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的运用
作者:何炜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2期
摘 要:在双语教学中口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汉语口语中常用词惯用语的运用与维吾尔语进行对比分析,便于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会话能力与技巧。 关键词:汉语惯用语 维吾尔语 对比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89-02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字的结构简短精炼、形象鲜明、运用灵活,具有通俗性、群众性、普遍性、可用性、生动性、形象性、含蓄型、讽刺性等各方面的特色。鉴于诸多特点,它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高,用处广,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强的生命力。通过多年的汉语教学,笔者认为,为使广大少数民族学生说好汉语,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技巧,对现代汉语中惯用语的正确掌握和运用尤为重要。
1 惯用语在汉、维语中的表达形式
(1)惯用语在汉语语法中结构上是个词组,大部分为三字格,但它是定型的,意义是整体的,它通常是比喻的定型化。在维吾尔语语法中惯用语为固定词组()汉语的成语同类。但在汉语语法中惯用语与成语是有区别的,在结构上,成语有严谨的结构,处在特殊情况下(如修辞上的需要),不能任意改动结构成分或结构关系,而惯用语的结构比较灵活、松散,中间常常可以嵌入其他成分,成语大部分为四字格,惯用语大部分为三字格,成语书面语性质强,惯用语口语性质强。例如: ①阿谀奉承(成语):() 拍马屁(惯用语):() ②置若罔闻(成语):() 耳边风(惯用语): ()
(2)从上例看,意义相对的每组成语与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表现形式相同,但在运用时,具体的语境,使用不同的词语,所表达的语言效果却截然不同。例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他经常拍李经理的马屁: ()
②孩子总是把家长的话当作耳边风: ( )
(3)作为固定词组的惯用语,在维吾尔语中,常常会与一些意义相近的固定词组相混淆,这就需要在不同的语境及上下文的意义上灵活运用。例如: ①关系户:()
在生意场上,他是我们的关系户: ()
②大杂烩:()
这篇文章东拼西凑,不伦不类简直是个大杂烩: ( )
2 惯用语在汉、维吾尔语中的运用
惯用语单独存在时,容易和字面意义相同的词组相混淆,不易分辨,尤其是在维吾尔语中,许多人会根据字面意义来直接翻译,使其失去了语言色彩,而无法达到表达效果,因此,这类词组在运用时,必须要借助语境进行判断,根据说话人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分辨,加以解释。例如: ①半瓶醋:()
小李去食堂打了半瓶醋: ()
谁敢用他这个半瓶醋的电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
②一锅粥:()
熬了一锅粥,你趁热吃吧: ()
教室里没老师,乱成了一锅粥: ( )
例①是一般词组,用的是本义,是实指;例②是惯用语,用的是转义,是虚指。其次,在汉、维吾尔语中,尤其是在汉语中,惯用语因为有着通俗性、可用性、生动性、形象性等诸多特点,而成为广大群众一种喜爱的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因此,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在学习运用时,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甚至对汉语中所表达的语言效果难以理解,而无法达到预期的表达目的。因此,在学习运用时,可借助于本民族语言当中的熟语、谚语以及汉、维语的文化背景加以区别运用,汉、维语的文化背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词意的理解往往不能简单的对译,因此,在学习时,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入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汉语惯用语的来源
(1)比喻类惯用语占绝大多数,是带有比喻性质的定型词组,人们在语言运用当中,往往要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事理或形象地描写事物,这种比喻使用的人多了,渐渐地广泛流行起来,使比喻固定化了,它被专用于说明某一事理,发生转义,本意却不被人们注意,久而久之,字的比喻被抽象出来,就成了这一词组的基本意义了,也就是成了一种新语,原来的意义被搁置不用了,这是惯用语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例如:
①打退堂鼓:原指官吏坐堂问事完毕时,要击鼓退堂;现指做事半途而废。 ()
②戴高帽:旧时指官帽;现指过分夸奖。 ()
(2)还有行业语产生的:由于社会上的行业、集团用语经常和社会接触,适应全民的需要,使用的人多了,普遍了,也就逐渐形成了全民性的惯用语。例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走过场:(戏剧用语):() ②打埋伏、打游击(军事用语):()
(3)还有些惯用语来源于历史事件或传说,例如: ①莫须有(历史事件):() ②破天荒(历史传说故事):()
(4)有些惯用语来自于谚语或歇后语的省略,例如: 白费蜡()是歇后语瞎子点灯—— 白费蜡省略形式。 (5)有来自外来语的,也有些来自各地方言的,例如: 老鼻子()(方言)形容多极了。
由此可见,惯用语虽然主要是比喻性质的定型词组,但它的形成来源是多方面的,也较为复杂。由于惯用语在汉语口语中的频繁使用,所以,在一些电影、电视剧、小说甚至于政论、新闻报道都有相当普遍的使用,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有新词涌现,所以,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汉语文化,了解惯用语的特性及其表达形式,才能更准确地使用在口语中,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其艺术色彩,才能有较强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及表达技巧。
4 “惯用语”的教与学
(1)在教学中要让少数民族学生注意在使用惯用语时,应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例如“磨洋工”和“泡蘑菇”的意思很近,一个偏重指工作的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
①磨洋工:() ②泡蘑菇:()
(2)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例如“放冷箭”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而“唱主角”就不一定只有贬义意味了。此外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易懂,也不易被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①放冷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唱主角:()
(3)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意精炼准确,通俗易懂。在口语运用中,自然简明生动有趣形象。因此,在普通运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惯用语。不同时期惯用语的运用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例如: ①炒鱿鱼:() ②开绿灯:()
这几个词语都是改革开放时期所派生的一些新词语。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新词的同时掌握和了解新知识新文化,让学生的知识与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信息能与时代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传成.论维吾尔语中词汇手段与语义模糊[J].语言与翻译,2005(1):22. [2] 胡毅.关于维吾尔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30.
[3] 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