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辑36 力学实验(二)- 2020年全国大市名校高三期末一模物理试题全解全析汇编(第13期)(解析版)

来源:九壹网
2020年全国大市名校高三期末一模物理试题全解全析汇编

1、(2020·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某同学用图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A.将贴有白纸的木板竖直放置,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在木板上的P点,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 B.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细线均与木板平行。

C.记录O点的位置、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 D.测量重物M的重力G,记录OM绳的方向。

E.选择合适的标度,用刻度尺做出测力计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F.按同一标度,做出重物M重力G的图示,并比较F与G,得出结论。

(1)在上述步骤中,有重要遗漏的步骤是________(请填写步骤前的序号),遗漏的内容是________。 (2)某同学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其中正确的是(____) A.OA、OB两根绳必须等长

B.OA、OB两根绳的夹角应该等于120

C.OA、OB两根绳要长一点,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个点要远一点 D.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方向,再次进行实验时,仍要使结点O静止在原位置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

A.微元法 B.等效替代法 C.理想实验法 D.科学推理法 【答案】C 没有记录F1和F2的方向 C B 【解析】

(1)[1][2]本实验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采用的方法是作力的图示法,作出合力和理论值和实际值,然后进行比较,两个分力和一个合力应该具有相同的效果。所以实验时,步骤C:除记录弹簧秤的示数外, 还要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以便确定两个拉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作出拉力的图示,即遗漏的内容是没有记录F1和F2的方向。

(2)[3]A.细线的作用是能显示出力的方向,所以不必须等长。故A错误;

B.两细线拉橡皮条时,只要确保拉到同一点即可,不需要两绳夹角要为120°,故B错误;

C.为了让效果相同,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方向,再次进行实验时,仍要使结点O静止在原位置,故C正确;

故选C。

(3)[4]本实验中两个拉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020·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在“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中,小明同学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改进,在调节桌面水平后,添加了力传感器来测细线中的拉力。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取g10m/s2。

(1)关于该实验的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必须用天平测出沙和沙桶的质量

B.一定要保证沙和沙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C.应当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

D.需要改变沙和沙桶总质量,打出多条纸带

(2)由多次实验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与力传感器显示数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小车与轨道间的滑动摩擦力

Ff________N。

(3)小明同学不断增加沙子质量重复实验,发现小车的加速度最后会趋近于某一数值,从理论上分析可知,该数值应为________m/s2。

【答案】 (1). D (2). 1.0 (3). 5m/s2 【解析】

(1)[1]AB.对小车的拉力是通过力传感器得到的,故无需测量沙和沙桶的质量,也不需要满足沙和沙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AB错误;

C.使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在释放小车,故C错误;

D.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要改变沙和沙桶的总质量,打出多条纸带,故D正确。 故选D。

(2)[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的2FFfma

图象

a0时

F0.5N

解得

Ff1.0N

(3)[3]沙和沙桶的位移为x1,小车的位移为x2,在相同时间t内

1x1a1t2

2x2两者之间有定滑轮相连,所以位移之间的关系为

12a2t 2x12x2

则加速度关系为

1a1a2a 2即小车的加速度是砂和砂桶加速度的

1。设绳子的拉力为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2mgT2ma

2TFfMa

化简可得

a2mgFf

4mM不断增加沙子质量时,m趋于无穷大,即可判断小车的加速度为

a1g5m/s2 23、(2020·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物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将物块放在水平桌面的最右端,在桌面最右端正上方O点处用悬线悬挂一小球。.先将小球向右拉至与悬点O等高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小球下落后恰好能沿水平向左的方向撞击物块,物块被撞击后,在桌面上向左最远滑到Q点,用刻度尺测量出Q点到桌面最右端的距离s。.再将物块放回桌面的最右端,将小球向左拉至与悬点O等高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小球下落后恰好能沿水平向右的方向撞击物块,物块被撞击后从桌面上飞出,落点为P,测出桌面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再测出P点到N点(桌面最右端M点在水平地面的投影)的距离x。

(1)要测量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则________。 A.需要测量物块的质量m B.需要测量小球的质量m0

C.需要测量物块的质量m和小球的质量m0 D.不需要测量物块的质量m和小球的质量m0

(2)根据测得的物理量得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为μ=________。

x2 【答案】 (1). D (2).

4hs【解析】 【分析】

考查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平抛运动规律的应用。

(1)(2)[1][2].设物块的质量为m和小球的质量为m0,两次碰撞情况相同,设碰后物块的速度为v,则第一次碰撞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mgma

2asv2

第二次碰撞后做平抛运动:

h12gt 2xvt

x2联立解得:,与物块的质量m和小球的质量m0都无关,不需要测量物块的质量m和小球的质量

4hsx2m0,故选D;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为。

4hs4、(2020·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点处有一带长方形遮光片的滑块,其总质量为M,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和一质量为m的小球相连;遮光片两条长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点有一光电门,可以测量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t,用d表示A点到光电门B处的距离,b表示遮光片的宽度,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看做滑块通过B点时的瞬时速度,实验时滑块在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

(1)某次实验测得倾角θ=30°,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滑块从A处到达B处时m和M组成的系统动能增加量可表示为ΔEk=_________,系统的重力势能减少量可表示为ΔEp=________,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ΔEk

=ΔEp,则可认为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用题中字母表示)

(2)在上述实验中,某同学改变A、B间的距离,作出的v2-d图象如图乙所示,并测得M=m,则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

M(Mm)b2(m)gd (3). 9.6 (2). 【答案】 (1).

22t2【解析】

(1)滑块从A处到达B处的速度:v=

btMmb212则系统动能的增加量:VEk=Mmv 222t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Ep=mgd-Mgdsin30°=(m−

M)gd 2(2)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的:

1M(M+m)v2=(m−)gd 22则:v2=2mMgdMm

图线的斜率:k2mM2.4g=

Mm0.5解得:g=9.6m/s2

5、(2020·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如图(a),某同学设计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所用器材有:铁架台、长木板、铁块、米尺、电磁打点计时器、频率50Hz的交流电源,纸带等.回答下列问题:

(1)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用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重力加速度g和铁块下滑的加速度a表示)

(2)某次实验时,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30°.接通电源.开启打点计时器,释放铁块,铁块从静止开始沿木板滑下.多次重复后选择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图中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重力加速度为9.8 m/s2.可以计算出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_____(结果保留2位小数).

【答案】

gsina 0.35

gcos【解析】

(1)由mgsinθ-μmgcosθ=ma,解得:μ=

gsina……①

gcos(2)由逐差法a=

SIISI 得:SII=(76.39-31.83)×10-2m,T=0.10s,SI=(31.83-5.00)×10-2m,故a=29T19.81.9744.5610226.83102222

m/s=1.97 m/s =0.35 ,代入①式,得:μ=239109.826、(2020·陕西省榆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为了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M为带滑轮的小车的质量,m为砂和砂桶的质量,m0为滑轮的质量。力传感器可测出轻绳中的拉力大小。

(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A.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

B.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C.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 D.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2)甲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甲同学以力传感器的示数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a-F图象是一条直线,图线与横坐标的夹角为θ,求得图线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A.

1222 B.-m0 C.-m0 D. tantankk(4)乙同学根据测量数据作出如图所示的a-F图线,该同学做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答案】(1)BC (2)2.00 (3)C (4)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解析】(1)本题拉力可以由传感器测出,不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也就不需要使小桶(包括砂)的质量远小于车的总质量,故AD错误;实验时需将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故B正确;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需记录传感器的示数,故C正确。

7.109.1311.091.103.095.1210m/s22.00m/s2。 xx(2)根据Δx=aT2,得a362039T90.012(3)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F=ma,则a故C正确。

222a-F图象的斜率k,则小车的质量mmm0m0,F,mmk(4)当F不等于零,加速度a仍然为零,可知实验中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7、(2020·山东省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在物块下固定一宽度为d的轻质挡光片,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将物块与一托盘连接,调节托盘中的砝码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F0;

(2)当系统静止时,用刻度尺测出挡光片中线所在位置A处与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光电门B之间的竖直高度h,减少托盘中的砝码,将物块与挡光片从A处由静止释放,物块下落过程中记下拉力传感器的示数F,通过光电门记下挡光的时间t。则物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____。

(3)继续减少托盘中的砝码,重复步骤(2),记下多组F与t的值。为了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在处理实验数据时,为了得到线性图象,则应作_________图象。 A.tF B.

11F D.t2F F C.2tt(4)写出一条能够减小实验误差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2 B 适当减小d(或适当增大h,只写一条即可) 【答案】22ht【解析】

(2)[1]由运动学公式知v22ah,且

v解得

d td2 a22ht(3)[2]设定滑轮的质量为m0,物块的质量为M,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有

F02Mgm0g

物块下落过程中设绳上拉力大小为FT,则

F2FTm0g MgFTMa

联立解得

Md2F0F 2ht故应作

1F线性图象,故B正确; 2t故选B。

(4)[3]用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代替物块下落h时的瞬时速度,为减小实验误差,可以适当减小挡光片的宽度或适当增大A、B间的距离h,以减小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8、(2020·内蒙古包钢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利用图示装置可以做多个力学实验.

(1)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平衡小车和木板间的摩擦阻力; (2)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改变小车质量后,__(填“需要”或“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阻力;

(3)用此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为了尽可能准确,不挂钩码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后面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固定纸带;

【答案】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解析】

(1)[1]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只要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可; (2)[2]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时,改变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3)[3]用此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为了尽可能准确,不挂钩码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后面需要固定纸带,同时将纸带与限位孔之间的摩擦阻力也同时平衡掉。 【点睛】

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然后熟练应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验问题。

9、(2020·内蒙古包钢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器材安装如图所示.

(1)请指出图中的错误及不妥之处(至少写出两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实验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后,打出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 Hz,根据纸带所给数据,打C点时重物的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v2(3)某同学选用两个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重物a和b进行实验测得几组数据,画出-h的图象如图丙所示,

2求出图线的斜率k,由图象可知a的质量m1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b的质量m2.

(4)通过分析发现造成k2值偏小的原因是实验过程中存在各种阻力,已知实验所用重物的质量m2.0.052 kg,当地重力加速度g取9.78 m/s2,求出重物所受的平均阻力Ff.________N.(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手应提着纸带的上端 重物应靠近打点计时器 2.2m/s 大于 0.031N 【解析】

(1)图甲中的错误及不妥之处:使用直流电源;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没有从上方提着纸带,而是用手托着纸带.

(2)C的瞬时速度等于BD段的平均速度则:

vcxBD0.31230.2224m/s2.2m/s 2T20.0212mgffv2mgfkg根据动能定理:mgfhmv,则有有图像得斜率(3),,()h2mm2mb得斜率小,知b得质量小,所以a得质量m1大于b得质量m2.

m2gfv2m2fh12k9.18,代入数据mfmv)根据动能定理知则有可知(4,,222m2m222解得f0.031N 【点睛】

本题实验题,对于实验一定要注意实验得操作要求以及数据处理;如果题目涉及图像问题,一定要结合图像求解,尤其注意图像的斜率和截距得物理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