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心理学讲义347应用心理学

来源:九壹网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序号考点具体内容1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探心理讨人的心理活动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通过对行为的观察,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的中间学科。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应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客服内部和过程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且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人对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和个性心理特个性征(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移植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两个方面。任务陈述、解释、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2346心理学在发展中主要派别7反射与反射弧1.构造主义,代表人为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三种元素,首创内省法。2.机能主义,代表人为詹姆斯、杜威、安吉尔和卡尔,主张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面向实际过程,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3.行为主义,由华生创立,强调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是从主观加以描述,认为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内省法不客观、不科学;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式与相关刺激有关;个体行为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生活环境中学习的结果。4.格式塔心理学有韦特海默首创,代表人物考夫卡、苛勒等,反对心里元素的观点,也不同意行为主义所持的刺激-反应观点,认为人的任何经验或行为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或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心理活动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5.精神分析由精神病医生佛洛依德创立,来自临床经验,对心理学乃至人类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关于人格及心理治疗方面更突出。用潜意识、生本能和死本能等概念解释人的内在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等概念来解释人的人格发展;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来解释人格结构。6.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主张心理学的研究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潜力、通过改善环境和创设条件以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用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他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8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包括自我意识(自己意识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及客观事物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应,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和对周围环境的意识。人类意识与动物意识的本质区别一是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能够分清楚自己和自然界,使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对立,动物不能;二是意识以抽象概念形式反应客观事物,动物以具体形象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反应;三是意识离不开语言,动物的感性反应形式并不需要语言;四是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器官,人类意识器官是人脑和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动物的心理物质器官是动物大脑,二者有量和质上的巨大差别。9101.觉知功能,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己心理活动意识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己对他人和客观事物所抱有的态度、从事的行为和行为的功后果。2.能动性功能,包括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前进性。3.意识的选能择与监控功能,能在环境中接受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同时还能控制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注意是心注意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其基本特征。注意本身并不是一含义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即指向一定对象的特性。其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注意选择、保持、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定向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是,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以便更好反射地感知这一刺激。1112131415161718优势兴奋中心注意外部表现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原因儿童有意注意发展阶段人在注意某些事物的时候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是对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适度兴奋性。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眼睛的注视、跳动、追随运动等。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刺激物的特点(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和人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1.随意注意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2.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调节控制行为。3.通过内部的言语指令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19引起和保持有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智力活动意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提意的出问题有利于有意注意。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斗争。条件方法有意后注意注意特征之稳定性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202122231.与主体积极性、刺激物的强度、持续时间、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状态。但如果注意的对象过于复杂,则疲劳可能会迅速出现,注意也会减弱。2.存在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神经过程强效率高,神经过程弱容易分散。儿童注意稳定性一直在发展,小学发展速度很快、幼儿和中学阶段发展较慢。1.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和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作用注意决定于这些刺激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注意对象的关系。2.外界没有任何附加刺激时,大分散脑皮层兴奋性降低,微弱的附加刺激反而会加强注意。3.人对分散注意的刺激物所报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保持平静的态度有利于对抗注意分散。注意广度1.知觉对象的特点(规律、集中、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量影响和经验(任务多范围小,反之范围大;经验丰富范围大,反之范围小)。因素241.过滤器理论:布鲁德本特提出,认为人类面临着大量信息,不可能同时加工,需要过滤调节,使中枢神经不致负担过重,例:分听研究。新异的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微弱的缺乏新异性的刺激容易被过滤掉。其本人更重视人的期待作用。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修正了过滤器模型提出了衰减模型,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原则工作,事实上没有收到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同道中的信息只能是被衰减,并没有完全被阻断。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通过而得注意到高级加工,并被反映到意识中。她和格芬的实验表明双耳听音过程中,被试并非只认知注意追随耳中的信息,也注意非追随耳中的重要信息。3.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认为理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模式识别之后,人们能够不受限制或很少受限制地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人类信息加工受阻于个人不具备记住这种结果的能力,堵塞是记忆堵塞而不是对信息加工堵塞。4。注意的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注意的智源限制任务是指注意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执行了这项任务占用较多资源,另一项任务就会受限制。资料限制任务指任务的执行不是受智源的限制,而是受到资料质量问题的影响,完成此类任务如果输入资料较差,即使再多智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成绩。这种学说解决了衰减学说和完全加工说的矛盾。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义: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感觉剥夺”实验说明感觉的丧失会严重地影响人的认识感觉活动,并波及人的的情绪和意志,造成心理上的紊乱。感觉既能提供个体生存的重要线索或依据,也为个体及时把握客观环境产生新的认识、维持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保证。感受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性能力。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上下绝对阈限的距离是人的某种感受性的范围。其中下绝对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绝对刺激量,上绝对阈限指引起痛觉的最大刺激量。绝对感觉阈限以被试多次判断中的概感觉率为依据,即有50%的几率被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为绝对阈限。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阈限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差别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成为差别感觉阈限,与之感觉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阈限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韦伯数:K=△I/I,I为原刺激量,△I为差别感觉阈限。对不同感觉来说,韦伯分数K是不定律同的。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辨别越灵敏。是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视觉、最重要的感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听觉是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应,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视觉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保留片刻的现象。后像触压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是的感觉为触觉,档次及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形变,就引起觉压觉。温度包括冷觉和温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觉,高于觉。。。产生温觉,与。。。相同不产生温度觉。痛觉各种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能产生痛觉。嗅觉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味觉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味道感觉。运动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觉3940414243平衡又称静觉,是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觉内脏又称机体觉,是对机体饥渴痛温度等状态的反应。其感受器处于脏器壁上,将内脏的觉活动机变化信息传入中枢。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如视听联觉、色联觉觉引起温度觉等。1.感觉的相互作用说明人的感觉是一个整体,各种感觉相互联系,共同对客观环境刺感觉激进行全面的反应。2.不同的感觉相互作用,其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相互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如听音乐减轻牙科手术病人疼痛作用。3.联觉。4.感觉的补偿作用,如盲人听力和触觉能力比较好,因为一定条件下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换。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知觉是在感知觉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44知觉与感觉的关系联系:1.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并引起它们的活动是才会产生二者,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二者活动也就停止。2.感觉反映物体个别属性,知觉反应物体整体属性。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3.二者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世界的开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正常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别:1.感觉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似的感觉;而知觉则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心理活动,在感觉基础上对物体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不同人对同一刺激可能产生不同的知觉。2.反应的内容不同,分别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和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45知觉外界环境、中介物传递、刺激物与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神经冲动通过传链入神经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大脑对传入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知觉包含觉察、分辨、确认三阶段,加工过程分为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加工和自上而下的信息概念驱动加工。加工知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特征464748格式塔学派归纳为:接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闭合原则。知觉整体性不仅与整体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密切相连,而且也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有关,特别是一个人原有性的知识经验可以对当前的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1.定义: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2.对象与背景:人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某些刺激物并对其做进一步加工,被选择的刺激物就是知觉的对象,其他的就是知觉对象的背景,二者区别在于知觉对象有选择鲜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且有意义、容易被记忆的。这种结构成分是选性择性中最基本的特点。知觉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可以互相转换,例如双关图形。3.对象的选择: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依主观改变的因素称为非刺激性因素,非刺激因素越多,人所需要的感觉刺激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反之则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知觉理解性恒常性深度知觉双眼视差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影响。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类型:大小知觉恒常性、明度和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感觉。线索有:单眼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结构级差、相对大小、相对位置)生理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眼睛视网膜上视象之间的差异。距离或深度知觉主要依赖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物体立体只觉得重要依据。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听觉的方单耳线索(不能充分判断方位,但可以判断远近)和双耳线索。两耳处于相对侧位向定置,侧面声源的声波到达两耳时的距离不同,这个距离成为“两耳距离差”。位空间使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不同于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有时并时间非由固定刺激引起,没有专门的感觉器官。四种形式:分辨、确认、估计、预测。特知觉征:精确性受感觉通道性质影响;存在较大误差和个体差异;受自身活动的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拟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知觉体知觉为连续运动,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主观歪曲的知觉。原因:一是眼动理论和神经抑错觉制作用理论认为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与了错觉产生的过程。二是从心理学方面认为人的错觉纯属心理活动的结果,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是人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经验之间产生矛盾而做出思维推理的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会议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记忆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解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形象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记忆情绪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记忆6263646566676869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以逻辑思维成果和逻辑判断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时间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又称为自动的无意识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能够用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对有关事件和实时性信息的记忆,如人名地名定理定律等。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和记忆,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开始时比较困难,一旦掌握很难遗忘,信息检索以自动化方式进行,难以言传。如吃饭、鞋子、汽车等。70识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变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机械识机械记是意义识记的基础,需要靠意义识记来帮助,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就可以大幅识记度提高识记效果。教学过程中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识记为辅,以提高记忆效果。7172影响识记目的、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方法(整体识记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因素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储存过程,保持的内容会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体现了人脑对识记材料的主动加工的特点。保持的内容在质的方面发生变化的特征一般表现为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保持极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是以记忆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常常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心向、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的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会显示出记忆恢复现象。记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恢复忆现象。现象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是错误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即以往的发展是不均遗忘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两渐趋稳定地下降,到达曲线某一时间点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影响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150%的保持效果遗忘最佳。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首尾内容最容易被记住。因素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有效及时复习、合理分配时间、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动员多种感官进行多样化的组织复习、活动有助于记忆。复习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和确认的过程。条件:对事物的巩固再认程度;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分为有意再认和无意再认、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期映象的感觉记忆,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心理学对感觉记忆的研究以视觉和听觉的记忆感觉记忆为主。感觉1.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忆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3.感觉记忆的记忆的特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进入感官的信息几乎都能被登记,但易消退。点短时是指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分记忆为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短时短时,一般情况5-20秒,最长1分钟。容量有限(记忆广度即信息短暂出现后被试所记忆能再现的最大量)。特点短时主要是采用言语听觉式编码。顺序系列检索和平行同步检索是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两记忆种主要途径。编码长时以意义编码为主,有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记忆8687888990长时记忆存储记忆术精致性复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原则上分类加工处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附属、回忆、复习。是指对那些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种逻辑意义或联想结构,以提高记忆效果。定位记忆法、串联法、形象控制法、联想法。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续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是之后记得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91929394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是由人脑中表象刺激痕迹的再现所引起的,它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但又不是知觉的翻版和重复。表象的出现不需要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象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特征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保持的异常清晰的、鲜明的表象,成为遗觉像是记忆表象的遗觉一种特殊形式,几乎和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像。是部分学龄儿童所特有的,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退。作用: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表象打破了人的认识受表象当前事物的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趋概括化。运用表象训练能更好地挖掘潜能,作用发展智力。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活动前在头脑中形成“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是人类心理活动区别于动物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95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想象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进行,以直观形想象式呈现人们头脑中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是已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想象内容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来自客观实际。想象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功能想象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种类再造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前提),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想象的过程。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创造想象发展创造想象条件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创造动机。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3.积极的思维活动。4.灵感和艰巨劳动。96979899100101102103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个人向往的形幻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分为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三种形式。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想活动,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思维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1041.所谓间接性,就是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思维的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2.所有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同类事物的共的特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二是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征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的结论。间接性以概括性认识为前提,二者密切联系,可作出因果关系推断。思维种类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思维的特点、内容、种系发生、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的。从本质特征、生理机制、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构成因素、二者规律的性质来看,两者又存在区别。p154105106107108109思维和语言思维与非非理性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思维的因素中极为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动机太强或太弱理性对思维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只有适中的动机强度才是思维达到最佳状态。因素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用词来标识的。在性质和概括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表象是关于实物的形象反映,概念反映本质属性或概念内部关系。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概括水平较低,包括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和表征,感性的形象的概括。概念具有非直观性和抽象性,只包括事物的本质特征,有较象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概念是在表象基础上产生的,每一个概念几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感性形象,成为概念表象原型。110111112概念的功能概念的形过程影响概念形成因素减少情境的复杂性;认清事物;增加经验的意义;增加对事物间关系的了解;使知识经验系统化。抽象化、类化、辨别学生过去的经验、认知能力、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变式、下定义、概念体系。113114115116117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问题性,二是必须有一些列操作程序,包括一些列的心理操作程序,三是必须有思维认知解决成分的参与。问题解决机械式、理解式、启发式、顿悟式问题解决。策略影响问题问题情境、认知结构限制、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状态。解决因素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定势题解决。功能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固着118119120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动作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新颖性、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灵感状态。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策略主要有重新界定问题、质疑并分析假设、销售创意、产生想法、了解知识的两面性、认识困难并克服困难、合理冒险、容忍模糊性、增强自我效能感、发现真正的兴趣、延迟满足、示范创造性;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几种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有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触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121122123124125126127128合取概念析取概念人工概念问题空间129130131132133是指根据已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新城的概念。例,毛笔,合成了两个属性,毛和笔。指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例如好孩子,可以结合各种属性。指对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拟,它是由实验者人为地将事物的几个属性结合起来而创造的一种概念。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介状态和目标状态,这三种状态统称为问题空间或状态空间。语言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言语象,是音义统一的人类交际工具。言语是人们在较集中对语言的运用,为人类所特与语有,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于演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言也就是理解语言和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它必须遵从这种语言的规范。二者紧密联系,互相离不开。言语交际功能、思维功能、调节功能、创造功能。功能言语活动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特点言语对话言语(合作性、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展开型、随种类意新、计划性)、内部言语(简略性、隐蔽性)是一种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外部言语不内部同,是一种默不出声的默语,无法用来直接与别人交流,但它积极地参与和调节外部言语言语活动,与外部言语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134儿童言语发展的阶段及特点1.牙牙学语阶段:逐步增加符合面积与的声音,同时逐步淘汰环境中不用的声音。2.单词句阶段:1周岁作用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和概括能力,但是吐词十分缓慢。动作表情紧密结合,意义不太明确,词性不确定。3.双词或三词组合,从1岁半到2岁开始,起先发展比较缓慢,以后的发展则急剧增加,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了词的大量组合,并开始能适当地用单词或两个词组合起来粗略地表达语义关系。4.完整句阶段:句法发展的过程从无修饰的简单句发展到有修饰的简单句,最后能够使用连词构成复合句,个体间言语发展速度有很大差异,3-5岁时,变得异常复杂化了。5岁时可以使用成人语句特点的两种句子“修饰句”及“反义疑问句”。135136137138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决定情绪和情感情绪的原因是复杂的,每一次情绪的发生都兼容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情感因素的交叠。情绪情感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愉快-不愉快、紧张-轻松、的两激动-平静、强-弱。极性情绪情感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功能情绪区别: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就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在后;和情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联系:情绪是情感的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关系139140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现、言表情语表现。表情具有先天性和社会性。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特点,不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醒后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心境事物的态度的情绪体验。处在某种心境中的人,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往往由与人关系重大的事件所引起,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分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发展经历三个阶激情段:人的行为受情绪体验的左右;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不可控的动作或失去理智的行为;平息阶段,平静和疲劳,严重时甚至经历衰竭,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精神萎靡。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使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应激性反应。原因: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已有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渗透到情感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道德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这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感则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产生否定的情感体验。分为直觉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141142143144145理智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感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各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美感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具有愉悦和倾向性、和较强的直观性。情绪人的行为总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而这是人适应生存的精神支柱。高等动物适应、儿童、成人的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功能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意志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在不断深入地认识是结合更有效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是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和动物的本质上的区别。意志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创造性、前进性、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行动意志与认知、情绪和个性的关系1.与认知的关系:意志过程是认知过程为前提的,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凭空产生,都是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意志对认知过程也有很大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知过程,更不可能有认知过程深入和持久。2.与情绪和情感过程的关系: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意志行动基本特征意志行动基本阶段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随意动作意志品质特性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的基础,意志行动除了要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外,还有克服困难相联系。采纳决定的阶段和执行决定的阶段。采纳决定: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执行决定: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克服困难以实现所做出的决定。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是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鱼和熊掌的动机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同时对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是产生的心理冲突。如孩子病了既不想难受又不想就医。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为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例如想参加比赛又怕失败。多重接近-回避性冲突又称为多重趋-避冲突,指由于面对两个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如想换工作以拥有更高的收入,又怕新环境不适应。随意运动是指受到意识调节和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或习惯性的运动,如长跑、写字、操纵劳动工具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159意志品质的培养技能160161技能与知识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树立正确而高尚的行动目的把远近目标有机结合,注意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感。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明确活动的社会意义,具体目标要恰当,及时总结。3.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善于自我评价、自我要求、约束自己、自我督促和自我激励。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而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如打字、骑车等。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融合体,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同时是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必要条件。区别:属于不同范畴,知识属于认知经验范畴,技能属于动作经验范畴。二者概括水平不同,知识是抽象概括,技能是具体概括。二者形成发展不同步,技能比知识晚。联系:相辅相成,知识是基础和前提制约着技能,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与巩固。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练习等中间环节,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162熟练是高级水平的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自动化的动作方式还有习惯。二者联系:习惯离开了熟练地动作无法完成。区别:1.习惯是实现某种自动化的需要,实现了这种动作也就满足了这种需要,不实现就会引起不愉快的或熟练不满意的情绪体验。熟练则不同,本身不是一种需要,而是实现与需要相适应的某种与习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手段。2.熟练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联系而惯形成,但不少习惯都是在无意中由于多次重复某种动作而形成的。3.熟练水平有高低之分,无好坏之别。习惯则根据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4.熟练的技能和一定的情境及任务相联系,习惯只与一定情境而不与一定任务相联系。5.熟练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相对照,而习惯则不然,它只和先前的动作方式对照。163164开放性动是指动作随外界情境变化而相应变化的技能、如体操运动、高尔夫球等,它要求人们作技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能就是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从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到技能练习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动作速度和准确性变化,以及各种技能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曲线特点和个别差异。一般分为两类,上升型和下降型。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期。产生原因: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高原构和方法尚未形成;联系方法不当;心理和生理上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现象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自满情绪;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未显现出来;缺乏高科技手段。影响练习明确练习的目标;练习的速度和准确性;练习时间的分配;练习方式;反馈;运用迁效率移规律,避免干扰作用。因素也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认知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所以有时也叫思维技能技能。认知技能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形成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阶段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影响认知技能形成因素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个性人格个性基本特征原型特点、练习、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受人的生理因素影响较少,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受生理因素影响。广义上人格和个性均指人的心理面貌,但是人格的外延比个性大,不仅包括心理方面也包括生理方面的特质,狭义的人格概念不包括智力。如图P264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174175176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西方心理学一种需要看中其动力性意义,把它看成为一种力或紧张,另一种重视它的非动力性意义,把需要看做个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失。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又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个作用性倾向性的其他方面如动机、理想、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需要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分类177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动机理论是以它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为依据,认为需要的性质决定冬季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但动机与需要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一种或几种成为行动的主要动机。1.需要分为两大类,基本需要(胜利、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即尊重需要),成长性需要(不受本能支配和欲望左右,包括人只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各种需要互相联系、依赖和彼此重叠,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2.只有低级需求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所有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3.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的需要支配者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4.后来又把人类需要分为三大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此之上还有超级需要。5.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更多地像波浪式地演进,各种不同的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极。评价: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不同层次并将之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看做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这种理论受到人们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但是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人的社会实践,抽象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则是不可取的;认为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都是天生的,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之间的界限,忽视社会性;许多方面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实验依据客观指标。提出三种基本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认为人类的三种需要并不完全是生来即有的,有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产生的。这三种需要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一个连续体,并不是层次等级。各种需要获得的满足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就越强烈。低级需要的满足会增强高级需要的追求;高级需要的缺乏会加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人类的需要不一定按严格顺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是可以越级,在遇到挫折时,也可能倒退。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该理论修正了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某些不足之处,似乎更切合实际。178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179180181182183184是一个过程,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和终止指向目标的行为。动机可以是有意动机识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即需要和诱因。在人类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提供了清楚而重要的内部环节动机。人类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动力方向,动力和方向是动机概念的核心,具体地说,动机功能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社会又称心理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好奇、探索、操弄性动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机成就指在完成某种任务是力图取得的成功想法的动机。动机交往又称亲和动机或亲合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动机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求。学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而是有多种动力因素动机组成的整体系统,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麦克莱兰成就动机理论被称为情绪激发理论,带有享乐主义色彩。成就动机是一个人人各种非常稳定的特质。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的体验时,就能激发起个体的成就动机。他指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自己不受环境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麦克莱兰把成就动机看做决定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且讲一个民族的成就动机看做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成绩好。该理论忽视了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个体欣慰的影响;在社会发展方面,忽视了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的影响,把一个民族的成就动机看作经济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是一种单一决定理论,片面简单的。185186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食物或从事兴趣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187188兴趣的作用兴趣品质良好兴趣品质理想信念世界观世界观的作用价值观人生观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民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是引起和保持主义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对智力发展期促进作用。兴趣的倾向性、广泛性、持久性、效能。从兴趣的倾向性来看,应该对有利于人类社会。从兴趣的广泛性来看,应该兴趣广泛、乐于探求,这样才能知识丰富。从持久性来看,要有稳定的兴趣,才能把工作持续做好。从兴趣的效能来看,有效的兴趣能够成为推动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无效的兴趣仅仅是一种向往,没有实际效果。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中的奋斗目标是人积极向往和追求的对象,体现着个人的愿望,并且是指向未来的。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通过三种方式形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推论。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感、自然观等。世界观对人的心理活动作用表现在:决定个性发展的趋向和稳定性、影响认识的正确性与深度、制约情绪的性质与变化、调节人的行为习惯。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得速度气质、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特点。气质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气质活动性和情绪性是气质的的亚结构。一般认为,气质表现为认识、情绪和意志方面的的亚动力特征。气质和情绪、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结构1.感受性:是指人对内外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一种表现,用感觉阈限大小衡量。2.耐受性:是反映人对客观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也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3.反应的敏捷性: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不随意的反应性。4.可塑性:是指人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适应性欣慰的可塑程度,主要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5.情绪兴奋性:是指以不同的速度对微弱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特性,它不仅反映神经过程的强度,而且也反映神经过程的灵活性。6.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于外还是表现于内的特性。外向性是兴奋过程强的表现,内向性是抑制过程强的表现。胆汁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高,意志能力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多血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外向性和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且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粘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明显内向,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而具有稳定性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性高并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198气质类型的特征199200201202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203神经过程巴普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三个基本特的基性: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本特性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改变学生的气质而是根据学生气质找到适合学生气质特点的最佳策略和方法。例如,对多血质的学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使他们感到无事可做,培养他们踏实、转移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胆汁质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抑制自己,耐心帮助他们养成自制、坚韧的习惯,平稳而镇定地工作;对粘液质学生要热情,不能操之过急;对抑郁质学生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安排适当的工作鼓舞他们前进的勇气,在活动中磨练意志的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应该是教师特别关怀的对象。这两种气质类型都具有情绪不稳定的特征。胆汁质的人可能会出现进攻、好斗的行为问题;抑郁质的人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的人格问题。教师要使胆汁质学生多得到工作与休息交替的机会,是抑郁质学生在集体中获得友谊和生活乐趣。教师要培养具有这两种气质特征学生的情绪稳定性。204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205206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特性格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冷酷无情、忠心耿耿、热爱集体、自私自利的态等);2.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节俭或浪费、细致活粗心、认真或马虎、勤劳度特或懒惰);3.对自己的态度特征(骄傲与谦虚、自卑与自尊、严于律己与放任等)。征207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1.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目的性或盲目性、独立性或易受暗示性、纪律性或散漫性等。2.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主动性或被动性、自制力或缺乏自制力、冲动性等。3.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或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等。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或怯懦、沉着镇定或惊慌失措,果断或优柔寡断等。1.情绪强度特征:表现为个人受情绪影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的程度。2.情绪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的程度。3.情绪持久性特征:表现为个人受情绪影响时间久暂的程度。4.主导心境特征:表现为不同的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208209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1.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性格型,记录型和解释型,罗列型和概括型,快速型和精确型等。2.记忆方面的性格特理智征:主动记忆型和被动记忆型、直观形象记忆型和逻辑思维记忆型,在识记上有快慢特征之分,在保持上有长短之分等。4.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独立型和依赖型,分析型和综合型。性格结构性格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动力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结合,具有可塑性。特性1.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家庭结构,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性格。出生顺序。独生子女。2.学校:课堂教育、班级集体、教师。3.社会实践。4.主观形成因素。共同是指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是在共同生活方式下所形成的,并普遍地特质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是一种概括化的性格倾向。210211212213214215个人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特质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区别:1.它们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能力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发展的。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年和知龄增长而不断地积累,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联识系: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组织得当、方法合理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发展着能力;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智力又称普通能力,食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它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又称专门能力,是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只在特殊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上的能力。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国内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心理特性,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先天素质、特别是脑神经活动的结果。国外学者认为智力是个体学习、抽象思维、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216217218219智力的PASS模型认为必须把智力看作认知过程来重新构造智力概念。该模型认为个体的智力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注意-唤醒系统,编码-加工系统和计划系统。三个系统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执行各自的功能。达斯等人根据该模型编制了智力测验,成为DN认知评价系统,包括四个分测验,分别测定PASS(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 processing)评价:认为pass模型是一种新的智力理论,致力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标志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发展的新方向。但该模型认为这四个系统是人类智力活动中最基本的过程,把它们作为评价智力的指标,似乎简单了一些,分析内容也较简单。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是指智力发展显著的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的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智商明显低下、社会适应不良、问题发生在早年。又称人才早熟。能力的早期表现一方面有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与其环境的早期影响、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有密切关系。220221222223影响智力发展因素超常儿童低常儿童能力早期表现224中年是成才和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中年人年富力强、体格健壮中年、精力充沛、敏锐、稍保守,既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又有丰富的知识成才和实际经验。一般认为30-45岁是人的智力最佳阶段,峰值在37岁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