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14期 2017年07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mal ofNews Research V01.8 No.14 July 2017 移动社交媒体中的个人隐私泄露危机 付 继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摘要:当前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对于用户而言,它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现代生活方式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社交媒体在丰富A-4r ̄日常生活的同时,其所带来的个人隐私的泄露事件也逐渐引起A4' ̄1的 重视。本文围绕移动社交媒体中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度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防止隐 私泄露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移动社交媒体;个人隐私;泄露;隐私保护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一、移动社交媒体中的个人隐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 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互联网的“新宠儿”,人们通过 层出不穷的社交软件,再也不需要回到电脑上去实现信息的 互联,只需要在移动端就可以随时随地和别人互联互通。随 着社交媒体逐渐向“移动端”过渡,移动社交媒体开始闪亮 登场,它将消费者“碎片化”的各类信息以各种形式进行传 播,使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互通、互联,并产生 共鸣。人们在自由和随意地上传信息、分享内容的同时,移动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导致大量存储于网络云平台上的个人 隐私信息被非法利用。这些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与公共利益无 关的,用户不愿公开的个人信息、个人事务、个人空间等隐私 时刻面临被侵犯的威胁。 二、移动社交媒体中隐私泄露的表现 (一)自主公开型 所谓“自主公开型”隐私泄露,是指那些自愿“暴露”个 人隐私的行为,符合这种特征的信息传播者们通常将“晒”朋 友圈作为Et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不论是在工作、生活、学习还 是旅行中,也不论是在高兴、忧伤、痛苦还是喜悦时,都会把自 己的心情分享出来,然而当人们沉浸在这种移动社交媒体所 带来的欣喜中时,殊不知自己的隐私信息也完全暴露给了旁 观者,事无巨细的分享,使不法分子掌握传播者的行踪成为可 能,为人室盗窃、跟踪抢劫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机会。而且,智能 手机的实时定位功能会通过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媒体准确 地暴露位置,为自己的隐私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保护不当型 对于移动社交媒体中个人隐私的保护,少部分人有了较 为初步的认识,虽然他们通过在移动或Pc端安装杀毒软件来 抵御侵害,但在个人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上还是缺少防范。比 如对于大多数“网瘾”人士来说,免费WIFI是他们出门在外 最为迫切的需要,遇到免费WIFI,马上不假思索地连接,几乎 是现在所有手机网民的做法。而在这些免费的WIFI中,不乏 有很多是恶意的免费WIFI,用户只要连接上:便会被迅速盗取 大量的隐私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家庭地址、工作单位, 与自己有关联的应用信息无一能幸免,在这种恶意WIFI网络 中,连接者会迅速变成网络“透明人”,自己的隐私完全在别人 的掌控之中。 (三)不法商家的搜集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丰富和发展,精准营销等新型营销 方式不断普及,掌握用户个人隐私、依据隐私展开产品的针对 性攻势是商家实现盈利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的移动社交媒体 来看,无论是论坛聊天还是微信、微博,只要你使用,就必须提 供自己的姓名、电话、邮箱、城市等个人信息,在如微信红包、 支付宝、QQ钱包等一类的应用中,想使用还必须提供银行卡 信息等。目前,社交领域收集信息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有些 作者简介:付继(1992一),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 文章编号:1674—8883(2017)14—0083—01 商家还通过让用户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共账号等方式开展活 动,用户在关注公众号之后商家便杏无音讯,但这时用户的个 人隐私信息都已完全被不法商家所掌握。 三、移动社交媒体中隐私泄露的原因 (一)隐私的私密性与开放的社交环境相冲突 个人隐私的私密性与移动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包容性相 冲突。移动社交媒体依赖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而存在,而互联网 的开放性与低门槛,使移动社交媒体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只 要有网络、手机或电脑等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网上冲浪。在 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用户参与到丰富 的网络体验中来。因此,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由于社交媒体 的种类与体验的不同,就会产生熟人与陌生人两个圈子。在熟 人与陌生人之间,就使得用户的社交与信息传播的环境更加 复杂,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在无形中加大。 (二)对隐私标准的不同划分也影响隐私的泄露程度 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背景、文化、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不 同,对隐私范围的划分也大不相同,这样就导致了对隐私的界 定有很大的主观性,用户们对一件事的主观判断与价值标准的 不同,对于一件事或一个行为能否构成隐私的看法也不同,这 无形中对移动社交媒体中个人隐私的保护加大了难度。因此, 对隐私价值的差异化理解在无形中加重了隐私被泄露的风险。 (三)法律对移动社交媒体的隐私保护尚不成熟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 的隐私保护意识日益加强,但是由于我国对移动社交媒体中 的隐私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导致人们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 保障。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捷,但由于 网络隐私保护的滞后性,也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移动 社交媒体中个人隐私的泄露,不法商家的隐私侵权得不到有 效治理,人们的隐私随时面l临着被入侵的危险。 四、防止隐私泄露的对策 想要防止隐私在移动社交媒体中的泄露,需要在其传播 的各个环节上牢牢把握,层层紧扣,才能有效降低乃至避免隐 私泄露。总的来看,在信息发布上,应重视对个人隐私范围的 界定,加强隐私管理;在移动社交平台上,服务商应建立有效 的自律机制,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把好防止隐私泄露的第 一道关卡;在国内目前互联网形态上,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备关 于隐私泄露的相关法律,使人们的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孙文晶.社交媒体中个人隐私的传播隐患研究[D].黑龙 江大学,2016. [2]白文君.新媒体精准广告投放中的用户隐私关注及其影响 因素[D].西南大学,2016. [3]王树义,朱娜.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对策研究[J]. 情报理论实现,2013(0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