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辨析积累1111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辨析积累
一、 古今异义词 1、 小大之狱(古义:刑讼案件;今义:监狱) .2、 兵甲已足(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3、 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 .
4、 寻向所志(古:先前;今:表对象的介词) .5、 寻病终(古:不久;今:寻找) .
6、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只;今:转折连词) .7、 双兔傍地走(古:跑;今:行走) .8、 一狼径去(古:离开;今;往) .
9、 遗金一饼(金:古指金属或兵器;今指黄金)(饼:古是“块”;今是.“一种食) 10、河阳之北(古:主要指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 .11、欲买舟而下(古:租、雇;今:购买) .
12、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13、濯清涟而不妖(古:美丽而不端庄;今:邪恶的,迷惑人的) .1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怎么;今:安定) .15、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处所) ..16、左右莫不私王(古:国君旁边近臣;今:旁边) ..17、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妻子儿女;今:指男子配偶) ....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19、无论魏晋(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不管) ..20、说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
21、或置酒而招之(古:有的人,有时;今:表选择的连词) .. (古:准备,今:放) 22、曾不吝情去留(古:竟然;今:过去有过) .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一种量器;今:计时器具) ..
24、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物) .
2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26、微斯人(古:无,没有:今:微小) .
27、相与步于中庭(古:一起;今:相互或相处) ..28、又何间焉(古:参与;今:二者之间) .
29、先帝不以臣卑鄙(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品质恶劣) ..30、由是感激(古:感动、激动;今:由衷感谢) ..
3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痛心遗憾;今:深切憎恨)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古:情趣,心愿;今:意思,含义) .33、负者歌于途(古:背着东西的人;今:失败的一方) ..
34、..牺牲玉帛(古: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献身)) ..35、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店铺开门卖货) ..36、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鲜美) ..
二.一词多义 1、使 晏子将使楚(出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使民善盗也(让) 2、从 隶而从者(跟随) 民弗从也(顺从)
3.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4、绝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 绝类弥勒(极,最)
食不饱(吃) 6、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孰视之(仔细)
谨食之(喂)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好比) 7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且学为政(做,从事)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形成) 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认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成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
(接受)
三 常见虚词的一词多义 1、之
⑴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们”。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或置酒而招之 ⑵指代事物,可译为“”它“它们”或事物名称。
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⑶指代前面已出现的人、事、物,直译为事物名称。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执策而临之。 ⑷凑足音节,无实意。
例: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⑸结构助词,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例: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②当余之从师也。 ⑹助词,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例: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⑺表同一关系,可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例: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⑻ 结构助词,无实意,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以
⑴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⑵ 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用”。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⑶ 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⑷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⑸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可译为“从”。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⑹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⑺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⑻表连接,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 而
⑴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有时也不译。 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⑵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⑶表并列,译为“并且”,或不译。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⑷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⑸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朝而往,暮而归。 四 通假字
(一)《论语》八则 1,不亦说乎(“说”yue通“悦”,愉快)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而无所得) 3、诲女知之乎(ru“女”通“汝”你)
(二)《三峡》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三)《马说》 1、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2、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吗) (四)《桃花源记》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增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长)
2、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i通“弼”,辅弼) (六)《鱼我所欲也》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与”通“欤”语气词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七)《岳阳楼记》 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u通“嘱”,嘱咐) (八)《曹刿论战》 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九)《送东阳马生序》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锦绣(“被”通“披”,穿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