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问题与对策
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美术欣赏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因为美术欣赏能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在欣赏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思想力,因此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美术教师大多怕上美术欣赏课?当前美术欣赏课在那些问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
美术教师大多重视美术创作教学,绘画、手工等都是美术课堂常见的教学内容。然美术欣赏课却被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现状不容乐观。而在农村小学因为设备的不齐全,小学美术老师的缺乏,欣赏课更是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农村小学从来没上过美术欣赏课。
(二)选材偏离学生生活
课程教学内容应贴进学生的生活,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然而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在增加内容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从自己的角度选择作品。例如在二年级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将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纳入拓宽教材,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教师再有口才,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学质量提高受到制约。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老师为了上好美术欣赏课,课前精心准备,上网查资料,从画家的资料,创作的背景。课堂上,出示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对作品从构图,色彩,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讲解。然而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欣赏”课成了“讲赏”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缺少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痛苦的,他们不能动,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不要说这种课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能让学生保持对美术课的兴趣就不错了。
二、对策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美术欣赏课也应体现这一理念。以“生”为本,就是说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如在一年级下册《我的小伙伴》教学前,让小朋友说说自己与小伙伴的故事,有的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有的说一起放风筝,有的说一起读书的故事等,学生兴趣一下高涨。以“生”为本,是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欣赏课重要的不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角度去谈看法,谈感受。例如欣赏《流民图》时候,我给学生出示了以下问题:《流民图》这幅画在什么地方见过?作者是谁?画面里面的人物都在干什么?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等等。因为《流民图》为我市画家蒋兆和所画,学生对这幅画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角,学生就会往他自己喜欢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找,这样就能改变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二)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遵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激发他们去评判美术作品兴趣。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上成“讲评课”,教学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愿学、爱听、想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美丽的风筝》这一课中,我们欣赏完一些美丽的的风筝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制作风筝比赛,学生积极的去完成这一环节,每一组派代表说说风筝的特点,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风筝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从艺术到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
美术欣赏课就是儿童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美术作品以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儿童与作品才能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才能更好的互动。然而美术欣赏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有时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难发现作品内在的美。教师这时就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要恰到好处,“导”在学生的疑问处。如在教学《富春山居图》,学生对作品的构图、用笔赏析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了解黄公望被贬之后的心情,体悟一个人如何把人生感悟寄情山水,以及《富春山居图》的命运,从而渴望祖国统一的高尚情怀。
总之,只要我们美术教师重视美术欣赏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分析美术作品,教师适当引导,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