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辽宁省本溪市东山采空区建筑场地适宜性分析

来源:九壹网
2013年第5期 西部探矿工程 l45 辽宁省本溪市东山采空区建筑场地适宜性分析 程胜楠 ,戴明樾 ,程积毅 (1.辽宁省第八地质大队,辽宁本溪117000;2.辽宁省第十一地质大队,辽宁葫芦岛125000) 摘要:通过对辽宁省本溪市溪湖东山采空区地表建筑场地的适宜性分析,对采空区地表进行工程建 设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采空区;建筑场地适宜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O04—5716(2O13)O5一O145一O3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愈 该建设项目地貌单元为剥蚀低丘陵,地形起伏较 来愈珍贵,而采空区地表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已成为建 大,场地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场地出露的地层由第四系、 筑工程施工、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要的问题之一。在已有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石炭系太原组及本溪组组 采空区地表进行工程建设,涉及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稳定 成;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性、建筑物的抗变形能力等问题。 0.10g;水文地质按埋藏介质可分为3种类型;松散岩类 辽宁省本溪市具有煤铁之城的美名,其地下煤田资 孔隙水、岩石风化裂隙水及碳酸盐裂隙岩溶水;破坏地 源非常丰富。据史料记载,本溪市煤田自明清时代就有 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强烈。 “古窑”开采煤炭活动,1905年,日本人大仓喜八朗开办 2地下采空区的分布 本溪湖大仓煤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煤炭开采在 为了查明研究区场地的采空区分布、塌陷及地面不 本溪溪湖等地区留下了地下采空区、采空回填区、开采 均匀沉降等特征,收集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并 巷道等隐患。在采空区地表进行工程建设,由于建筑物 结合实地钻探资料综合分析。 荷载的作用,有可能使原来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采空区 地下采空区主要分布在2个区域,一区位于该项目 的岩体重新“活化”,使地下所残留的空硐再次冒落,导 的东部34#~37 与42#~44 住宅楼,建设场地的采 致地表及周围的拟建物产生附加移动、变形及裂缝的形 空区产状较陡,走向为北东50。~70。,倾向南东,倾角一 成。进而使新的建筑物产生地面沉降、局部裂缝、楼体 般为25。~50。,上部缓,下部较陡,采空区底板高程多在 倾斜等地质灾害。因此,有必要对老采空区建筑物地基 80.0 ̄150.0m之间。勘察施工过程中35 楼建设场地 的稳定性评估及其变形破坏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 的ZK6号钻孔在埋深9.0~11.0m(高程142.67~ 作。对老采空区建筑物地基的处理及已回填的采空区 144.67m)处、35 楼与3.6 楼之间建设场地的ZK3号 上部进行新建筑物的布置、变形结构设计等都具有重要 钻孑L在埋深23.O~2 5.5m(高程142.67~145.17m)处 的理论和实际运用的价值。现结合本溪市溪湖东山采 和36 楼建设场地ZK7号钻孔在埋深35.0~36.2m 空区地表建设情况,对煤矿采空区地表建筑场地适宜性 (高程113.59~l14.79m)煤层被采空,形成地下采空 进行分析。 区,钻孑L揭露采空区高度分别为2.0m、2.5m及1.2m; 1工程设计及地质概况 二区位于该项目的中东部23#、26 住宅楼建设场地采 该项目位于本溪市溪湖区河沿,拟建筑物为4O栋 空区,产状相对较缓。走向为北东70。~90。,倾向南东, 住宅楼及配套设施,其中:一期工程为19栋住宅楼,编 倾角一般为1O。~15。,采空区底板高程多在130.0~ 号1#~19 ,均为6层;二期工程为15栋住宅楼,编号 150.0m之问。其中23 楼建设场地GKR22号钻孔埋 20 426#、34 --41#、均为6层;还包括西侧的88#、 深3.044.5m(高程147.5O~149.00m)处、GKR24号 89 和97 3栋11层、东侧42#~44 3栋l7层住宅楼 钻孑L埋深2.O~6.0m(高程146.6~150.6m)处、26 楼 及附属配套设施。 建设场地GKR25号钻孔埋深7.6~9.6m(高程 *收稿日期:2012一l1一O1 第一作者简介:程胜楠(1984一),女(汉族),辽宁本溪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 146 西部探矿工程 结构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2)上覆第四系的厚度与含水性; 2013年第5期 143.6~145.6m)煤层被采空,形成地下采空区,钻孔揭 露采空区高度分别为1.5m、4.Om和2.Om。 以上资料表明,拟建场地的东部及中东部的太原组 7层及8层煤已被采空。 3 采空区活化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地下水活动对采空区的影响 (3)采空区高度及采空区顶底板产状; (4)煤田开采及顶板管理方式; (5)矿区停采年限; (6)停采后矿区进行回填质量,建筑物对地面的承 载力大小。 采空区“活化”的影响因素较多,针对本研究采空区 场地主要应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研究区水文地 质按埋藏介质可分为3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岩石 其影响综合为:浅埋藏、第四系厚度大并含有较大 的地下水、采空区厚度大、采空区顶底板产状平缓、采用 风化裂隙水;碳酸盐裂隙岩溶水。拟建工程基础高于本 区浸蚀基准面,其基础部位地层中含水微弱。地下水的 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水位随季节变化而有所波 动,变化幅度约1.5~2.Om。丰水期地层浅部含少量岩 溶水,地下采空区为饱水状态,地下水水位高,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地面沉降的速度。未来期间如果有研究区 及其附近开采、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则会 破坏现有地应力场地的平衡,将可导致采空区的“活 化”,地表下沉加剧、加速、对拟建建筑物产生危害。 3.2地质构造对采空区“活化”的影响 该区大地构造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子 河一浑江台陷,辽阳~本溪凹陷的中部。场址及周围地 层呈单斜状产出,地层产状为倾向南,倾角28。~35。。 场地分布有2条断层,均为平移断层。1号平移断层, 水平断距约330m,倾向南西,倾角60。~70。。2号平移 断层,水平断距约550m,倾向南西,倾角6O。~7,5。。地 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Og。地质 构造对采空区“活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4地面沉(塌)陷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依据钻探、浅层地震的反射波法、瑞雷面波法等地 球物理勘探手段进行分析,建设场地地下采空区主要与 石炭系太原组内的7、8层可采煤层的分布吻合。该煤 层直接出露于地表的和埋深较浅区区域,在日伪时期 (20世纪40年代)已被无序开采。浅表部位以露天开 采为主,采后便已回填。形成了回填土较厚的条带状区 域;埋藏略深的区域以地下开采为主,由于当时煤田地 质资料、煤炭开采技术以及矿产资源管理等缺乏,场地 区的采空区、巷道及探井等分布凌乱、无记载。露天开 采及井下开采区域,在开采后2o世纪50 ̄60年代已建 设了低层建筑,为本项目改造工程的拆迁对象,现已全 部拆除。据本溪市溪湖区河沿棚户区改造工程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资料,场地内采空区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 沉(塌)陷地质灾害。 4.I地面沉(塌)陷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1)地面以下至采空区顶板地层岩石的厚度、组成 走向长臂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及停采时间较短的开采 区域易产生地面变形与地面沉(塌)陷。 4.2地面沉(塌)陷规律 参考《本溪矿区采煤沉陷情况报告》本溪市溪湖东山 沉陷区地层属倾斜地层,煤层顶板及上覆地层岩性多为 砂岩、砾岩、砂页岩和页岩组成,属于中硬性上覆岩。采 用长臂全陷开采后,上覆岩层表现出典型的垮落带、断裂 带和弯曲带的“三带”变形特征。其垮落带高度值为煤层 开采厚的1.43~2.79倍,断裂带为煤层开采厚的15.6~ 29.7倍。地面变形可划分为初始期、活跃期和衰退期,初 始期一般延续时间为1~5个月,活跃期延续时间一般为 3~10个月,衰退期延续时间1~3年,地面变形的总延续 时间为3.5~5.5年。煤田采空区的地表最大沉降量、倾 斜位移和水平位移变形量参数计算见表1。 该项目的沉陷区改造工程进行了地面整平,拟建设 4O栋楼房及附属建筑和多条道路。增加了地面静、动 荷载,增加了产生地面沉(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 险陛。依据该区地质环境条件、采空区顶板埋深及厚度 和工程建设规模,对工程建设后的采空区产生地面沉 (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按照上面的参数进 行计算分析,该区的地面稳定性及建筑物的稳定性分析 结果如下: (1)采空区顶板埋深小于lOm及顶板岩层(中风 化)厚度小于6.Om的区域。即东部34#、35#、36 楼和 中东部23#、26 楼建设区,地面稳定性差,有产生地面 沉(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危险性大。 (2)根据资料推断,采空区顶板埋深大于lOm及顶 板岩层(中风化)厚度大于6.Om,至顶板埋深小于 50.Om的采空区域。即东部37#、43 和44 楼建设区, 地面稳定性较差,有产生地面沉(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 性,其危险性中等。 (3)采空区顶板埋深大于50.Om的,地面稳定性 好,产生地面沉(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但建设 中、小层住宅楼后,有产生地面沉(塌)陷地质灾害的可 能性及危险性。根据资料推断,东部42 楼建设区,顶 2013年第5期 西部探矿工程 147 最大下沉值 % (mm) 4 10 O.48 加∞黜 ∞咖∞∞猢加∞黜 O.48 q一 1.92 4804 .2.0 4 1O 0.192 0.08 0.O2 2.0 2.0 2.0 25 100 1O 25 最大倾斜值 rn (ram/m) 1O /r O.48 0.19 0.05 2.0 2.0 100 0.30 O.O9 O.O4 最大水平 变形值 (ram/m) 4 1O 0.3O 虬0.30 O.3O sz. ・ . 0.O9 O.O2 O.58 6’ 最大水平移动 值 (ram) 4 10 O.3O O.3O 1.44 5采空区地表建筑场地适宜性分析及防治措施 5.1建设场地适宜性分析 低层建筑物。 5.2防治措施 (1)采空区顶板埋深小于lOm及顶板岩层厚度小 于6.Om的区域,属工程建设适宜性差区。建议采用桩 基础,桩基深度要达到采空区底板的适宜持力层中。 (1)建筑物的下部及其影响范围内,严禁残煤开采 及其它采掘活动。 (2)采空区顶板埋深大于lOm及顶板岩层厚度大 于6.Om,至顶板埋深小于50.Om的区域,属工程建设 不适宜性区,建议避让。如需要在此建设,建议采取回 填和注浆处理。 (3)采空区顶板埋深大于50m的采空区域,属工程 建设基本适宜区。建议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建筑 (2)在建筑物的影响范围内,严禁开采地下水。 (3)该建设项目要以低层建筑为主,并适当降低建 筑物的密度。 (4)采用桩基础、筏板基础及充填加固地下采空区 域。 (5)建立地面沉降动态观坝4站,定期观测其动态变 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上接第144页) 参考文献: (2)矿区内的镁质超基性岩分异良好,具有同质同 源和共同经历自变质作用的特征,均已蚀变为纤维状蛇 [1]毛景文.北祁连西段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环境 _J].地质学报,1999,73(1):73—82. 纹石。具有相同的成矿机理和相同的高磁、高激化的地 球物理特征。磁异常极值多为800 ̄1000nT,尤其应该 引起注意的是2号超基性岩,磁异常强度大,极值为 [2]吴汉泉.北祁连山中段早古生代双向俯冲一碰撞造山模式 剖析[J].地球科学进展,1997,12(4):315—232. [3]左国朝,吴茂炳.北祁连西段中元古代蛇绿岩的发现及其 地质意义_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8,17(2):114— 118. 3800nT,岩体规模大,分布范围约1.3kin 。通过磁法 成果分析,磁性体厚度估计为90 ̄240m,并且伴随较好 的激电异常,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是寻找冶金级铬铁 矿极为有利地段。 E4]张招崇.北祁连西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J].甘肃地质学 报,1999,8(1):6-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