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且V固>V液>V气,20℃时,空气传播
声音的速度为340m/s;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源的振动能引起传播介质的振动,即形成声波,声波具有能量。例如:超声波能击碎
小石头;声音通过扩音器能使蜡烛火焰摇曳;击鼓时,鼓面上的碎纸屑能“跳舞” 4、 声音的特征有响度、音调、音色。
5、 声音的强弱(大小)称为响度,其单位是分贝(dB),人正常说话声音为40—50 dB。声
音的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6、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是赫兹(Hz),如某物体在1s内振动了
10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是100Hz。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 Hz—20000 Hz。声音频率大于20000 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如B超、声呐、雷达都是超声波的具体应用。声音的频率小于20 Hz的声波叫次声波,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地震、火山、核爆、雷电等都能发出次声波。声波的波形越密集,声音的频率越高;波形越疏松,声音的频率越低。
7、 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如男女高音、中音、低音中的“高音、中音、低音” 指的就是
音调,简谱中的“1、2、3、4…”指的也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8、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生活中我们能辨别出演奏的乐
器,区别动物的叫声等都是应用了这个原理。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影响。
9、 令人厌烦、刺耳难听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会严重损伤听力,对人的生活、工作、健康
产生不利影响。减小噪声的途径有:减小噪声源的噪声;远离噪声源或设置屏障;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1
第二章 光
1、光有三种基本的传播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2、光射到反射面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光的反射。光发生反射时遵循下面的规律:⑴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法线居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⑶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点:⑴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⑵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前者是反射角,后者的度数是90°减去反射角的度数。当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等于0°,反射角也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改变180°。
⑶明确法线的两个特点:①法线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所成夹角的平分线;②法线与镜面垂直。
3、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点: 现象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共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动律 不同点 镜面光滑 反射面有许多微小凹凸 结果 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我们只能从一个方向看到物体 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方向,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5、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平面镜,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把表面光滑的其他物体视为平面镜。平面镜的作用是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在镜后 ⑵像与物等大且正立
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⑷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7、物体靠近平面镜时,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小,但像的大小不变。
8、光发生折射时有下列特点:⑴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空气中角大;⑶法线居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注意点:⑴发生光的折射时一般同时发生光反射;
⑵无论光从空气中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还是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在
空气中的角都是大角;
⑶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不一定改变,如垂
直于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
⑷在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运用光路的可逆性可解答有关折射的“逆向问题”; ⑸光在不均匀的同一种物质(如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弯曲的,实际上这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9、常见的折射现象:⑴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变弯了或折断了 ⑵“潭清疑水浅”——水看起来变浅了
⑶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总是向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去
⑷放在杯中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在向杯中加水的过程中硬币的像慢慢升高并逐渐能看见了
⑸潜水员在水下看岸上的树木变高了
⑹海市蜃楼以及星光闪烁眨眼,早晨看到地平线一下的太阳
注意点:⑴人眼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人的眼中,不要将箭头画成由眼向外的方向,人的
2
眼睛本身不发光,所以要作射入人眼的光线;
⑵两条以上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处是虚像的位置,而一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无法确定虚像的位置;
⑶折射所形成的虚像只是人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经验的一种判断,实物的真实位置需要找准。
10、凸透镜和凹透镜
项目 外形 对光线的作用 焦点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聚的点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的点 11、三条特殊的光路图
F1OF2F1OF2
凹透镜光路图 凸透镜光路图 ⑴平行光,过焦点;(凸透镜来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 ⑵过焦点,平行光;(对凸透镜来说,通过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指其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⑶过光心,不改变(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像的性质 物距u u>2f u=2f f2f / 实际应用 照相机 / 幻灯机 放大镜 注意点:实像可用光屏承接,虚像只能用眼睛来观察 13、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的矫正
⑴眼球的折射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组成,晶状体相当于焦距可变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能感受光的刺激,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⑵患近视眼的人是由于眼球中晶状体过凸,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看不清物体,矫正办法是戴相应的由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⑶患远视眼的人是由于眼球中晶状体弹性变小而变平,使像成在视网膜后而看不清物体,矫正办法是戴相应的由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3
第三章 人体的感觉
1、人体的各种感觉都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感觉器官指感受器及附属结构,是比系统低的结构层次,属于器官层次。感受器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属于细胞层次。 2、眼是视觉的感觉器官,其结构和功能如下表所示。 眼的结构 组成 晶状体 内容物 房水 玻璃体 外膜(角膜、巩膜) 眼球 功能 相当于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维持眼内压 屈光,并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支撑作用 光线通过透明的角膜进入眼中;白色的巩膜对眼球起保护作用 眼球壁 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凸度;虹膜根据光线的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脉络膜含有中膜(睫状体、丰富血管和色素细胞,可以为视网膜及虹膜、脉络膜) 玻璃体提供营养,并有遮光作用,使反射的物像清晰。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物体的内膜(视网膜) 光亮度和颜色的信息转换为可在视神经中传输的信息 附属结构 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眼眶 保护、湿润眼球,使眼球朝各方向运动
睫状体
巩膜
虹膜 脉络膜
视网膜
黄斑 瞳孔
角膜
视神经
晶状体
玻璃体
3、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的光线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耳是听觉的感觉器官,耳具有听觉功能和身体平衡的作用。
4
5、耳的结构及其功能 耳的结构 外耳 组成 耳廓 鼓膜 鼓室 中耳 收集声波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外耳道 传导声波 功能 前庭
鼓室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耳咽管 耳蜗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调节身体平衡 内耳 前庭 半规管 6、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鼓膜(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将声音放大) 耳蜗(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7、听力障碍主要为耳聋,耳聋主要有两种: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受损伤引起)和神经性耳聋(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神经受损)
8、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皮肤内分布着许多种感受器,例如触觉感受器位于指尖、眼睑、嘴唇、舌尖和手掌真皮层;压觉感受器位于关节、肌肉和某些器官内。 9、冷觉和温觉合称为温度觉,这两种感受器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可能损伤或已造成皮肤损伤的各种刺激都可有引起痛觉,并发生一定的防御反应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10、味觉的感受器称为味蕾,分布在舌粘膜上,也有一些分布于口腔和咽部黏膜上。进食时,味觉刺激物刺激额味蕾中的味觉细胞,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咸、酸、苦。温度在20℃—30℃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 11、嗅觉感受器位于嗅上皮,当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到达嗅上皮时,首先溶解然后作用于嗅纤毛而刺激嗅细胞,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另外,嗅觉的适应现象很明显
5
第四章 电与电路
1、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科学上规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物体带电荷的方法:⑴摩擦起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电叫做摩擦起电,摩擦起电时两物体
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⑵接触起电:不带电物体与带电物体接触而带上电荷的叫做接触起
电,接触起电时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4、物体带电点的实质:电荷(电子)的转移。构成物质的原子中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作用较弱的容易失去电子,物体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构成物质的原子中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作用较强的容易得到电子,物体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 5、静电现象:物体因带电而对轻小物体具有吸引的现象叫做静电现象
6、大气中的放电现象:⑴火花放电: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同时伴有
发光和发生。例:闪电
⑵尖端放电:局部的、比较缓慢的电中和现象。例:避雷针
7、物体根据导电性能分绝缘体和导体,如金属、石墨、大地、水溶液等是导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等是绝缘体;但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可以相互转换,如常温下的玻璃是绝缘体,炽热的玻璃是导体;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潮湿的空气是导体等。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化学能 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电能 其他形式的能(如光能、热能等) 8电路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
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形成电路 9、电路图: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中各元件的链接关系的图 电源 小灯泡 电铃 电动机 电阻 滑动变阻器 开关 电流表 电压表 10、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道题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强度,简称电流 符号:I
国际制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其他单位:毫安(mA),微安(μA) 单位倍率关系:1A=1000mA=1000000μA 11、电流形成的实质:电荷的定向移动
电流形成的条件:⑴电路中有电压;⑵电路是闭合电路
电流方向(电源外部):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即电源正极 用电器 电源负极
电源内部电流方向:电源负极 电源正极 12、电流测量工具:电流表(安培表)
使用注意事项:⑴电流表必须串联到电路中(电流表内电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若
并联在用电器两端,会导致用电器短路)
⑵正极接入,负极接出(若正负极接反,则表现为指针反向偏转) ⑶不能超过量程(用试触的方法选量程)
⑷不能直接连在电源两端(会因电流过大而烧毁电流表) 13、电压:电源提供 符号:U
国际制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其他单位:千伏(kV),毫伏(mV)
6
单位倍率关系:1 kV=1000V=1000000 mV
14、常见电源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人体安全电压:36V 15、电压测量工具:电压表(伏特表)
使用注意事项:⑴电压表必须并联到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电压表内的电阻非常大,若串
联到电路中,则会造成电路短路)
⑵正极接入,负极接出(若正负极接反,则表现为指针反向偏转) ⑶不能超过量程(用试触的方法选量程)
16、电阻: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是导体的一种性质 符号:R
国际制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 ;其他单位:千欧( ),兆欧( ) 单位倍率关系:
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⑴导体长度,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体长度越长,导体电阻
越大
⑵导体横截面积,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体横截面积越大时,
导体电阻越小
⑶导体材质,导体材质不同,导体电阻不同
⑷温度,如果是金属电阻,温度也会影响导体电阻 18、滑动变阻器
⑴原理:通过改变电阻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
⑵连接方法:一上一下(如果全部接上端两个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相当于一根导线;如
果全部接下面两个接线柱,则滑动变阻器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
⑶电阻变化:远离下端接线柱时,电阻变大
⑷连接注意事项:开关闭合前,滑片要移到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处 19、电路的连接方式、欧姆定律及电路特点:
欧姆定律:I=U/R,即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
正比
电路连接方式 串联 电流处处相等 I总=I1=I2 U1:U2=R1:R2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U总=U1+U2 总电阻等各电阻之和 R总=R1+R2 并联 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总=I1+I2 各支路电压和总电压相等 U=U1=U2 I1:I2=R2:R1 总电阻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1/ R总=1/R1+1/R2 电流 电压 电阻
7
第五章 电与磁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3、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6、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7、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8、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9、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电流磁效应的应用:电动机、继电器等
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10、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
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北极。 11、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绕线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12、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排水阀门等。
电磁铁的优点:⑴磁性有无可以通过电流的通断(开关的通断)来控制 ⑵磁性的强弱可以通过电流的大小来控制 ⑶磁极的方向可以通过电流的方向来控制
13、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4、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15、电磁感应的应用:发电机
8
第七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1、动物的行为: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个体或群体都会作出适应性的反应和活动。
2、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有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迁徙行为和洄游行为
⑴觅食行为:生存环境不同,每种动物的觅食方式也不同;贮食行为也是一种觅食行为 ⑵攻击行为:①攻击行为一般是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是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
地而发生的相互攻击或战斗
②特点:争斗的动物双方很少受到伤害 ③意义: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
⑶防御行为:动物在遇到危险时作出反应的行为,如集体对峙、逃跑、你拟态、保护色等 意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
⑷繁殖行为:与繁殖有关的行为,如筑巢、求偶、产卵、孵卵、育雏等
意义:使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并使后代得到亲体的良好照顾,可大大提
高动物幼体的成活率
⑸社群行为:不是同种个体简单的组合在一起,它是具有社会性生活的现象 特点:分工明确、合作密切、等级严明
⑹迁徙行为:动物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主要指陆地上的动物) ⑺洄游行为:鱼类在一生的生命活动中,需要周期性、定向的群体迁移的活动 3、先天性行为的特点:⑴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⑵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 ⑶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⑷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4、后天学习行为:是指后天习得,无固定模式的行为 特点:这些活动需要后天的训练才能引起的 意义: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5、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的椎管内。
6、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
⑴大脑是人脑中最大的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左脑控制身体右半部分的活动
以及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等;右脑控制身体左半部分的活动以及负责艺术思维
⑵大脑表面的是灰质,由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构成,称为大脑皮层,负责管理人体的各种
生理活动,如感觉、运动、听觉、视觉、语言以及思维等;
大脑皮层下面的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起通信联络、上传下达的作用 ⑶小脑位于大脑下方,主要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活动 ⑷脑干位于脑的最下面,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负责管理生命活动,如心血管运动、呼吸、体温调节。如果脑干受到损伤,会导致心跳和呼吸立即停止
7、脊髓上端与脑干相连,下端至腰椎下缘,由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呈蝴蝶型)和白质(位于脊髓外围)组成,主要的功能是传导和反射
8、大脑是人体高级中枢神经,小脑、脑干和脊髓是人体低级中枢神经 9、反射是指神经系统对身体内外各种刺激做出的反应
9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中枢神经的调节方式是非条件反射,高级中枢神经的调节方式是条件反射
11、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⑴感受器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⑵传入神经功能:将兴奋传递给神经中枢 ⑶神经中枢功能:对信息分析处理,下达指令 ⑷传出神经功能:将指令传达给效应器 ⑸效应器功能:执行神经中枢下达的指令
1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反射的发生要依靠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但有完整的反射弧未必会发生反射
13、非条件反射: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反射(只要给予刺激,正常的人体都会做出相应的反
应的反射)
条件反射:人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后天学习、经验积累等慢慢强化形成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14、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形成 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反射 后天生活获得性反射 反射弧特点 神经中枢在大脑平层一下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城 神经联系 固定 不会消退 暂时 会消退 适用范围 适应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范围广,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举例 吃梅止渴 膝跳反射 缩手反射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 条件反射 15、关于语言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如谈梅止渴、谈虎色变,听音乐会感动流
泪等
16、激素:高等动物和人的激素都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有效化学物质 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比较
分泌腺类型 导管 分泌物 输送方式 举例 内分泌腺 无 汗液、各种消化液等 通过导管运输 汗腺、唾液腺、肝脏 外分泌腺 有 激素 血液循环运输 甲状腺、垂体、胰岛 17、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微,只有百分之几微克,但作用及其重要,主要功能有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
18、人体的五大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内分泌腺 甲状腺 垂体 胰岛 肾上腺 卵巢、睾丸 分泌的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胰岛素 肾上腺素 雌性激素、雄性激素 10
作用 促进动物和人的生长发育 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促进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 调节血糖浓度 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促进升值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殖,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19、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一些疾病 激素分泌异常情况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成年时生长素分泌过多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分泌过多 疾病 侏儒症 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 呆小症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 糖尿病 低血糖 具体症状 发育迟缓,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症患者的寿命往往不长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血糖含量下降,容易出现头晕 20、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快而短暂,激素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持久 21、人的提问维持在37℃左右,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或不同的环境中体温会有所变化。
22、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⑴人类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⑵人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⑶散热有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两种方式。直接散热是利用体内外的温差,通过热传递来散热,温差越大,散热越快越多。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则利用汗液蒸发散热。人在高温环境下或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汗液不易蒸发时就容易出现“中暑”。 ⑷皮肤的温度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内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增强,出现打寒颤;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增加,代谢率上升;散热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减弱;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减少,代谢率下降;散热量增加。
23、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所以说,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人体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的作用。 24、植物的感应性是指植物感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特性
25、植物的感应性的主要形式:向光性、正向重力性(向地性)、负向重力性(背地性)、向水性、向化性、感震性。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