况后,说中国教育经费 仅占GDP的2%。而教育总经费中政府预算只占53%,中 国人均教育经费还比不上穷国乌干达,全世界190多个国 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连柬埔寨、尼 泊尔、越南这些人均GDP只有中国的1/3的国家也完全实 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面前,有 两种选择:一是普降细雨。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平均使用到约 50万所大中小学;二是集中财力办重点学校。我们选择了 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教育不公平首先是财力配置不公平。2002年,全社会 各项教育投入总额为5 800多亿元,但占总人口60%以上 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3%,城乡差别让人难以置信。重点 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差别亦甚悬殊,以至出现“有的城市 学校,搁到欧美也堪称一流;有的农村学校,拿到非洲也差 人一等”的怪现象。其次是教师资源的差异,除了师资配置 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外,办学条件,经济 待遇的差异悬殊,又诱发优质教师流向城市,流向发达地 区,流向重点学校。使得原来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一 般学校更是雪上加霜。这使得农村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第 三是教育政策不公平。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招 生名额、录取分数线存在差异。尤其是名校招生指标对外 省(市)学生不公平,人为设置高门槛。2003年,北京共有9 万名学生报考大学,北大、清华分配给北京的招生名额 1 112个,81个考生就有1人上北大、清华。而河南有50万 考生,北大、清华招生指标仅168个,2 976个人才有一人可 以上北大、清华。丽水市每年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大批 家庭较富裕的学生流向外省市,有的是冲着那里的优质教 育资源去的,有的是看中那里的招生门槛较低。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造成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据 2004年统计,城市人口中拥有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 生学历的分别是农村人口中的3.5倍。16.5倍,55.5倍, 281.55倍,323倍。农村总人口中的文盲比例是城市的两 倍。 无论是从农业本身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实现城市化农 业人口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角度看,农业人口文化素质差, 农村教育水平低下,都存在现实与潜在的负面影响,而且对 整个民族的素质和我国社会发展也有相当大的牵制。低素 质的劳动力势必制约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村教育的低产出使得我国有70%左右的农业应用科技 成果无法在农村推广。低素质的农村人口难以向城镇生活 升级转化。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从长远看,教育不公是 社会最大的不公。最直接的影响是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 人,因人生起点不同而影响就业,进而影响人的一生,再进 一步就是影响后代,“代际传递效应”制约农家子女的前程。 教育不公严重堵塞了处于下层社会的人及其后代向上流动 的通道。这不仅埋没了众多贫凰鲍农村优秀青少年,而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吕锦婉,赵理强:相对集中,资源共享:教育公平之路 55 底层社会民众眼看有权有钱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自己和后 代却被排斥在优质学校大门之外,心理怎能平衡呢?教育 不公平,构成社会不公平,进而引发社会危机,危及社会的 和谐和稳定。欧美一些国家把教育不公平视为国家危机,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又集中在农村,农村教育 成为左右国民素质能否提高的关键。按照“木桶理论”的原 理,农村教育就是决定水桶盛水量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中 国社会之所以长期积贫积弱,其根源主要在于民智不开,在 于教育改造社会功能的弱化。现在该是修理乡村教育这块 木板的时候了。 相对集中,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1.政府应履行教育投入不低于GDP的4%的承诺,实 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tit界人权宣言)第26条说: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教育 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教育性质……”。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大的工具”,也是社会公平的 基础和前提。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经承诺到世纪末教育经费提高 到GDP的4%,(教育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 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 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可是2003年,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没有达到(教育法) 规定的教育投入要求,而擅自降低教育投入的官员却没有 受到任何处罚。只有引入问责制才能保障教育经费的增 长。“十一五”规划加大教育投入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使 我们看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希望。 2.学校相对集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长期以来,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把学校办在家门 口。虽然这种模式在“普九”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因学校布 点分散,规模小.办学条件差,设施、经费、教师资源匮乏,得 到的是质量低劣的普及率。因此,调整学校布局。通过撒并 实行相对集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 源共享,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以下简称云和县)为例:云和 县是个10万人口的小县,它们以“全面普及15年教育。全 力创建省教育强县”为目标,学校相对集中,按照“高中集中 城区,初中相对集中城区、农村小学集中乡镇所在地”的原 则。把扩大城区学校规模、提升城区办学水平作为调整中小 学布局的重点。共投入学校建设经费1.47亿元,对城区中 小学和乡镇中 tL,学校进行迁建、扩建。重点扩建了2所高 中、1所初中、3所小学,迁建1所初中。2005年城区学校占 地面积比2001年翻了一番,班级数从2001年的175个增 加到2004年的227个。2004学年,全县76.4%的中小学 生在城区各学校就读,其中高中10096,初中73.996,小学 66.9 96,迅速改变了办学条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潜能,使 大批的农村青少年进城与城市青少年共享相同的教育资 源。同时安排足够的专项经费用于学校信息化工程建设和 教学仪器设备配置,乡镇以上学校全面实现“校校通”,开通 了视频直播,建立中小学图书配送中心,进一步缩小校际硬 件设施的差距。全县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教育强县。 3.发展和办好寄宿制学校,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相对集中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发展和办好寄宿制学 校。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优化教学资源,推动农村学校步 入优质教育行列的有效途径。例如。云和县实行一乡一校。 将学校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校舍、资金、设备、师资 聚集和优化,形成了合理的师生比例,取消了复式教学。更 好地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活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 高。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满意,充分显示出寄宿 学校的优越性。 政府有责任大力支持寄宿制学校。不久前,浙江省甩 出扶助农村教育、博弈教育公平的“四张王牌”。令人刮目相 看:(1)教育券。它将使40多万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政府 资助;无论就读于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将一视同仁。 教育券直接发到学生手里,学生凭券充抵应交学校的相关 费用,学校再凭券向教育行政部门领取拨款,从根本上避免 了被扣克和被挪用的可能。(2)营养券。接受政府资助的困 难家庭学生,不仅免费就读,而且还能在学校免费吃上每周 2至3餐荤素搭配的营养餐。学生凭券免费用餐。学校按 收到的营养餐券总额和享受资助的学生名单,获得财政拨 款。(3)取消统铺。让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每人都有一张 床,生均宿舍建筑面积达到3平方米。(4)优化师资。对全 省17万农村教师,以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一次全员培训; 其中1 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省级培训。10 000 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此外,还建立了支教制度。 规定城镇中小学老师要评高级教师,必须先到农村支教一 年;中心城市中小学教师应有支援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的经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