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 ・文艺评论・ 汉代献赋活动与汉大赋的风格 何凯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汉人论《诗》,以“采诗”“献诗”为《诗》篇的来 谓“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则所谓“讽谏”,并不切实际。讽 源。以咨诹善道,故成献言献策的制度,援《诗》说赋,将献赋同于 谏切求实效,此赋若以讽谏为意,“十年乃成”之时,当时要讽 “献《诗》”。汉赋的兴盛得益于“献赋”活动,且献赋以颂为用, 谏的社会现象可能完全不复存在。因此范书谓此赋为“讽谏” 决定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 关键词:汉赋;献赋;讽;颂 汉代的献赋活动,持论以为《诗》家“献诗”之说。献 《诗》之说,并非汉人的发明, 《国语》云“云天子听政,公卿 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献《诗》赋颂,均是期求整个社会上 的个体,以符合自己身份的方式向天子指出时政之阙,目的在于 规谏,勿使王政有失。历代说《诗》,大抵主此,而汉人倡之最 力。汉人发明《诗》的讽颂美刺之说,未出《国语》所述的内 容,只是将“美刺”具体落实于对三百之篇的解释。如《诗・洞 酌》“矢诗不多,维以遂歌”, 《传》:不多,多也,明王使公 卿献诗以陈其志,遂为工师之歌焉。《笺》云“矢,陈也,我陈 作此诗,不复多也,欲今遂为乐歌,王日听之,则不损今之成功 也”。 前汉毛《传》,后汉郑《笺》,所说无不以献诗为裨于 君王政教。汉代的献赋,总体上在献《诗》的名义下进行。但从 所献之赋的具体内容看,实以班固“宣上德而尽忠教”,必以颂 圣为依托;复以“曲终而奏雅”,虚晃一枪,资以搪塞《诗》家 “讽”“刺”的苛求。 汉代献赋制度名义上以《诗》教“美”“刺”为其功用,而 实际内容却颂圣为目的,与汉儒附会的《诗》教观念相去甚远。 汉人献赋,多以美颂为主。君主对辞采的偏爱,以及赋家以献赋 希求仕进的事实,乃是有汉一代赋作争兢的至关缘由,并以献赋 大势铺陈的风格。 一、汉代献赋活动以“献《诗》”为名 汉人论“献赋”同于“献诗”,且偏取“美颂”一端,首 推班固。《两都赋序》谓“或日,赋者,古诗之流也。昔者成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以“成”“康”存,“王泽 在”为“颂声”与“诗”的前提条件。到武宣之世“崇礼官,考 文章”等帝朝廷实施的文治政策,在班氏看来,“炳焉与三代同 风”,故有“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公卿大 臣时时建作”。班氏将汉赋的作用规结为“或以抒下情而通讽 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且将其等同于“奚斯颂鲁”,“皋 陶歌虞”,要之,实取“赋者,美盛德之形容” 之意。班氏在 《两都赋序》中,提到汉代武宣之氏献赋普遍存在的事实。 对献赋的评价中,仅取《诗》“颂”之一隅,不及《诗》 之“讽刺”以苛论献赋的事实,在班氏看来,武宣之世的献赋, 本来就不是讽刺时政阙失,而是歌颂当世的盛德。班氏的论述, 则当世献赋,虽表面上等同于向来献《诗》之说,而实际却相去 盛远。汉《诗》三家之说,均以《诗》有美刺二端,且就实际情 形论,刺的内容远较“颂”的内容为多,而班氏只取献赋等“献 《诗》以颂”的功用,显然与汉人说《诗》的大义并不相符。 《两都赋》序虽云撰赋以讽,而赋实以美颂为主。 《后汉书・张衡列传》云“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 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 《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据此则张氏作《二京 赋》,亦以讽谏为旨,其与“献《诗》之说同义”。然《传》又 4口 之说,并不准确。傅毅虽“以显宗求贤不笃,士多隐处,故作 《七激》以讽”。,然其所献赋颂,实仅有献《诗》之名而已。范 《传》云毅“于平陵习章句,因作《迪志诗》”。“建初中,以 毅为兰台令史,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此时“追美孝明皇帝 功德最圣”,“因《清庙》作《显宗颂》十篇奏之”。其所献赋 颂,虽偶有“讽”“谏”,然美颂才是主要的倾向。 唯扬雄偏执“《诗》”学“献诗”以讽, 《甘泉赋序》云 “上方郊祠甘泉泰畴……还,奏《甘泉赋》以风” ; 《河东赋 序》云“……还,上《河东赋》以劝” 。扬子此赋,本文本伴 随“其三月,将祭后土”的一次极其壮观的天下巡游,活动本身 有劳民伤财之嫌,而《序》谓“奏赋以劝”,虽将献赋等于献 《诗》,而其本身显然背离汉代《诗》学的精神。扬子《甘泉赋 序》云“恐后世复修前好……因校猎赋以讽”。,此赋讽天子校猎 奢靡太过,确取“献诗以讽”之意。扬子诸赋,确取“讽意”, 其赋确实将“典终奏雅”作为献赋以讽的模式。考扬子作赋拟相 如以为式,而司马迁谓相如之赋“归引之节”俭,当是错误理解 相如亦献赋以讽,而不晓相如之赋以颂为要,拟其形制而失其意 图。 “讽”“颂”“美”“刺”,被视作“献《诗》”的核心内 容。汉人说《诗》,虽两有“美”“刺”,而以“刺”为主。 汉人将“献赋”等同于献《诗》,仅取其中“美”“颂”一隅。 《诗》教在班氏的论述中发生从“讽”到“颂”的转变。易闻 晓先生谓汉代之赋,多为赋体颂用 。辞臣献赋,本有见用的希 冀,势必以美颂为主。汉人论汉代“献赋活动”,虽以“献诗” 为名,而实无《诗》学“讽”“刺”之实。 二、汉人献赋的实际效果 汉人献赋产生的实际效果,最能说明献赋必以美颂为主。辞 作向君王献赋,本有希求见用的企盼,颂其功德,当是最为恰当 的选择。从献赋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献赋以颂的撰作取向。 相如以为诸侯之事无足观,“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 之……奏之天子,天子大悦。”“赋奏,天子以为郎”“。天子 大乐相如之赋,自然不是因为其赋归之节俭,因以讽谏,乃在意 取美颂的铺陈气势。 《资汉通鉴》载董仲舒荐其师申公,既至, “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余,对日‘为治者不至多言,顾 力行如何耳’,是时上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 ”。武帝对 申公此对显然颇不满意。其不公仅欲闻治乱之事,且所对必求文 采斐然。 汉代辞臣献赋,多居以郎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云, “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则均以为近身侍臣。虽可“顾 问应对””,然以汉人言事多用论疏看,其所应对,当取 “美”“颂”以合圣意。于情理而言,戍卫宫门与出充车骑,属 于近身的长期侍从,帝王自然更希望其所应对,多合己意,而非 事事规谏。所谓故谓应对,应该是以披敷辞澡的方式表达皇帝的 意原。武帝好文辞,故相如以“包括天地,总揽人物的”的方式 披敷辞藻,故能得到武帝的赏识。 《后汉书・班固传》云“自为郎后,遂见亲近”,“作两都 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献赋本取“颂”意。范《书》复云 ・文艺评论・ 大众文艺 “及肃宗雅好文学,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 行巡狞,辄献上赋颂……赏赐恩宠甚渥”“。范《书》的记载有 几点值得注意,其一,班固为郎后见亲近,同于司马相如。依帝 意撰作文辞,当是辞臣的主要职责。其二,数入“读书禁中”, 体帝王赤裸裸的颂扬。疆界之广,在赋的写作中体现为空间方位 的四下铺开,物产之阜,体现为某一类名物的胪列;礼义之隆, 则主要表现为使用当时普遍认同上古德行,资为作赋的典故。司 马相如开端的献赋本于颂美,因此形成大势铺排的风格。其赋大 乃是恩宠的体现,居处不相离,如班氏献赋以讽,则于情理不 气磅礴的气势,本身与颂美汉帝国结为一体,并不具有讽刺的倾 合。其三,“读书禁中”,当是将文本读出来给皇帝听, 《说 向,就向来所谓“归引之节俭,与《诗》之讽谏何异”的奏雅之 文》日“读,诵书也” ,其字从“言”,则诵书必有声响之义 文,在赋文本表达为天子的自悟,以是具备圣君的品格,因而曲 甚明,禁中乃皇帝居处之所,若非皇帝欲听,势必不能。其所读 终之“雅”,已实际落实为天子具有的盛德,是颂而非讽。后来 “书”,或包括所献之赋。当面“美颂”,故“恩宠甚渥”。 赋家,竞相规仿,显然认为相如奏赋以讽,必先极所赋之壮丽, 献赋产生的效果,决定于其所赋的内容与帝王意愿的契合 文末示讽之意,是其讽谏的具体形式。于是,献赋之用讽颂分 程度。同赋关于东汉定都选址的朝野争议。《后汉书・杜笃传》 途。扬雄显然认为司马相如的讽谏是先极其壮丽,文末一语否定 有光武美其为为大司马吴汉之诔,不载其所献《论都赋》影响, 这种壮丽是其讽谏的形式,因而其所献诸赋在铺陈渲染上,亦是 其后仅“仅仕郡文学掾”,与班固、司马相如以为郎官,所受待 先极其壮丽,文尾否定。而如班固《两都赋》,按其《两都赋 遇相去甚远。《论都赋》所言,概在定都长安,不宜改营洛邑。 序》,明显把献赋当作“先臣之旧式,德音之遗美”,因而其赋 定都洛阳,当是圣意已裁,杜赋已违其意,扬雄献《甘泉赋》讽 亦是以东都主人对东都德盛的夸饰来否定西都宾对西都形盛的颂 天子宫室车骑后宫逾于法度 奏之天子,“天子异焉”,其所异 美。此颂美落实在东汉政权上合天理,下应民心,显然也是献赋 者, 铺陈靡丽或是其一,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扬子以经 以颂。因此,相如始献赋以颂要求作赋必然铺排敷衍,其后献赋 学讽谏的立场作赋,讥责太过,所献之赋即使不使帝王反感,亦 或是误以为讽谏的具体形式,或是以为颂当如是,均以铺陈为主 必敬而远之。 要特点,因此汉代献赋制度的存对此类赋作铺张扬厉的文风有至 三、汉人铺陈以献赋的取向 今存汉人所献之赋,多在京殿苑猎。意取美颂,则铺排必 取车骑之众,山JIIZ广,物产之富。其为赋以颂的文本意义,不 注释:关重要的影响。 是简单的定义,而是在籍名物的大量铺陈展现出来,甚至天惜借 1.《国语》,齐鲁书社,2005。 助虚构的名物展现所写场面的壮观和物产的繁阜。空间范围的使 2.《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力经营,常常以点见面,四下铺开,其中每一相关系的事物,均 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铺写单元。 《上林赋》云“左苍梧,右西 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壮上林苑的壮观,从东西南北 四下展开。将上林物产系于各相关事物的铺写上。川泽草木,无 不以繁阜为高。对物产的铺陈上,常常一类的事物相联铺排,在 文本上形成联边字的现象。 帝王富有天下,山JIl物产是献赋“美”“颂”最好的取材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I孑L颖达《毛诗注疏》,《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5.范晔《后汉书・张衡列传》,中华书局,1965 6.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傅毅传》,中华书局1965 7.班固《汉书・扬雄传》,中华书局,1962 8.同5 9.同5 内容。 《上林》取材于苑猎,则必以上林物产为说。赋物产之 丰,必将苑中所有,层层展开。其献赋的目的在于展现大汉帝 国的气势,而其气势的展现,必然要借助名物的铺排。其后如 班固《两都赋》所用“其东则”“其南则”按方位展开铺排的 10.易闻晓《汉代赋颂文体的交越互用》,文学评论,2011(2) 11.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 12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6 13.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范晔《后汉书・班固传》,中华书局,1965 提示语,以及“其山则”“其木则”则表示物产铺排,都可以 15.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作家出版社,2006.12 在相如赋中找到端绪。相如献赋,本不以讽,则扬雄献赋以 1同5 讽,又每作赋必拟相如以为氏,显然赞赏相如所献之赋的铺陈 16.形式,其所献诸赋,大势铺排上,确与相如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显然又误解相如赋献赋为讽,可谓南辕北辙。因此其所献赋形 作者简介: 如相如,而旨不合。 何凯,男,汉族,1988年2月生,贵州长顺人。贵州师范大学 3k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 汉代献赋本以美颂为主。而其所颂在于疆界之广,物产之 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 ̄ 阜,礼义之隆,美颂的指向,常在于一时代的自豪感,而非对具 学。(上接第202页) 之甚少。毋庸置疑,盲人因生理上的缺陷,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相 对有限,更新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较差,为克服盲人这一阅览缺 参考文献: 陷,可经互联网设立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式,依照盲人的特征,大 [1】连萍萍.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利弊分析和对策U】现代情报.2007(06) 力宣传网站的服务内容及具体功能。此外,还可同盲人慈善机构 【2】何燕;刘枫.农业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现状及发展U】.农业网络信 通力协作,经由对盲人开展专门化、系统化的培训,促使盲人读 息.2009(05) 者轻松熟练地运用数字化图书馆,通过大批量的网络资源不断地 l31贾维妹.浅谈图书馆参考咨询UJ.山西科技2010(02) 丰富自身的阅览内容。 【4】刘文慧.浅谈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2(02) [51黄小微.对信息时代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思考U】.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2011(11) 综上所述,保障残疾人平等地享受阅览服务是国家坚持以人 为本基本理念的生动写照,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针 对视觉障碍群体图书馆服务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自觉加以 重视,多管齐下,结合盲人读者的身心特征及阅览需要,竭尽全 力为其提供一流可靠的图书馆服务,进而带动全社会关心盲人阅 读、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 【61钱国富,涂颖哲罔书馆网站if,的无障碍建设问题研究 大学图书馆 学报.2009(05) [7】张正.新世纪数字图书馆研究综述Ⅱ】.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01) 【8】杜伟,王君.世界盲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卟晋图学刊.2013(01)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