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
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3分)
1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赏析“峰峦如聚”一句中“聚”字的妙处。(2分)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而“伤心”。(3分)
1、“聚”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2、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朝代兴亡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2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分)
2、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忧国思家的情怀。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3
2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2分)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3分)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5分)
农家望睛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在《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
4
么相同点?(3分)
1、“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睛的迫切心情。
2、都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5分)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_____”,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_____”,结果“______”。(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1)锦(红)衣 (2)春游 (3)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
2、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意对即可)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1、D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
6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3分)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1、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2、C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①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②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③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④软:吃饱。
1、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农事活动?(2分)
2、词的最后一句“问言豆叶几时黄”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3分) 1、煮茧、缫丝 2、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7
③
④
①
②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眷泥更护花。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分)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分)
1、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2、.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