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禅学思想在日本造园中的体现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禅学思想在日本造园中的体现

作者:季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2期

摘 要:日本临济宗禅僧将庭园作为禅修场所,石立僧以造园为禅修方式。禅寺、池庭、枯山水、露地及坪庭等造园形式。至今对全世界景观设计也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禅学;日本造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6-0047-01

日本对唐宋文化的大量汲取,使得禅学思想成为其文化艺术的创作源泉。入宋习禅的僧人荣西,学成归国后将禅门五宗之一的临济宗传入日本,并营造了京都建仁寺、镰仓寿福寺等禅院。临济宗禅僧终日以面庭坐禅为修行方式,以求顿悟。禅寺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的中心,禅学也随之渗入到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禅学与日本造园形式

禅学认为一切佛法不離当下,即便是日常生活,只要用心体悟皆可见道。因而用清净心造园也是一种禅修,如《维摩诘经》所言:“以园林台观而做佛事”。故日本禅僧大多精通造园,并常以禅宗《碧岩录》中的公案来立意点题。如临济宗禅师梦窗疏石营造了天龙寺曹源池庭、西芳寺苔庭等众多庭园,给日本造园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且影响深远。梦窗疏石终日造园,遭人非议为不务正修,梦窗却答道:“吾堆石叠山,以此涤心,莫追究。”可见禅修与造园皆为涤除心垢,算是殊途同归,此后逐渐形成以造园来禅修的石立僧。时至今日,枡野俊明禅师仍然活跃在日本造园界,甚至影响到世界各地。 二、日本禅意庭园

禅本就是周遍法界,无所隐藏。“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禅宗石立僧将此境界用沙石苔藓营造出来,就有了禅意庭园。如平安时期的禅寺与池庭,算是禅意庭园的初始与发展。之后镰仓时期的枯山水与室町时期的露地茶庭又得到进一步升华。

1.禅寺。自奈良时代以来,日本的佛寺都是坐北朝南。但禅寺为了与自然景观协调,依山而建,朝向则因地制宜。京都最古老的禅寺建仁寺,总体布局沿中轴线展开,伽蓝七堂以方丈及法堂为主要建筑,方丈出自《维摩诘经》,意指方寸之间含容无量世界。被称为“大雄苑”的前庭,白沙配以巨石、青苔,显得简厚疏朗。法堂“拈华堂”兼作佛殿,堂前白砂与青苔一枯一荣,寓意着生死涅槃、等同空花。开山堂外荣西禅师手植的菩提树依然繁茂。望阙楼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藉此寺院营造出枯淡空寂的禅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池庭。禅宗认为一切修行以心为本,明心见性则即心即佛,心净则佛土净。佛教又以此岸喻迷茫,彼岸喻觉悟,渡过苦海即由迷转悟。故日本池庭常开凿心字池,池中沿桥设三岛,呈心字形。如西芳寺心字形黄金池,池畔散置十六块岩石,依据中国宋代画师《十六罗汉涉水图》而设立,象征阿罗汉渡脱苦海之后得以觉登彼岸。此外,庭园内的筑山,常于高处置三尊石象征诸佛菩萨,或于三尊石前设礼拜石作恭敬下俯之势。庭园山麓的树下则常置一平石,名上坐石、正觉石或三界独尊石,象征着菩提树下佛祖的金刚座,也寓意着由迷转悟的台阶。 3.枯山水。枯山水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于无石无水之处立石,此为枯山水也。”禅宗力主通过“知非即舍”来回归“本来面目”,枯山水正是这一思想的物化,屋木山水四大造园要素被精简得只剩下岩石和细沙。如堪称小园极则的东滴壶石庭,以沙石模山范水,方寸间含藏着恒沙世界。另如大德寺内的大仙院,庭园绕方丈而建,叠石成山,起伏跌宕,营造出一山纳万象,二水融百川的意境,白砂的疏密象征急瀑和缓流,最终汇入方丈庭前一片白沙铺就的觉海之中。整个庭园起承转合,富于变化。龙安寺方丈庭园则是在平庭内,以点置、散置和群置的方式来设立五组岩石,石畔衬以青苔,沙纹环绕,象征着大海与岛屿。此外别无一物,元素虽少,却道尽无限禅机,堪称日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欣赏方式是以禅坐在方丈廊下静观为主。

4.茶庭。建仁寺“东阳坊”的草庵式二帖草蓆结构,被奉为日本茶庭的典范。其中存有禅宗古传茶法。饮茶使人清醒平和而不亢奋,因此茶理与禅理相通,禅宗公案中就常以饮茶作为启发学人开悟的契机。茶庭又以《法华经·譬喻品》中象征清净无垢的“露地”命名。奈良法隆寺的慈光院露地,从山门外就隐约可窥庭内的清幽,如千利休所说:“露地唯尘世外之道,洗净心尘之地”,茶庭多用写意手法来配置青苔、石灯、水钵及尘穴等元素,以营造超尘脱俗的禅境。其中水钵供茶客洗手、漱口之用,寓意清净身业与口业,尘穴在于提示茶客进入茶室之前,先得扫除心垢,清净意业。

5.坪庭。《维摩诘经》中有“芥纳须弥”之说,即小能容大。坪庭也称壶庭,犹如壶中天地,即于方寸之间再造乾坤,是日本造园普及民间的典型。坪庭多处于民居宅院中不同建筑的衔接处,具有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虽空间狭小,却也具备置石、水钵、石灯及栽植等造园要素,配置方式力求简素精雅。且能够从环绕坪庭的各个房间欣赏到园景,可谓是于细微处含藏了自然的无尽生机。 三、结语

日本禅寺、池庭、枯山水、露地及坪庭等造园形式,以简厚精雅的实相表现了禅学空寂的本体。突破时空、物质的有限进入无限,故禅境即是园境。两者“依体起用”、“摄用归体”,可视为东方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铃木大拙.禅宗与艺术[M].台湾: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曹林娣,徐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季熊.浅谈中国园林中的禅学思想[J].大众文艺,2016(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