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学校减负、为教师减负的最强音,获得了一片赞扬。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教育教学活动上,是新时代提升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当然,教师负担重不是一个单因素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牵涉到学校教育的任何关系主体、客体及社会发展转型中的迟滞现象等。虽如此,作为第一主体的学校仍然有探讨的空间———探讨学校运作中如何为教师减负。笔者认为,教师减负,学校领导实践大有可为。2019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发出准、方案等进行准确解读,实事求是地准备,没有必要什么都往里装。这表现为实践的清醒。其三,坚持教育立场。真善美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追求,如果学校只是为了应付而让教师虚假准备,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学校应有足够的信念,坚定实事求是。同时,对一些活动也应有教育立场地进行转化,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资源,而非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检查而检查。坚守教育立场,从过度到适当,能够为教师减去许多负担。二尧正向性院从被动走向主动
负向气氛导致低效,正向气氛趋向超越。当下多数学校在面对各项常规性事务时,往往是被动的,在抵触中导致负向气氛的产生,从而消解了一些检查事务的正向意义。笔者敬佩的一位校长说过,如果一位教师热爱某一项工作,那么他是不会在乎在什么时间完成的。很多时候,在行政推进中,无法有效激发教师对某项工作的正向认识,无法发现正向意义,无法产生积极意义,没有实际的成就感,缺乏行动过程的愿景,也就无法产生正向的力量。当教师热爱某项工作时,就能够积极拥抱某项工作。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教师工作的成就感或荣誉感往往是在事件结束后产生的,凝聚力是工作有了成效后获得的,缺乏愿景前置,就必然使教师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生发不满。在正向领导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愿景前置、正向氛围营造、正向沟通、正向意义建构、正向人际培育等方面来促使教师群体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拥抱。人是希望的存在,对于看不到希望的事情,总是充满悲一尧立场性院从过度走向适当
学校教育的第一使命是立德树人。基础教育是关系着民生的重大问题,牵动着社会神经。基础教育的一举一动引起普遍关注是必然的。当前一些检查、一些活动、一些举措,总体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发展,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可以有智慧地应对。其一,拒绝过度应对。一些学校为了能在检查中获得好评,往往在缺乏解读的情况下,就过度整理材料,过度开展各项活动,从而让教师不堪重负,也让学生疲于匠人精神》中所说:“人应付。正如秋山利辉在《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努力过头了就会走向反面,之后往往变得懒惰起来。”过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也往往表现在对各项工作的过度紧张、过度准备、过度实践。这表现为理念上的清醒。其二,适当应对。在一些评比、检查中发现,学校整理了一大堆材料,但往往是无效的材料;做了一些活动,但往往是无效的活动。适当应对,需要学校对文件、标23
思考sik倩o观和绝望的。为此,要在应对事件中,为教师们找到希望。如,不同学校在面对教学视导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学校是想整顿教学、整顿教师氛围,让教师处在不确定的、未知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自然会引起教师的消极抵触;而有的学校则从中发现对推进学校及教师发展的价值,提出拥抱教学视导,让不同教师群体提出需求帮助解决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从而在具体的事件过程中,展现学校的积极面貌,也让教师能够以充满期冀的主动状态进行实践,获得良好的行动成效。从被动到拥抱,不仅仅是认识的转变,也是团队文化氛围的转变,更是从被揭示暴露到主动发现自己并改变自我的正向领导过程,其背后又何止是效果的追求呢?这难道不是整体理念、人道关怀的表达吗?三尧统整性院从割裂走向系统
上好课、教好学生、做好课堂本位,是多数普通教师的共识。然而,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是要不断发展的,组织里的教师是要在组织行为中获得更多成就感的。那么,就必然要组织活动。当下,停留于不有所追求、不有所发展状态的学校已然不多,为此,学校纷纷推出许多实践举措。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可喜的。然而一些举措呈现出了割裂的状态。为此,需要推进基于提升教师日常教育生活质量的统整性。其一,用系统化思维凝聚愿景,让学校举措在共同愿景中生成、实践并取得成效。其二,用顶层设计推进全程,要以一定时空为单位进行活动节点化的顶层设计。如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学校开展年会论坛活动的价值,为此,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年会论坛。但学校往往只在临近开展年会论坛时才公布主题及具体形式,让教师匆忙应对。这必然导致活动成效不理想。较好的做法是,在学期之初或在上一年会论坛结束后,就生成和提出下一次年会论坛的主题,并将其节点化,与学校学期工作有效结合,从而让教师从容应对,有实践探索、研究提升的空间,这样能够提升成效。其三,用统整行动涵盖成效。如,有的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都要提交教育论文,往往只是在提交后将就评个奖就结束了,没有了配套支持,其效不彰。24
实然应是,学校可在学期小课题研究、教研组主题关注、教学研讨、教师成长分享、论文发表及论坛等活动中,用教育论文这一事件有效地链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师的减负提质。四尧精准性院从群体走向个体
人是组织构成的第一要素,有人才有组织,组织中的人所表达的不是统一性而是共同愿景上的人,是求同存异的人。当前一些学校的组织文化偏重于表达整齐划一,呈现了整体性、统一性的管理实践,由此泛化了活动或事件本身的针对性,也让过多教师卷入无效的事件中,从而损耗了教师的群体动能。对此,在学校教育事件当中,需要追问的是,是否需要全体参加?具体关涉哪些人?哪些人需要参加?也就是说,要不断实现从群体到个体的精准性实践,从而规避全体性的大规模无效实践。其一,精准性的全体底线需求。对于哪些教育事件是需要全体教师参与的,哪些是全体应该有的底线要求,应有明确的认识。其二,精准性的行动选择。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学校发展是普遍共识,但有的学校却面面俱到,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要推进,且“主持人”往往挂在少数名师身上,这必然会损害项目本身的价值,也失去了基于学校立场的自主探索实践。学校发展过程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项目,这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精准定位中做减法。其三,精准性的个体性发展需求。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发展需求是不同的。通常在学科教学意义上,不少学校能够实现关注到教研组、备课组层面。然而较少关注专业发展层面上的个体性研修课程建设,即使有,也不是真正的专业发展层面,而是明星”意义上的打造。如校本培训中,引进专家授课,是否全体教师都要参加呢?对个体教师的关怀,聚焦到教师个体的需求层面上,让教师能够术业有专攻,也是为教师减负的核心。当课题推动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资源时,其成效可想而知。五尧发展性院从低阶走向高阶
发展也是组织建设的本质属性,没有发展的组织一定会走向毁灭。给学校减负、给教师减负,是“为了推进更好、更快的发展。缺失了发展性这一前提,前文所谈的也就失去了实际价值。从减负的意义上来说,发展性的组织建设,就是要通过高阶目标驱动低阶目标,其意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高阶目标涵盖低阶目标。推动教师完成某项工作,不能定位过低,不能定位于只是完成,而是如何更好地促进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如,解决学生课间冲跑问题,用制度规约和安排教师全景监控是低阶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课间活动的价值、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追寻是高阶目标。其二,目标的多元化。让一个事件有多重价值,让一个活动实现教师更多的发展,让一个行动推进更多目标的达成,从而规避单一目标的事件与活动,通过多重低阶目标的达成来促使高阶目标的达成。其三,高阶目标在长程事件中实现。事件具有过程性,事件一开始就追求高阶目标的达成肯定是困难的,这就需要通过长程性的节点活动来逐步实现高阶目标,即避免让事件变成点状,而是变成一个长程事件。再以让教师一学期完成一篇论文为例,如果不关注教师论文的质量,没有持续地推进修改并让部分教师达成获奖或发表等目标,那么这一活动就必然会变成一个“鸡肋”活动———优秀的、会写的教师一直会写,不会写、不爱写的教师持续不会写。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减少数量上的要求,然后通过评审、指导、持续性的多次修改来提升教师论文质量,从而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不断重复的低阶活动,必然是无法导向发展的,也会让组织陷入措施提出、推进、陷入困境、衰亡,再提出措施、再推进、再陷入困境、再衰亡的措施兴亡的窠臼中,也就无法固化有特色、有品牌效应的组织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