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复杂岩体的水文地质结构及岩体结构控渗

来源:九壹网
2011年第O1期 (总第172期) 中固高新技享企址 I H● bl 6 £f—l f t E f E●’c; NO 01.2011 (CumulativetyNO.1 72) 浅析复杂岩体的水文地质结构及岩体结构控渗 徐礼新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三大队,江西新千331307) 摘要:文章对复杂岩体的水文地质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在对岩体水文结构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控渗 效应模型,得出了岩体渗透参数确定方法,并对岩体的透水性及岩体的结构控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文地质;岩体结构;岩体渗透性;结构控渗 中图分类号:TU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1—01l3一O2 水文地质系统通常包括水文地质结构系统和地下水 流系统。水文地质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人类工程 和水力学性质的水文地质综合体的空间组合。它均成了 地下水的赋存空间,控制着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 是研究 地下水流系统的基础。广义地说,能含水的岩体都可称为 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不断地运动和演化。 岩体渗流的研究主要包括岩体结构和地下水两方面内 多子L介质,其中地下水以孔隙水形式存在的岩键: 隙 容。岩体结构控制着地下水的渗流特性,地下水的运动 又影响着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同时这两方面又受到人 类工程活动的改造。 介质,地下水以裂隙水存在的岩体称为裂隙介质 痢地下 水以裂隙一溶隙水存在的岩体称为孔隙一裂隙夼质。相 应于三种介质类型,我们可以把岩体水文地质结构概化为 孔隙结构、裂隙结构、裂隙一溶隙结构三种基本模型。 1 岩体的水文地质结构的介绍 岩体的结构控制着岩体的物理力学和水力学性质, 2岩体的透水性及岩体结构控渗效应的分析 2.1岩体透水性的影响因素 总的来说,新鲜完整的岩体是基本上不透水的,岩体 的透水性主要是由内部原生及构造性结构面和外部的风 化作用、卸荷作用,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控制的。 自然界的一切岩体在成岩、风化、卸荷及构造作用 岩体结构的研究是任何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 水文地质研究的角度看:水文地质系统通常包括水文地 质结构系统和地下水流系统两大部分。 水文地质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岩体的透水特性介质 类型及结构面性状。水文地质结构系统是具有不同结构 综上所述,确定顶板岩巷的合理布置位置选择在垂 直距离煤层1 2m:与工作面回风巷水平距离20m。 10~15m:弯曲下沉带高度为15m以上。 (2)根据“关键层”及“O”形圈理论,顶板巷道布置在 采场上覆裂隙带范围内,同时考虑项板巷道作为高抽巷, 抽放工作面上隅角及采空区瓦斯,具体布置在垂直距离 煤层12m,与工作面回风巷水平距离20m位置。o 参考文献 [1】钱鸣高,刘听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2. [2】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等.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M J.徐州: 图5顶板岩巷顶部位移与煤层垂直距离关系图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于不凡.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M】.北京:煤炭工 4结语 通过对建新煤矿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移动变形 业出版社.2000. 规律的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如下结论: (1)建新煤矿采场上覆岩层变形后呈明显的“三 作者简介:吕贵明(1969一),男,江西丰域人,江西省丰城矿务局安全 监察局综合处处长,研究方向:煤矿安全现场管理。 带”分布,冒落带的高度为8—10m;裂隙带的高度为 ll3 下,内部都产生了规模、类型、性质各异的大量结构面,岩 体被这些结构面切割分离成不规则的不连续体。这些结 构面是地下水运动的通道和储存的空间。 研究方法,渗透参数可分成原形参数、试验参数、模型参 数、统计参数等。 忽略岩块的透水性以后,地下水在岩体中的渗透主 要沿岩体中大量存在的裂隙进行。结构面的透水大/J\是 原形参数也称固有参数,是指用于描述客观岩体的 固有性能的参数,如岩体介质渗透性参数。 试验参数是指采用室内或野外试验手段确定岩体的 参数。统计参数是运用统计学手段来获得客观岩体的某 些参数。模型参数包括数学模型参数和物理模型参数。 总的来说,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的确定是岩体水力 学研究的难题,从2O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学者就 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 始了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比 由其空隙性决定的,其空隙性又是由结构面的宽度,粗糙 度、充填度及充填物质的性质等决定的。同时,结构面的 产状和性质还控制地下水的渗透各向异性。 地质体之间的作用和地质体与自然力的作用是十分 复杂的,处在各种作用力下的岩体其应力和透水性都是 随时间变化的,其变化与内外力的作用息息相关。不同 岩体水文地质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应力空间及外部作 用下可以相互转化。如裸露的基岩时时刻刻受着风化剥 蚀作用,风化作用沿裂隙结构面不断进行,使裂隙介质转 化为孔隙介质;可以使孑L隙介质变的更加疏松,增大了其 空隙性,从而增大了其透水性。而岩层的风化加深,泥质 充填胶结,降低其透水性。查明不同岩体水文地质结构 及其变化规律对工程研究意义重大。 2.2岩体结构控渗效应 为了更好地描述岩体结构与渗流的关系和前者对后 者的影响、决定作用,本文引用了结构控渗效应理论,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结构控渗效应模型: 岩体结构分流交叉控渗效应模型。岩体结构控渗的 分流效应,是指同级或不同级的地质结构面上或不同结 构面之间渗流量的不均匀分配和忧势沟槽流效应。该效 应模型包括三个层次:(1)网络分流,即岩体渗流首先选择 渗流优势面网络作较大规模的流动;(2)面上分流,即结 构面内部的渗流继续选择不规则沟槽流动;(3)槽间分流, 即结构面的沟槽流进一步选择渗流优势沟槽作为渗流路 径。在同一水文地质系统内,三个分流层次的控制因素 各不相同,网络分流是宏观空间控制,槽间分流受微观空 间控制,而面上分流受同一岩体结构内控制。 分流主要受结构面开度、间距、粗糙度和充填状况的 控制。结构面开度越大,间距越大,粗糙系数(JRCY)越大, 其分流效应越明显。地质结构控渗的交叉流效应,指同 级或不同级地质结构面交汇处地下水的偏向、偏流、局部 水头损失及不同方向上水流阻力不等效应,其核心内容 是偏流效应。交叉流主要受结构面的规模、开度、交叉特 征和充填状况的控制。分流与交叉流是密不可分的,两 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受地质结构的控制。故可合 称为地质结构控渗的分流交叉效应。建立结构控渗模型, 可以更好地查明 一岩体结构内部及不同岩体结构之间 的水动力之间的关系。 3岩体渗流分析及岩体渗透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岩体渗透参数是研究岩体渗流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参 数。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确定岩体和结构面的渗透参 数一直是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研究关注的问题。 由于研究问题日寸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往往同一参数 所反映的同一客观岩体的质与量有所差异。因此,根据 l14 较实用的方法。目前岩体水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主要有 三种:一是野外几何测量法:二是现场抽(压)水试验法: 三是数学模型反演求解法。 4应力场对岩体渗透性的影响 地应力场与渗流场是岩体重要的赋存环境,二者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研究岩体应力场和渗流场之间的耦合 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4.1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机理 许多学者都对在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合机理作过研 究,其最基本的观点是:裂隙在法向应力和剪切力作用 下,裂隙面发生变形,如压应力下凸起体的压碎、裂隙尖 端的塑性变形,剪切力作用下的剪胀、剪缩效应及碎屑颗 粒的碾磨、岩粉化,这些变形改变了裂隙的等效水力传导 开度及其他一些结构面水力学性质,从而改变了岩体的 渗透特性。 4.2地应力对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 随着埋深的增加,在岩体自重力的影响下,裂隙面法 向方向产生压缩变形,裂隙逐渐闭合,理论上讲渗透系数 变小。地应力对岩体渗透性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渗透系数 大小的改变,而且还表现在对渗透各向异性性质的影响。 当岩体的蛐喷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确定后,岩体的渗透 特性与地应力密切相关。地应力对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改变不连续面的开度和不连续面网络的水力 传导路径而产生的。 4.3关于岩体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作用的讨论 随着藕合理论的发展,许多学者建议考虑温度场对 渗流场的影响。我们可以认为裂隙岩体中渗流场与温度 场的耦合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当岩体中发生渗 流时,地下水的渗流运动促成了岩体内热能以对流的方 式发生转移,进而使岩体内温度场得以重新分布 (2)岩体 内温度场的变化,导致地下水赋存环境的相应变化,改变 了岩体的热能物理性质,通过岩体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岩 体的渗透性及地下水的渗流特征。 5结语 本文在对岩体水文结构介绍的基础上,对岩体的透水 性及岩体的结构控渗效应做了分析,得出了岩体渗透参数 确定方法。最后研究了应力场岩体渗透性的影响。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