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讲义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六、三国两晋南北朝。221-589年。①②③④
1.概况。
①政治-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经济-江南开发。翻车;耕耙耱技术。水排;灌钢法。均田制。移民-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南青北白。
③文化-齐民要术。士人群体形成-书法成为艺术;楷书-钟繇;王羲之。顾恺之-绘画理论。祖冲之圆周率。
2.九品中正制。
①内容:又称九品官人法,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
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
②评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3.江南开发。
①东汉末年至东晋,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人民南迁长江流域,带去先进工具、经验、种子,促进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②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促进南方进一步开发,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③北宋灭亡,北民南迁,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内容: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新的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4】评价:自上而下的鲜卑族封建化改革运动。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加速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5.齐民要术。
1】背景。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2】内容。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农副产品的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涉及的主要技术有改造和熟化土壤、作物轮作换茬、绿肥种植翻压、选种、育苗、播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提出了“区种法”,果树和林木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家畜饲养的经验,选取良种、家畜的雌雄比例、繁育数量、动物杂交、无性繁殖等内容,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
3】评价。北魏贾思勰所著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6.道教。
1】产生。东汉末年战乱,佛教传播,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形成。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2】发展。分为三国两晋的初步发展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①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②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③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 上清派、阁皂山 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④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3】教义。修心养性,避邪镇煞、趋吉避凶,推理命运,修炼,扬善隐恶,仙境,长生不老。
4】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青城山、齐云山、龙虎山。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箓派(正一道)、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道教神系: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执掌万事万物),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与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许逊(许旌阳)、萨守坚,为玉皇 通明殿前的四位天神;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此八人道教史上确有其人并非后人杜撰。
5】主要经典。《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即《列子》,《周易参同契》 《抱朴子》 《黄帝阴符经》《太平经》等。
6】评价。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7.佛教。
1】概况。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2】教义。无常,无我,涅槃寂灭,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因果业报,生死轮回。
3】禅宗。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对心学产生很大影响。
4】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清王朝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与生活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蒙和东北地区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强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纽带,进而控制了东北到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为入关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