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管理会计在核算方法上()。 A.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统一会计制度 B.全部采用会计的方法 C.只涉及初等数学 D.广泛应用数学法
2.下列项目中,只有在变动成本法下才应作为期间成本处理的是() A.固定性制造费用 B.变动性制造费用 C.固定性管理费用 D.变动性管理费用
3.成本按()分类,可以分为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 A.性态 B.经济用途 C.可追踪性
D.经营决策的不同要求
4.筹资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A.因果预测法 B.回归直线法 C.指数平滑法 D.销售百分比法
5.下列项目中,只有在变动成本法下应用为期间成本处理的是:()。 A.固定性制造费用 B.固定性管理费用 C.变动性制造费用 D.变动性管理费用
6.已知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本期完全成本法下的期初存货成本中的固定生产成本为2000元,期末存货成本中的固定生产成本为500元,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净利润为30000元,则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本期营业净利润为()。 A.32 000元 B.31 500元 C.30 500元 D.28 500元
7.亏损产品满足()条件下时,就不应当停产。 A.单价大于其单位变动成本 B.单位贡献毛益小于零 C.收入小于其变动成本 D.贡献毛益额小于零
8.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全面预算体系具体构成内容的是()。 A.经常预算 B.财务预算 C.专门决策预算 D.弹性预算
9.费用中心是以(),作为评价与考核其实际费用水平的依据。 A.费用弹性预算 B.费用零基预算 C.费用滚动预算 D.费用的固定预算
10.公司制企业下列责任单位,可作为投资中心的是:() A.公司 B.车间 C.班组 D.职工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将它们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的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未全选的均不给分)
1.差量分析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等。 A.成本性态分析 B.本、量、利分析法 C.边际分析法 D.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E.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2.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明显区别主要有()。 A.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B.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C.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D.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3.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在于:() A.产品成本组成不同 B.存货成本组成不同 C.产品销售收入不同 D.期间成本构成不同 E.盈亏计算不同
4.具有生产能力潜力的企业采用销售百分比法预测资金需用量时,下列各项目,应列入随销售额变动的资产项目的有:() A.应收账款 B.存货 C.无形资产 D.固定资产
5.企业在决定是否接受特殊订货时,原有正常产销的产品固定成本应属于:()。 A.无关成本
B.沉没成本 C.可避免成本 D.不可延缓成本 E.不可避免成本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9分)
1.最优生产批量,就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生产批量,从而使其()与()之和达到最小。 2.当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时,企业的盈亏临界点不能以()表示,而只能以()表示。 3.变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加上一定数额(),作为制订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4.在西方企业中,对库存一般采取()方法进行管理。
5.一般来说,现金预算应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即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和()。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责任中心 2.零基预算 3.资金成本 4.贡献毛益 5.内部转移价格 五、简答题(共16分)
1.说明利润预测中敏感分析的内容。(8分) 2.决策的一般程序是什么?(8分) 六、计算题(共40分)
1.某企业生产甲零件,该零件市场价50元,企业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制造该零件,单位制造成本为:直接材料20元,直接人工6元,变动制造费用6元,固定制造费用4元。要求: (1)甲零件每年需要量为3000件,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该零件应否外购?
(2)甲零件每年需要量为3000件,剩余生产能力如不用于生产甲零件,可以生产其他产品,每年的贡献毛益总额3000元,该零件应否外购?
(3)甲零件每年需要量不确定情况下,企业自行生产需增加专属固定成本8000元,该零件何时应外购? 2.已知某投资项目采用逐次测试逼近法计算内部收益率,经过测试得到以下数据: 折现率 净现值 26% —10万元 20% +250万元 24% 90万元
30% —200万元 要求:
(1)用内插法计算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2)若该项目的行业基准收益率为14%,评价该项目的可行性。
3.某企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总成本模型为y=1 5006x。该企业今年9月份的实际销售量为35 000件,9月份的预计销售及相应的概率分别为: 销售量 32 000 36 000 34 000 概率 0.2 0.3 0.5 (共1.0) 要求:
(1)采用指数平滑法预计10月份销售量(设a=0.3)。 (2)预测10月份的总成本。
4.某企业面临A、B两个投资方案的选择,二者皆为一次投资20万元,资金成本率12%,项目寿命5年,A方案每年现金净流量8万元,B方案五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分别是10万元、9万元、7.5万元、7万元、6万元。 要求:
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及回收期法对两方案进行比较评价
答案
三、填空题
1.生产准备成本、 存储成本; 2.实数、 数量销售收入; 3.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 4.A、B、C库存分类管理; 5.现金、 多余或不足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四、名词解释题
1.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实行分权经营体制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落实到有关单位去完成而形成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称为“责任中心” 2.零基预算:是对任何一笔预算支出,不是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它们的必要性及其数据多少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3.资金成本是企业确定要求达到的最低收益率的基础,其计量是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4.贡献毛益: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5.内部转移价格: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由于相互提供中间产品而进行结算所选用的计价标准,称为内部转移价格,常用的内部转移价格有市场价格、协商价格、双重价格和成本加成。 五、简答题
1.利润预测中的敏感分析包括单位售价变动影响、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变动成本变动的影响、多种因素同时变动的影响和生产率变动影响的分析。 2.决策的一般程序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
(1)提出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目标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目标成果可以计量
二是目标的实现在主、客观上具有现实可能性。 (2)拟定各种可能方案。
(3)广泛搜集与决策有关的信息、注意信息的质量。 (4)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和对比。
(5)选定最优方案。这是决策的关键环节。选优的标准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效益最佳的方案。为此就要全面权衡因素的影响。比如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等。
(6)组织与监督方案的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决策者要根据反馈信息,采用各种相应的措施,在执行中,如果由于主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就要对原定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以尽量防止或减少失误。 六、计算题
1.解:(1)自制总成本=3 000×(20+16+6)=126 000(元)
外购总成本=3 000×50=150 000(元) 结论:
因为自制总成本小于外购总成本,企业不应外购,应自己生产甲零件,可节约24 000(元) (2)自制总成本=3 000×(20166)3 000 =129 000(元)
外购总成本=3000×50=150 000(元)
结论;因为外购总成本大于自制成本,企业应自制甲零件,可节约21 000元。 (3)临界点产量=8 000/(50-20-16-6) =1 000件
结论:当甲零件每年需要量大于1000件时,企业应选择外购方式。 2.(1)内含报酬率=24%+90/(90+10)×(26%-24%) =25.8%
(2)因为25.8%大于14% 所以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3.解:
(1)9月份的预计销量=32 000×0.2+36000×0.3+34000×0.5=34 200(件) 10月份的预计销量=0.3×35 000+(1-0.3)×34 200=34 440(件) (2)10月份的预计总成本Y=1500+6×34 440=208 140(元) 4.A方案:净现值×5年期12%的年金现值系数-20=8.84万元 现值指数=28.84/20=1.442 内含报酬率=28%+0.74%=28.74% 回收期=20万/8万=2.5年
B方案 净现值=10/(1+12%)+9/(1+12%)+7.5/(1+12%)+7/(1+12%)+6/(1+12%)-20 =9.297万
现值指数=29.297/20=1.46 内含报酬率=30%+1.55%=31.55% 回收期=2+1/7.5=2.13年
各项指标均显示B方案优于A方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