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汉语法形合意合特征的对比研究——兼论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和语言哲学思想

来源:九壹网
2011年1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v(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第38卷第1期 英汉语法形合意合特征的对比研究 ——兼论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和语言哲学思想 杨元刚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英语是一种以形合特征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一种以意合特征为主的语言。“天人相分”、“主客对立” 是西方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而“天人合一”、“主客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前者孕育了英语民族理性 思维和客体意识的习惯,培育了英语语法是形态驱动型语法;而后者孕育了汉民族悟性思维和主体意识的习惯, 造成了汉语语法是一种语义驱动型语法。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关于语言共性论与个性论的语法哲学思想,引导人 们去探索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现代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语法特征;形合与意合;洪堡特汉语语法观和语言哲学思想;民族文化心理;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o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1)01—0120—05 英语是一种以形合特征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一种以意合特征为主的语言。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最早是 王力先生提出的川 。连淑能教授也指出,所谓“形合”,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问借助语言形式手段 (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连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分 句之间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其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 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子重意合[21 。 一、洪堡特对英汉语法形合意合特征的研究 意合和形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在19世纪 对汉语作过专门的研究,他在《论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论语法形式的通约性以及汉语的特性》两篇文章 中,专门讨论过汉语语法的特点,他发现汉语的语法结构完全不同于一切已知的欧洲古典语言。洪堡特 认为一切语言的语法都包含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明示的语法,由标志或语法规则予以表达,另一部分 是隐含的,要靠领悟而不是靠标志或语法规则。在汉语里,明示的语法要比隐含的语法所占的比例小得 多【 】 。从洪堡特对汉语的分析来看,他显然已经抓住了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 1.汉语只有句法,没有词法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汉语里的词本身并没有什么形态特征,汉语里的词常常没有确 定的语法形式,所有的词只表达意义的概念,汉语只有动词性概念,而没有动词时态和语态的标记I 3 l109 。 洪堡特的这一点发现和后来黎锦熙先生所说的“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_4J 29。黎锦熙背 离西方传统语法的那种先有词类后有句法成分的传统,通过“句本位”就把汉语句子成分和词类划分挂 起钩来。因为印欧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有自己特殊的形态变化规则,并且它们在句子中 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泾渭分明。名词作主语和宾语,动词作谓语核心,形容词作定语或表语,副词作状 语,但是这些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在汉语中并不存在。所以吕叔湘先生认为,印欧语言的word受句法一 致关系的支配,因而其语法功能是有定的,可以据此进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划分,而汉语的“词”的语 法功能还得以语义为基础去分析,不能和印欧系语言的Word混为一谈『5]45o 洪堡特一方面认为汉语没有精确的语法范畴,“汉语语法的绝大部分是暗含的” ” ;另一方面,他又 [收稿日期]2010—06—11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q029 [作者简介]杨元刚(1965一),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英汉语对比、翻译学研 究。 第1期 杨元刚:英汉语法形合意合特征的对比研究 121 认为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语法,汉语语法只是没有印欧语言的那种形态标记外露的语法。洪堡特发现汉 语主要是靠词序、虚词、词义来表达语法标记范畴,从而揭示了人类语言构造的另一种途径和可能:“就 汉语语法体系的清晰度和纯洁而言,汉语完全可以置于最完善的语言之列。”l 3】” 因此他认为,分析非印 欧语言——特别是汉语,要用它们自己的术语来进行,而不是依赖于拉丁或希腊的语法分类。在一百多 年前那个时代,语言学家们都把拉丁语语法看成是所有语法的蓝本,几乎全用拉丁语法的术语来考察分 析别的语言,而洪堡特能有如此见解,实为难得。 2.汉语里的词序是一种隐性范畴 洪堡特通过深人地探讨语法范畴的本质和表现形式,认为一切语言的语法都包括明示的或暗 的 两个部分f 3 j149有的语言虽不具备真正的语法形式,但这类语言决不缺少表达语法关系的其他手段_3_37。 根据汉语语法特点的分析,洪堡特认为任何语言不可能只有一种组织规律在起作用,其中显性的组织规 律在起主要作用,另一种隐性组织规律在起辅助而又是不可缺少的作用。 “汉语的精神和特性就在于它根本不要求考虑语法的形式问题”【3]137o印欧语言的语法形式决定了一 个具体的词与句子整体的关系,而汉语的词序甚至缺少一个理解活动可以依赖的稳固的立足之点,人们 无法鉴别一个词的语法形式并判断一个具体的词和整个句子的关系[31 1150申小龙先生把这一条总结为汉 语中的词像自由移动的基本粒子,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像印欧语言那样为形态限定[61勰 。但是袁毓林 先生认为汉语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不能像印欧语言那样根据形态来划分词类。他根据家族相似性原理 和原型范畴化理论,建立了一个基于原型理论的汉语词类系统l 7l 154 ̄1700这实际上就是利用词序和搭配以 及句法功能而建立的一种隐含的语法范畴。 印欧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基于名词动词的“性”、“数”、“格”协同而建立的句子主谓一致关系,在汉语 中主要通过分析性的语序形式来表现。汉语中最为普遍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词序通常用来表示“主 谓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等,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主要是助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中最 重要的是结构助词“的”、“得”。潘文国先生总结出汉语语序两条根本规律,即汉语的逻辑律对英语的形 态律,汉语的音韵律对英语的贴近律。他发现汉语的虚词是语义虚化的产物和填补语义空缺的语音手 段,而英语的虚词是形态的补充和替代;汉语虚词的使用是柔性的,英语虚词的使用是刚性的。潘文国先 生把音义互动律当作汉语的一种语法手段,一种特有的语言组织的规律l8 1116 ̄117。 3.汉语词语搭配和理解 洪堡特同时认为,“汉语语法最基本的特性就是汉语不是根据语法范畴来确定词与词的联系,其语 法并非基于词的分类……要理解汉语必须从词义开始,一旦弄清楚词义,汉语的句子结构就不再模棱两 可”_3l149o“在汉语里词序只是指出,哪个词决定着哪个词……起限定作用的词出现在受限定的词之前,被 指向词出现在指向词的后面。整个汉语的语法都建立在这两条基本的结构规律之上”l 3_116-1490 洪堡特主张结合人的心理、思维来分析语言,他认为汉语的艺术性在于,它只是把概念简单地一个 个地排列开来,这样,概念之间的意志和对立不仅可以像所有其他语言中那样被感觉和意识到,而且以 一种新奇的力量作用于精神,促使精神去跟踪概念,再现出概念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一种显然不依赖 于基本推理的趣好,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纯智力的趣好,因为它针对的只是概念的形式和组织l 3 l1580汉语的 虚词也不同于其他的语言,汉语虚词的目的决不在于标示语法范畴,而是要指出从一部分思想到另一部 分思想的过渡;如果完全从词的语法范畴的角度出发,那么虚词显然同时适合于若干个范畴L3]m。这一条 也就是徐通锵先生后来总结的“语义型语法”l9]412o 4.汉语的句子结构短小,句子与句子靠意念支配 洪堡特认为汉语的语法完全是靠句子的短小和简单l 3】105 ̄124a西方印欧语言的句子很长,是因为有形 态组织规律的支撑,汉语的句子很短小,是因为没有形态组织规律的支撑。汉语相互关联的句子之间大 都不用关联词,句子以什么方式相互依赖,只有从它们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上才能看出来,这一结论抓住 了汉语流水小句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汉语意合语法的本质。这符合邢福义先生1995年提出的“小 句中枢说 伽螂,他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后来他又归纳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 律、小句联结律三大规律_l1]伽∞。但是邢福义先生主张小句本位,徐通锵先生和潘文国先生则主张字本 122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8卷 位 720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也曾经对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内部形式)作了专门论述:“汉语没有单纯的 形式成分,没有‘外部形式’,可是它像拉丁语一样,对于(句法)关系,对于主语和宾语的区别、定语和述 语的区别等等,都显得很敏感。换句话说,它具有‘内部形式’,只是外表上是‘没有形式’的”[I3 J1120萨氏提 出的“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论断不仅有助于破除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是落后的语言,有助于清醒地 认识像汉语这种非印欧类型语言的特点,同时还消除了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误解:即认为“语言形式”就 是指印欧语的形态。 二、国内学者对英汉语法形合意合特征的研究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论述了汉语独特的组织规律:“国语底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 式。”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初版中提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这里所说 的“法治”就是指语法形合特征,而“人治”则是指语法意合特征,他认为意合法在西洋语言里是一种变 态,在中国语里却是一种常态[14]89 ̄90o 徐通锵先生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 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而印欧语的结构格局是“1个词+n个音节+1个概念”[I5 1。英汉 两种不同的结构单位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语法结构的差异,汉语偏重于语义,是语义句法,而印欧语偏 重于语形,是形态语法。徐通锵通过对比发现,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一谓语”,语义型语言的结 构框架是“话题一说明”,英语以形制意,而汉语则以意驭形『9J 。“印欧语的研究传统长于语法分析,短于 语义研究。汉语研究传统的情况正好相反,理据性的编码机制使它始终突出语义……我们可以顺着语义 生成的途径,从非线性结构的深层开始,考察汉语的特点与语言共性的关系”[91 127。 潘文国先生认为意合和形合是相对的,“英语以形合为主,以意合为辅,形合主要在句子以内使用, 统篇行文可以以散行为主,不必强调骈偶,意合主要在句子间使用,英语省略是形合的补充;而汉语以意 合为主,以形合为辅,意合主要在句子以内,形合主要在句子间,统篇行文爱使用骈偶结构,以增强意义 的凝聚。汉语省略是意合的极致。在语篇照应上,英语喜欢使用替代,汉语喜欢使用重复”『8 I353-3550 三、英汉语法的意合与形合特征对比 随着人们对语言与认知的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组织形式并不完全是任意的, 而是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直觉和认知过程,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 系,即语言与思维的象似性[16】1560西方语言的形合特点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哲学的分析型认识模式。萨丕 尔在论语言的成分时说过:“总括起来,从言语的现实里抽象出来语言的根本成分和语法成分,适应从经 验的现实里抽象出来的科学的概念世界;而词,作为活的语言的现实存在单位,则适应人的实际经验的 单位、历史的单位、艺术的单位。句子呢,只有在我们觉得它是由深藏在词里面的根本成分和语法成分所 组成的时候,才是思维的逻辑的对应物。”[ ]加语言和世界的对应使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形式自足性,因 而西方语言的语法分析也就追求最大限度的形式化描写,由此形成的以印欧形态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普 通语言学理论本质上也是一种形式化理论,句法建立在词法基础上。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表意文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系不同、使 用语言的民族文化环境不同,因而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同一 概念时,会用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语法结构,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奈达认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 汉语言之问最重要的区别特 莫过于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的区分Il7]160 中国人受《易经》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响,汉语句子组织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是注重整体和谐,意 义的表达主要通过词与词之间、句子之间的语义关联,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则是由 具体到一般的表达方式(particular—general pattern),其特点是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 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形成流水式的“时间型造句法”或称“流水记事法”(chronic style)。英 美人受古希腊天人相分思想的影响,注重运用逻辑语法规则来表明句子内部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强 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在思维方式上注重由一般到特殊型的表达方式(general——panicular pattern),句子 建构往往以主语和谓语两大支柱为中心,形成“由一到多”的“空间型构造法”。所以潘文国先生把汉语句 第1期 杨元刚:英汉语法形合意合特征的对比研究 123 子结构比喻为“竹式结构”,把英语句子结构比喻为“树式结构”阎198。 四、英汉语法的形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精神对比 人类语言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丁金国先生认为:“英汉对比研究的可比性框架,应该建立 在两个层次范畴上,即显性结构层面和隐性结构层面。显性结构层面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静态系统,一 个是动态系统。显性静态系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结构各个层面,稍不同的是扩展到了篇章。显性 动态系统实际上是言语系统,是言语在使用中在其相关因素制约下而发生的变异系统。隐性结构层面的 语言事实分布在显性结构层面的各个部分,透过各种规则系统集中体现出来。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 合’,即是隐性结构层面的问题,其本质上是民族精神‘语言化’的层次。”_18lI5珈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是 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英汉句法上的差异是由文化传统上的差异造成的_ 】1撕一。因此,通过对语言背后 的哲学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汉两种语言。 洪堡特说过:“语言的差异并不在于语音和文字符号差异,而在于世界观本身的区别。一切语言研究 的根据和最终目的均在于此。”l3_四我们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和社会文化现 象,更是人类一种主要的认知手段,“假如语言的功能仅仅在于表达,即传递思想、情感,那么对于人类来 说,语言就不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人们同样可以用其他符号或非符号的手段进行自我表达” 1340 哲学思想是一个民族文化活的灵魂,哲学观则是一个民族对世界本源的基本看法。洪堡特认为,语 言的哲学研究就是为了说明“人以哪些不同的方式造就了语言,并且把自身的思想世界的哪些部分成功 地植入了语言;民族的个性怎样影响了语言,而语言又对民族的个性产生了怎样的反作用。因此,比较语 言研究就有四个对象:语言;人类借助语言才能达到的种种目的;处于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各个具体 的民族。以上四个对象,比较语言研究必须将它们置于相互关系之中加以考察”l引17019世纪的历史比较 语言学家喜欢关注均质印欧语的对比研究,用共时的方法寻找所比语言之间的共性特点,以便建立共同 的始源语,而当时洪堡特却开始关注并研究非印欧语的汉语语法,关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的深层 互动关系,探索语法特点赖以产生的“语言内蕴思想” 42)这真是一种超前的哲学眼光。 洪堡特非常注重对语言个性的研究,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 就是一个民族的语言,语言的个性就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特性的外在表现,他呼吁人们从历史和哲学的 高度探索人类以何种方式造就语言,并解释各种语言和民族的起源,以及语言对思维和感知的影响_31 。 洪堡特这种语言哲学思想通过鲍阿斯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类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导致了萨皮 尔一沃尔夫假设的诞生。如果说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论影响了美国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传统, 引导人们探索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那么语言共性论则推动了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引导人 们反叛行为主义语言学传统,开始探索人类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智性本能,寻求人类与生具有的普遍语 法。  .潘文国教授指出,汉语重意合,在哲学上的背景就是汉民族的悟性思维和主体意识,而英语重形合, 在哲学上的背景就是英美民族重理性思维和客体意识 。 。中华民族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认 为思维与自然万物是融为一体的,思维直接作用于语言上而不需通过“中介”转化为语言,于是中国人形 成了重综合、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的思维习惯。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中国人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和 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 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2”∞ 刘宓庆教授总结了汉语语法不同于印欧语言语法的异质特性有以下三点:第一,汉语的文字体系和 声韵体系独树一帜,不具备形态学发生机制;第二,汉语的形态弱势与意念强势;第三,汉语句法生成倚 仗意念的直接对接和组合,思维不必经过繁复的形态变化与整合,可以以词根式依线性直接投射于外化 的语言形式 1650以上三点是汉语语法意合特点的发生机制。 而西方文化讲究主客二元分立,“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决定了西方人习惯于重形式分析和逻辑推 理,造成了他们追求形式精确的语言观。在思维方式上,西方人总体上是使用由外向内的演绎法思维,逻 辑性实证比较强,构词造句上注重运用逻辑语法规则和词汇形态特征来表明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乃至 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中国人总体上是由内向外的归纳法思维,注重整体把握和意念体悟,不太讲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8卷 逻辑实证性,表现在句法上就是词汇没有明显的形态特征,靠意义的理解而非形态标记保持句子成分之 间以及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在造句时使用流水小句,句子短小精悍。 由此可见,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作用、关系紧密的统一体。我们认为,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孕育了该民 族的思维模式,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模塑了该民族语言的语法形态,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形态特征规范 着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法,反过来又影响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因此一个民族语言 的语法特征反映了该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心理取向。“天人合一”、“主客一体”是 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而“天人相分”、“主客对立”是西方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前者孕育了汉民族 悟性思维和主体意识的习惯,造成了汉语语法是一种语义驱动型语法;而后者孕育了英语民族理性思维 和客体意识的习惯,培育了英语语法是形态驱动型语法[23 263。 五、结论 之,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编码符号,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一个民族语言 的形式组织规律和语义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反映,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形合与意合特征也折 射出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差异。本研究发现:(1)在l9世纪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时 代,洪堡特开始研究非印欧语的汉语语法并发现了汉语意合语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显性与隐性范畴的 语法思想,具有超时代的指导意义;(2)洪堡特关于语言共性论与个性论的语法哲学思想有助于消弭语 言学研究中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对立,引导人们探索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3)形合 与意合是一种语言组织法,汉语是一种以意合特征为主的语义驱动型语法,英语是一种以形合特征为主 的形态驱动型语法,形合与意合特征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4)汉语的意合特征与英语的形合特征产生 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中天人相分和天人相合的哲学观是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5]吕叔湘.语文常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 【6]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7】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fJ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8]潘文国叔英语对比纲要fM]一E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邢福义_/J、句中枢说[JJ.中国语文,1995,(6). [1 1]邢福义.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J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1). [12]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王力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5]徐通锵.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基本结构原理[J】_语言文字应用,2001,(1). [1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7]Nida,E.,Translating Meaning[M].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l8】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19]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1995. [2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2】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3】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雷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