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丁肇中教授

来源:九壹网


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生于美国密歇根

州安阿伯城,三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祖籍为山东省日照(父亲出生于日照,母亲出生于海阳)。早年在中国上学,其父为山东大学毕业生,曾在山东大学任教。1949年丁肇中随其父去台湾省,1956年去美国。1994年被聘为山东大学名誉教授。

1959年密歇根大学毕业。1960年、1962年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78年获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由福特基金资助在日内瓦的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6年在联邦德国汉堡任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小组负责人(他后来发现J粒子用的新探测术是在汉堡试验成功的)。1967至1969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它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197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会员。除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外,主要还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和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汉堡)工作。

1975年以来多次应邀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受聘为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77年秋,在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在德国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1978年1月,中国10位物理学家到汉堡,参加了MARD-J实验的国际合作。此后先后有一百多名中国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到他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一席之地。1992年7月4日被中国科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获199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Samuel C.C. Ting's speech at the Nobel Banquet, December 10, 1976

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宴会上坚持先用汉语致辞

丁肇中因发现了质量大、寿命长的J粒子而荣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基金会等单位为获奖者举行的宴会上,按礼节,获奖者应致一个简短的答词。按照惯例,答词以获奖者本国的语言进行。此前,丁肇中曾翻阅过以往有关诺贝尔奖的材料,发现在众多获奖者答词中竟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答词,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但丁肇中的愿望遭到了美国官方的阻止。美国官员说,你已经是美国公民,就应当用英文书写答词。丁肇中理直气壮地说:“我确实加入了美国籍,但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领奖,用什么文字书写是我的自由。”

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人士又提出,我们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你用中文书写我们不能打印分发。丁肇中说:“我用手书写,请你们代为复印。”

丁肇中的这一片赤子之情,令世人为之感动。最后经协商,采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丁肇中在致答词时先讲汉语,后用英语再复述一次。

轮到丁肇中致词了,他精神抖擞地走到讲台中央,用流利的汉语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国王、王后陛下,王族们,各位朋友: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

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更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丁肇中这短短二百多字的演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听着他的中国普通话,与会的人们因听不懂而纷纷交头接耳,当他用英语复述时,会场上的气氛平静下来,与会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致词完毕后,他们向丁肇中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4岁的丁肇中与父母和弟妹在重庆大学留影

丁肇中博士与父亲丁观海和弟弟丁肇华

星期日 2007年4月29日下午 04:32:41 juyish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