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十五周阅读训练

来源:九壹网
 第十五周阅读训练

月 日 用时: 得分: 卷面书写:

【诗歌鉴赏】(6分)得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3分)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文言文阅读】(11分)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策之不以其道( ) (4)执策而临之( ) ..

4.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2分)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英雄无路。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2分)

6.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

【现代文阅读】(8分)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

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7.材料一盒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3分)

8.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9.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2分)

【名著阅读】(10分)得分: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10—12题

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0.选文中 “A” “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分) 1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12.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6分)

第十五周阅读训练

1.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2.C 解析:C选项的时间和地点与原文不符。 3.(1)通“饲”,喂或“喂”或“喂养” (2)等同,一样或“同样” (3)正确的方法或“方法”或“途径” (4)面对或“靠近”或“临近”

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暗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世上只能先有伯乐,才能有千里马。

食马者不能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标准喂养它;千里马因饥饿无法发挥才能。 6.统治者愚妄无知(浅薄无能),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有才能的人被摧残。 7.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解析:材料一,主要介绍风筝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材料二,介绍风筝上绘图的意义。 8.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人常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解析:结合语段内容,可以看出画线的句子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具体准确地说明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的美好寓意。

9.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解析:读材料三,可以看出主要描绘了《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放风筝图景,有成人,也有孩子,很明显印证了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句子:“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10.保尔·柯察金(保尔) 朱赫来 11.钢铁般的意志(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

12.⑴铁环;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 ⑵经历

示例1: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受英雄形象牛氓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 示例2: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

示例3:保尔失去工作和战斗能力想自杀,经过思想斗争,发愤读书,想通过文学重返战斗行列。

示例4: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示例5:保尔的书稿丢失,在战友的鼓励和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并完成了创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