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罗坊公社概况
罗坊公社位于县境东北部,距省城19公里。东连姚圩公社,南接东边公社和南英垦殖场,西南靠水西公社,西北邻马洪、北岗公社,东北界清江县,东南傍南安公社。总面积112平方公里。下辖28个大队,326个生产队,185个自然村。9687户,516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2人,均属汉族。
驻地罗坊圩得名。解放前夕属第四区的罗坊、水东、南英三个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暇邨、板桥等六个乡。合作化时,全社成立49个高级社。公社化时由联合、团结、板桥、榴花、和平、东边六个乡组成罗坊公社。1961年恢复区、下辖罗坊、板桥、东边、彭家四个公社。1962年撤区,东边公社分出,复为罗坊公社。
罗坊,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0年10月间,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此召开了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为了褒扬和缅怀红军革命活动,对后代子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于1971年在彭家洲兴建“罗坊会议旧址纪念馆”。
境内属河谷平原,南北边境,丘陵起伏,中间构成开阔田野,俨然一道东西走向的“天然走廊”。浙赣铁路、清萍公路沿袁河北岸横贯中部,南北公路伸展,水陆交通方便。地势较低洼,沿河水患尚未根治。解放后大修水利,战胜了旱灾,袁惠渠南北两大干渠横贯南北边境,支渠遍布,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全社耕地71424亩,林业3150亩。粮食总产4500多万斤,超过了解放前的三倍。棉花20871亩,总产9554担,为全县主要棉区之一。年出栏猪16630头,尤以小猪销售闻名,土特产有湖藕、花生、西瓜等。
社队企业发展很快,有社办农具厂、电机站、搬运站、工艺美术厂、印刷厂、砖瓦厂、养蜂厂、照相馆、冰室、商店等17个单位。职工620人,年产值731500元。
社办中学二所,教职员工87人,学生1546人。县办中学一所,教职工52人,学生975人。小学30所,教职工353人,学生9798人。中心医院(全民所有制)1所,医务人员53人,病床34张,能做一般外科手术。
李群化,松林村人。留学日本,九江新生纱厂创始人之一,副总工程师。曾任江西省轻工业厅副厅长、水电厅厅长。卒于1965年。傅抱璞,老亦塘人,中央大学毕业,任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授。
[罗坊圩] 位于袁河下游北岸平原,西距县城19公里。河溪渠道交错,农田开阔平展。浙赣铁路、清萍公路横贯于北,罗(坊)北(岗)公路,罗(坊)溪(新)公路南北延伸。罗坊大桥是靠圩东南隅,飞跨袁河,是沟通南北交通的要冲,原有浮桥已拆毁。罗坊公社和罗家大队驻于圩内。有国营商店、工商所、税务所、银行、邮电所、法庭、文化站、医院、电影院,以及社办企业、中小学等单位。641户,2498人。解放前曾为第四区公所、罗坊乡公所驻地。镇内包括暇邨和罗家两村。[暇邨胡氏族谱]北宋乾德年间,由金陵(今南京)笪桥宦游至此,择居暇邨。[罗氏族谱]北宋开宝年间,汗滨、汗章兄弟从新淦县大罗山迁罗家。以袁水和姓氏得名罗溪(今罗家)。因此处是东西通往的古驿道,来往人多。罗家村有人在此开设一豆付作坊,后扩大为贸易集圩。就取罗家村的“罗”字和作坊的“坊”字,命名为罗坊圩。是全县最大的集圩之一,每逢农历一、四、七为赶集日。赶集者远道来自清江、峡江、新干、萍乡等地,商旅云集,买卖兴旺,市场繁荣,以交易小猪、莲藕和农副产品闻名。
[罗家大队]位于公社驻地西偏北0.3公里,清萍公路南侧,介于浙赣铁路与袁河之间。
村舍密集,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主种水稻、棉花。辖15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427户,2244人。耕地2421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罗坊乡第一、二保。解放后属罗坊区罗坊乡。合作化时改为三个大队。1961年合为和平大队,“文革”期间改称红旗大队。1972年三易其名为罗家大队。以原驻地罗家得名。1930年曾建立乡苏维埃政府。
罗 家 又名墙围罗家。在大队驻地西偏南面0.4公里处。南面紧靠袁河。与罗坊圩屋宇相接,形成一体。58户,322人。耕地329亩。[罗氏族谱]北宋开宝年间,汗滨、汗章兄弟从新淦县大罗山迁罗家。
老乙元 座落大队驻地北偏东1.4公里田畈中,浙赣铁路北侧。38户。210人。[胡氏族谱]百义第四子于明永乐年间由罗坊迁此。
八 元 在大队驻地东北1.3公里平地上,夹于清萍公路与袁河之间。12户,83人。[胡氏族谱]百义第三子于明永乐五年,由罗坊迁此。
新乙元 位于大队驻地东北1.1公里田畈中,介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之间。78户,362人。[胡氏族谱]百义第四子之后裔于明正统年间由老乙元分居。
暇 邨 紧靠大队驻地东面0.3公里,与罗读、坊圩联成一体。73户,381人。[胡氏族谱]宋乾德年间,从金陵笪桥宦游至渝,择居暇邨下方半里许赉湖龙塘,后屋宇扩建于此。
裴 家 在大队驻地西南0.5公里田畈中。包括黎家共30户,140人。裴姓由兴国县迁南安,旋迁于此,已有36代。
周 家 在大队驻地西南0.6公里袁河边畔。35户,187人。[周氏族谱]北宋乾德年
间,汝克自吉水泥田迁此。村西有小江桥,又名桥头周家。
笏 洲 又名落笏洲。四周环河,中间形成一沙洲。相传有一官员乘船至此,不慎笏板落水中,后成一洲,形似笏板。大队驻地南面1公里处,洲地面积千余亩,耕地831亩,主种水稻、棉花。包括新笏洲74户,247人。上笏洲15户,192人。下笏洲14户,100人,共103户,539人。[胡氏族谱]宋末,一龙从丰溪迁此。
[雷山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北面8公里山坡下。西界北岗公社,西南有公路通过边境,其间有朱家庙水库和公社园艺场。全境属红壤丘陵地。辖8生产队,5个自然村。163户,946人。耕地1678亩。解放前夕蒋家、雷山、朱家庙三个村属第四区罗坊乡第七保。楼前、下芙蓉二村属清江县平乡。公社化时蒋家、雷山、朱家庙属北岗公社章塘大队。楼下、下芙蓉属罗坊公社陈家大队。1979年与陈家分开为朝阳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更名为雷山大队。
蒋 家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丘陵环绕。58户,352人。[蒋氏族谱]清康熙丁丑年,日朝偕侄星翰由社山徙此。
下芙蓉 在蒋家北面1.2公里山坡上,北面紧靠北岗公社。4户,24人,[李氏族谱]清宣统年间,贵修从李家桥迁此。以村周的芙蓉树取名。
楼 前 座落蒋家东北0.6公里山坡上,村址高似楼台得名。43户,239人。张姓于宋末由宜春三眼井迁此。
朱家庙 在蒋家西南1公里山坑里,西南有朱家庙水库,并有公路通过其间。18户,106人。[朱氏族谱]清顺治五年由德化县迁此。以村旁古庙得名。
雷 山 在蒋家南面1.3公里山坑里。40户,235人。胡姓于清初从湖头(三房)分居。方言“小山”称“雷山”。
[板桥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北面7公里山坑里。东西小江夹流,东界清江县。辖7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95户,1113人,耕地2200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罗坊乡第七保。解放初属罗坊区板桥乡。合作化时刘家、廖家组成初级社,后与新屋、无村(今更名耳东)合为一个高级社。1959年改为陈家大队。1968年同田埠、蒋家并为陈家大队,1973年改称蒋家大队,旋复为陈家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板桥大队。
陈 家 又名板桥陈家,以小溪上的木板桥得名。大队驻地。95户,532人。[陈氏族谱]宋景炎年间,仲珍由新淦县清沂喻家巷迁此。
廖 家 又名洲上仔上廖家,以座落小江的洲地上得名。东界清江县。20户,116人。[廖氏族谱]清嘉庆年间由槐江分居于此。
耳 东 在陈家西北1.2公里小江畔,田畈中。25户,135人。[陈氏族谱]清咸丰年间由板桥陈家分此。原名无村,含义不妥,于1981年地名普查时,以“耳东”陈之寓意改名耳东。
刘 家 又名泥洲刘家,认落小江的泥洲上得名。在陈家北偏东0.9公里处。34户,198人。刘姓于明万历年间从清江荻斜迁此。
新 屋 在陈家西面0.8公里田畈中。21户,132人。[陈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板桥陈家迁此。由老居派衍的新村,故名。
[田埠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北偏东6.5公里田畈中央。两条小溪流经东西边缘,中间构成小块田垅。辖6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159户,796人。耕地1590亩。解放前夕属第 四区罗坊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板桥乡。1955年成立田埠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改为田埠大队。1970年并入陈家大队。1979年又分出复为田埠大队。
田 埠 大队驻地。座落于大块农田的山坡上得名。78户,396人。[胡氏族谱]明永乐年间,百义长子由罗坊迁来。
罗 家 紧靠田埠西北0.4公里田畈中。35户,165人。[罗氏族谱]清初,由罗坊迁此。
樟板桥 在田埠东南0.7公里山坡下,东接清江县。两条小溪汇合处,溪架樟木板桥。45户,237人。[张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守珪之后裔由山南张家迁此。
[邦甫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北面3公里田畈平地上。西北东三面环丘陵,北干袁惠渠沿丘陵环流,公路通过西南边境。辖19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495户,2455人。耕地3228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罗坊乡。解放初属罗坊区玉桥、联合两个乡。1956年成立坑口、邦甫两个高级社。1958年改为坑口、邦甫大队。1968年由坑口、邦甫、湖头、新湖、玉桥五个大队合并为湖头大队。1973年坑口、邦甫合为邦甫大队。
新邦甫 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湖塘溪渠交错,水源充沛。59户,279人。[傅氏族谱]元至元年间,由老邦甫分居。
邦 甫 又名老邦甫。紧靠新邦甫北隅,屋宇相连。38户,213人。[傅氏族谱]宋咸淳年间,由清江石头迁罗坊。元至元年间迁此。此处是古驿道传递站(亦称铺),原名梆甫,
梆,是巡夜敲更的木具。系官方设立的机械所在。
另 塘 在大队驻地北偏西1.5公里山坡下,以村前的塘小之意而得名。11户,47人。[钟氏族谱]清末,自高墈迁来。
芦 塘 在大队驻地西北1公里田畈中,以村南丛生芦苇的池塘得名。43户,206人。梁姓由宜春长湖迁来,已18代。
袁 家 在大队驻地西北1公里公路旁。25户,132人。[袁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渥塘迁此。李姓于清末由上玉桥迁入。
柘 屋 在大队驻地东面0.7公里田畈中央。49户,229人。[胡氏族谱]明永乐年间由罗坊迁此。以村旁柘树得名。
陂 上 紧靠大队驻地西面。四周大片农田,小溪拦水筑陂,因名。11户,66人。[胡氏族谱]清光绪年间从乙元迁此。
周 家 座落大队驻地东南0.8公里田畈中,17户,80人。[周氏族谱]清同治年间由罗坊桥头周家迁来。
下坑口 位于大队驻地东南1.5公里的山坑口上。33户,163人。[胡氏族谱]清初,从上坑口分居。
上坑口 在大队驻地东南1.5公里山坡下。150户,755人。[胡氏族谱]明永乐年间,由田埠迁此。
[竹山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北7公里山坑里。浙赣铁路、清萍公路横贯南部,北部丘陵,有小溪流经,与清江县交界。辖13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275户,1617人。耕地3312亩。解放前夕属四区罗坊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板桥乡。1955年组成黄家、周家、竹山三个初级社。1956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竹山大队。
竹山老屋 大队驻地。座落竹林小溪旁。名竹溪。后以山之含义演变为竹山。40户,224人。[廖氏族谱]明正统年间由槐江迁此。
上首王家 在大队驻地西北3公里山坡下。15户,92人。[张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大埠张家迁此。以始居王姓和方位得名。
汗坑里 在大队驻地北面0.7公里山坡下。以山坑涓涓溪流而名之。18户,88人。[张氏族谱]清道光十一年由皂圩江迁此。
新 桥 在大队驻地东北1公里山坡下。东界清江县。19户,127人。[张氏族谱]清道光十一年由皂圩江迁此。小溪新建一桥,故名。
板桥周家 在大队驻地西偏北2公里山坡下。村东小溪横架木板桥得名。112户,756人。[周氏族谱]元延祐年间,信则从桥头迁此。
竹山新屋 在大队驻地东面1.2公里山坡下。介于清萍公路与浙赣铁路之间。14户,92人。[廖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竹山老屋分居。以派生的新村而得名。
铁树下新屋 位于大队驻地西面1公里山坡上,清萍公路北侧。39户,223人。[李氏族谱]明洪武年间,由吉水谷村迁此。村后原有铁石隆起,状若树蔸。1958年大闹钢铁
挖出,重2000余斤,运往县文化馆作古物陈列,不久当废铁入炉。
下首黄家 在大队驻地西面1.2公里山坡下,清萍公路与淅赣铁路北侧。18户,112人。[黄氏族谱]清嘉庆年间由清江县黄头迁此。
[黄花堎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北3.5公里田畈中。西北丘陵环绕,北干袁惠渠流经其间,东南开阔田垅,公路通过东部边境。辖11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273户,1417人。耕地1896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罗坊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新城乡。合作化时,组织山头、黄花堎(黎明)、库塘等初级社。后合并黎明高级社。公社化时改为刘家大队。1964年从刘家大队分出属黎明大队,辖小坑、库塘、山头、李家港、黄花堎五村。1968年将黎明大队和晏家村并入刘家大队。1972年从刘家大队分出,另立黄花堎大队。
黄花堎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田野丛生黄花,因名。115户,576人。[胡氏族谱]明永乐年间从田埠分居于此。
晏 家 在黄花堎北面2公里山坑中,北界朱家庙水库,西靠晚游塘水库。40记脸。[晏氏族谱]清末从浒江晏家迁此。
小 坑 位于黄花堎北面1.2公里狭小山坑里。26记脸。[胡氏族谱]明弘治年间从黄花堎分居。
库 塘 在黄花堎西北1.2公里山坡下。25户,132人。[艾氏族谱]明洪武年间从姚圩桥头迁此。以村旁蓄水塘得名。
山 头 在黄花堎西面0.5公里处。西北丘陵环绕,北干袁惠渠流经其间。村建山坡尽
头的田垅中,故名。38户,207人。[胡氏族谱]明洪熙元年从黄花堎分居。
李家港 在黄花堎南偏西0.5公里田畈中,支渠湖塘密布。32户,207人。[李氏族谱]宋末,由县城李家迁来。
[草池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北3.7公里山坡下。西北部大片丘陵荒地,东南为开阔田野,北干袁惠渠通水后,水利大有改善。辖15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374户,2140人。耕地3699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水东乡。解放初属罗坊区张家乡。合作化时由草池、雍塘、老赤塘、晚游塘、丁仔塘、江家初级社合并为草池高级社。公社化时为草池大队。1973年交段家、宋害两村并入。
草 池 大队驻地。座落松林红壤山坡下,渠道流贯村南。紧靠村西南驻有社办草池中学。94户,528人。[简氏族谱]明洪武年间自板桥迁此。村旁池塘,杂草丛生,故名。
江 家 在草池北偏西1.8公里山坑中,西界马洪公社。9户,50人。[宋氏族谱]清末,由本邑宋家迁此。
晚游塘 位于草池北面1.8公里山坡下,西接马洪公社。72户,373人。[黄氏族谱]明宣德年间自庐陵塘东山背迁此。[陈氏族谱]清顺治戊子年,自德化县迁此。
丁仔塘 在草池西北1.3公里山坑里,村傍丁字形塘得名。24户,126人。[邹氏族谱]宋绍兴五年,由新干县枫木湖迁此。
老赤塘 在草池西偏北1.2公里,红壤丘陵塘畔,因名。49户,260人。[傅氏族谱]宋理宗三年,由清江县石头迁赤塘。后派生一新村,故冠以“老”字区分。
雍 塘 在草池西面1.6公里山坡上。42户,222人。[廖氏族谱]清雍正年间从本地廖家迁此。用土填塘(方言:“壅塘”即“填塘”)建村得名。
宋 家 在草池南偏西1.2公里田畈中,袁惠渠道环绕西北。64户,444人。[宋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峡江柘乡迁此。
[ 田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偏北7公里袁河北岸沙洲上。全境属河谷平原,袁河环绕于南,渠道横贯于北,东北靠清江县,地势低洼易涝。辖10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258户,1474人。耕地2098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罗坊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板桥乡。合作化时成立钱家,上、下何家等初级社。1955年转为 田大队。1961年属板桥公社。1963年仍属罗坊公社 田大队。以片村名而命名。
欧阳家 大队驻地。座落河畔沙洲上。10户,55人。[欧阳氏族谱]元朝元贞年间,伊文后裔由川里迁此。
钱 家 在大队驻地东北0.4公里平地上。有渠道东流入清江县境。107户,620人。[钱氏族谱]明正德年间,由喻北钱于迁此。
下何家 紧靠大队驻地东北面。25户,153人。何姓于清雍正年间,从姚圩新宋三村何家迁来。
上何家 在大队驻地西面0.2公里处。水渠遍布,水源充沛。43户,258人。何姓于清康熙年间,从姚圩江南迁此。
宋 家 在大队驻地西南0.4公里袁河边畔。63户,379人。[宋氏族谱]明洪武年间
由本地陂上迁此。
[六元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北4公里田畈中。北面紧靠袁河,全境属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农田连片,村舍密集。辖12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303户,1642人。耕地1453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罗坊区南英乡。后属榴花乡。合作化时由坑背、联丰。六元初级社转为曙光高级社。1958年属彭家公社六元大队。1959年属南英农场平塘分场。1961年属罗坊公社六元大队。
新闹上 大队驻地。紧靠袁河渡口。46户,241人。[简氏族谱]明洪武初由上塘迁板桥,旋迁于此。解放初期,简姓迁往草池。现有邹、李、廖、蒋等姓聚居。原名榴花圩,民国期间设圩,解放后废圩改村。
刘 家 紧靠大队驻地东南面。5户,30人。[刘氏族谱]宋宝祐丁巳年由潭溪迁此。
蒋 家 别名社山蒋家。在大队驻地西南0.4公里袁河南岸。49户,280人。[蒋氏族谱]宋崇宁年间,蒋奇为翰林学士,道经此地,停船榴花渡口,遂卜居于此。
六 元 在大队驻地西面1公里袁河防洪堤上。52户,283人。[钟氏族谱]明嘉靖年间,孔川偕次子钦和从高磡迁龙磡(今六元)。村建河磡下,田垅中而得名。
四 元 在大队驻地西南1.4公里田畈中。13户,68人。[钟氏族谱]明正统年间从高墈迁豪塘(今四元)。
坑 背 在大队驻地南偏西0.6公里处,村背河堤圳坑,故名。101户,549人。蒋姓于南宋庆元年间,由湖北武汉迁此。
[刘家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北3公里田畈中。全境属河谷平原,有小江环绕南部边缘,北干惠渠流贯醅,公路通过中部。辖15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308户,2064人。耕地2569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水东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楼下乡。1953年由草池、刘家、黄花堎、宋家合为刘家乡,后为刘家高级社。公社化时分为黎明、宋家两个大队。1962年再次分为新城、刘家、宋家三个大队。1968又合为刘家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烟新刘家大队。
新刘家 别名 岗刘家。大队驻地。座落田垅中,公路从村侧通过。58户,377人。[刘氏族谱]明洪武年间,从老刘家分居。
新城里 在大队驻地东面1公里田畈中,东南湖泽环抱。50户,330人。[刘氏族谱]清道光年,由北岗厚塘迁此。南带袁河,北襟丘陵,宛若城墙,村建其中,故名城里。因原系曾姓旧居,名曾家城里。曾姓迁此后,刘姓顺旧址上新建村舍,改名新城里。
方 田 在大队驻地东南0.5公里田港中。建村时垦荒造田,取名荒田。谐音演化为方田。28户,185人。[周氏族谱]宋景定年间由巷口徙此。
老刘家 位于大队驻地西南0.6公里田畈中。22户,138人。[刘氏族谱]宋嘉定十一年,由荻斜迁此。
郭 家 座落大队驻地西南0.8公里小江旁。34户,204人。[郭氏族谱]宋绍兴年间,由信丰县迁此。
丁 家 在大队驻地南面0.4公里小江边畔。28户,159人。[刘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人坑上迁此。以始居丁姓得名。
老城里 位于大队驻地东南1.6公里湖的西岸。30户,200人。[刘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楼下分居。
前 上 位于大队驻地南偏西1公里田畈中,两条小江汇合处。35户,285人。[李氏族谱]元泰定年间,从分宜县白芒徙渐上。又名潜上。后因水淹,将村向前移,三易名为前上。
傅 家 又名湾头傅家。在大队驻地东南2公里,湖泊转弯处。三面环水,浙赣铁路横贯于南。23户,150人。[傅氏族谱]北宋咸平年间,由清江县石头迁此。
[湖头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北面1.8公里平地上。西北环湖,浙赣铁路通过南部边境,公路纵贯中部。全境为开阔农田,土地肥沃,主种水稻、棉花。辖17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460户,2540人。耕地3141亩。解放前夕属四区罗坊乡。解放初属罗坊区玉桥乡,后并为联合乡。合作化时由胜利、爱国等七个初级社合并成立红星高级社。1958年为红星大队。1961年分成红星、新湖、玉桥三个大队。1964年新湖并入红星大队。1974年改称湖头大队。
湖 头 大队驻地。座落湖岸而得名。铁路、公路畅通,水汊交错,地势平坦。177户,994人。[沧湖胡氏族谱]南宋嘉定年间,从南京笪桥瓦子堆迁此。
李家桥 又名上李家桥。在湖头此偏西1.4公里田畈中。东南紧靠石拱桥,故原名玉桥。92户,505人。[李氏族谱]元大德十年,从吉水谷村迁此。
下李家桥 位于湖头北偏西1.2公里平地田畈中,村东紧靠公路。61户,299人。[李氏族谱]元大德十年从谷村迁此。
熊 家 在湖头北面0.6公里平地上。26记脸。[胡氏族谱]明正德年间从湖头分居。以始居熊氏命名。
新 湖 在湖头北偏东0.6公里田垅中,村南环湖。70户,359人。[胡氏族谱]明洪武年间从湖头分居。从老屋新派生的村而得名。
园 里 与湖头南北一湖之隔。29户,172人。[胡氏族谱]明正德年间从湖头分居。村建农田之中,故名。
张 家 在湖头北面0.5公里田畈中央。7户,35人。[张氏族谱]清嘉定庆年间,从山南张家迁此。
[南市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偏北4.5公里袁河南岸。四周湖塘溪圳遍布,地势低洼。辖11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290户,1520人。耕地1799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罗坊区南英乡,后属榴花乡。合作化时由前房、中房、新屋等初级社组成清华高级社。公社化时属彭家公社清华大队。1959年属南英农场平塘彭家公社清华大队。1959年属南英农场平塘分场。1961年复属罗坊公社南市大队。以片村名命名。
前 房 大队驻地。村座农田中。147户,744人。[邹氏族谱]南宋绍兴年间,从乐安县迁此(即中房),娶二妻,前妻生二子,长子居门楼村,次子居中房村。后妻生二子,长子居前房,次子居内房。
中 房 紧靠前房东南面。包括内房82户,350人。门楼30户,140人。
新 屋 在大队驻地南偏西0.8公里田畈中央。58户,300人。[邹氏族谱]明万历年
间从中房分居。以老居繁衍的新村,故名。
[松林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面5.5公里袁河南岸。全境属河谷平原,地势低洼,水渠溪流密布。东界姚圩公社。辖11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285户,1465人。耕地1760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南英区榴花乡。合作化时由松林、水背刘家、曹家、下边、巷口等初级社组成巷口高级社,后属彭家公社松林大队。1959年属南英农场平塘分场。1961年属罗坊公社松林大队。
松 林 大队驻地。四周田畴平展,江湖环抱,村建沙洲上上,藻江绕村东流过,故名藻江洲。又因村傍松林山坡,以此演变为松林。203户,1087人。[李氏族谱]宋绍兴年间,从万安铺迁此。
水背刘家 在松林东偏北0.6公里袁河南岸,村背袁水而建得名。东接姚圩公社。18户,85人。[潭溪刘氏族谱]南宋宝庆年间,由潭溪迁此。
曹 家 在松林东南0.8公里田畈中。30户,141人。[淳泉曹氏族谱]南宋末,春善从上高县马湖迁此。
下 边 别名下曹。位于松林东南0.9公里湖畔,东靠姚圩公社。34户,152人。[李氏族谱]明嘉靖年间,由松林分居。地处老居之下方得名。
[平塘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偏北3.5公里袁河南岸。全境属河谷平原,地势低洼,水网交错。辖20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409户,2297人。耕地2591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南英区榴花乡。合作化时由平塘、曾家、井头皮家、斜里、湖背、桥头等初级社转为民丰高级社。后属彭家公社民丰大队。1959年属南英农场平塘分场。
1961年属罗坊公社平塘大队。
平 塘 大队驻地。村周地平塘多,故名平塘。170户,1011人。[廖氏族谱]北宋建隆年间,思仁之子由璜缑岭迁此。
曹 家 紧靠平塘东北面公路旁。16户,60人。[廖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平塘分居。尚有曾姓1户。
井头皮家 别名仓下。在平塘西面0.4公里田畈中,村建水井旁。39记脸。[皮氏族谱]宋宝祐年间,由清江县三湖迁此。
斜 里 在平塘西偏南1公里平地上。102户,565人。[皮氏族谱]宋宝祐年间,从清江三湖迁此。
湖 背 别名湖溪。位于平塘西偏南1.1公里湖畔,三面环水。24户,134人。[李氏族谱]元至正年间,从分宜白芒迁此。
桥 头 紧靠平塘南面。湖塘溪圳遍布,村建于小溪桥畔。31户,165人。[廖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从弓家塘迁来。
湖溪上 在平塘西南1.5公里田畈中央。湖塘溪流交错,农田开阔平展。26户,156人。[廖氏族谱]宋宣和年间由平塘分居。
[高磡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偏北4公里处。农田连片,地势低洼,北面环江。辖7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180户,1001人。耕地1237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水东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楼下乡。合作化时由楼下、水东、高磡、河家桥等初级社组成红光高级社。
公社化时改称红光大队。1962年由红光大队分出,另立高磡大队。1968年并入槐江大队。1979年从槐江分出,复为高磡大队。
高 磡 大队驻地。四周低中间高。173户,943人。[钟氏族谱]宋淳化年间,天德由湖洲上迁槐关(今高磡)。据谱记:“宋至道年间,泰章任寿州团练使,夜梦金甲神,自云姓高,名石,安甚力”。即高磡名称之由来。
何家桥 在高磡北偏西1公里小江边畔。江上横跨一桥,以始居何姓得名。现居钟姓于解放前夕从高磡迁来,7户,58人。
[槐江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面5公里田畈中。小江环绕于北,清萍公路横贯于南。农田开阔平展。辖9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325户,1509人。耕地2355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水东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槐江乡,后并入团结乡。合作化时由槐江、高磡、塘背、埠上、新庄下等初级社组成槐江高级社。公社化时为槐江大队。1968年高磡大队并入。1979年高磡分出,另立槐江大队。
槐 江 大队驻地。西接水西公社。220户,960人。[廖氏族谱]南岳居喻北璜缑岭。传五世迁居复兴寺。宋乾兴年间,廖谦猎游至此,观其风土美好。折槐枝倒植曰:“三年复返,槐枝再生,吾将家眷迁于此。”三年后果然槐枝成荫,遂卜居焉。以村建小江喧畔,故名槐江,又名小江边。
新庄下 在槐江北面1.3公里山坡下。东南紧靠袁惠渠道,西北大片荒丘。27户,170人。[廖氏族谱]清光绪年间从槐江分居。系槐江庄田。
高 塘 紧靠槐江东面。村建塘畔高处得名。10户,38人。[彭氏族谱]明嘉靖年间,
从三村迁此。
塘 背 在槐江东南1公里田畈中央,村背塘而建。46户,190人。[彭氏族谱]明嘉靖年间,由三村迁此。
埠 上 座落槐江南面1公里土堆上,四周环田。27户,147人。[天峰周氏族谱]无延祐年间,庭实后裔由天峰书楼厦迁此。
[汉口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面5公里处。东界姚圩公社,罗溪公路通过南部。西北环湖,属河谷平原。辖11个队,5个自然村。393户,1497人。耕地1917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罗坊区南英乡,后属榴花乡。公社化时由联丰、三民高级社组成汉口大队,属彭家公社。1959年属南英农场平塘分场。1961年复属罗坊公社。
新 屋 又名南门桥新屋。大队驻地。73户,340人。[潭溪刘氏族谱]明万历年间从南门桥分居。因从老居派生的新村得名。
汉 口 在大队驻地北面0.8公里处,三面环湖,村建汉溪出口处得名。107户,557人。[简氏族谱]明洪武初,由喻北上塘迁此。
南门桥 在大队驻地西面0.5公里湖旁。南傍小溪(名蓝溪),溪跨一桥,故名。[刘氏族谱]南宋嘉定年间,由潭溪迁此。
巷 里 紧靠大队驻地东面0.3公里,东接姚圩公社。43户,212人。[简氏族谱]明万历年间,汝明、汝宋从汉口分居。村建狭长的山坑里,宛若巷子,故名。
坑 下 在大队驻地东面0.5公里的山坑里。27户,113人。[简氏族谱]清康熙年间
由汉口分居。
[水东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面2公里袁河北岸。四周农田平展,水网交错。浙赣铁路、清萍公路横贯中部。辖17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394户,2130人。耕地2317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水东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楼下乡。合作化时由楼下等初级组成水东高级社。1958年由高磡、红光大队。1960年分开为高磡、红光大队。1972年因驻地水东,改称水东大队。1975年大队迁驻老楼下。
老楼下 大队驻地。南面紧靠袁河,浙赣铁路、清萍公路沿村北侧通过。92户,486人。[刘氏族谱]明初,从坑上分居。村建袁河北岸高处,如近水楼台。
力 山 在大队驻地北偏东1公里江畔。35户,178人。胡姓于明成化年间,由赣洲迁此。以村周土丘上的枥树得名,谐音演变为力山。
新楼下 座落大队驻地北偏西1公里田畈中,北环小江。17户,104人。[刘氏族谱]明末从楼下分居。
塘 湄 在大队驻地西北1.4公里田畈中央,北面小江环抱。村建塘畔而名之。63户,311人。[刘氏族谱]明初由上和市分居。
新廖家 位于大队驻地东偏北0.8公里处。介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之间,小江出口处,原装有筒车,引水灌田,故名筒车廖家。84户,447人。[廖氏族谱]南宋中叶,思敏之后裔从老廖家分居。
老廖家 紧靠大队驻地东面。南濒袁河,地势平坦。20户,110人。[廖氏族谱]北宋
建隆年间,思敏由璜缑岭迁此。别名筒车廖家。
中和市 在大队驻地西面0.6公里,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交叉处。37记脸。[刘氏族谱]宋神宗年间,由荻斜迁此。明朝隆庆前,曾一度为农村贸易集圩,不久败落为自然村。刘更生,武汉测绘学院毕业,现任江西省测绘局工程师。
水 东 在大队驻地西南0.3公里河谷平地,夹于袁河与浙赣铁路之间。49户,285人。[刘氏族谱]清末,由坑上分居。不久扩建为农贸集圩,解放前夕废圩为村。以县城东隅,袁水之滨而得名。
[彭家洲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南0.8公里,袁河南岸洲地上。地势平坦宽阔,水网交错,村舍密集。辖21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682户,3181人。耕地3459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罗坊区南英乡,后属河南乡。合作化时由钱家、沙堤、彭家洲上、彭家、熊家、皮家、刘家、陂上、邓家等初级社,组成新瑞、华丰、熊家、河南四个高级社。后为彭家洲大队,属彭家公社。1959年属南英农场彭家分场。1961年复为罗坊公社彭家洲大队。
钱 家 大队驻地。座落沙洲平地上,公路分叉处。8户,50人。[钱氏族谱]明正德年间,从喻北钱圩迁此。1930年建立过乡苏维埃政府。
沙 堤 在钱家北偏东1.4公里的袁河沙泥堤下。180户,902人。[李氏族谱]宋宝祐年间,由分宜县白芒迁此。1930年建立过乡苏维埃政权。
彭家洲上 在钱家北偏西0.5公里袁河南岸洲地上。总结靠罗坊公路大桥。46户,197人。[彭氏族谱]清末,从附近彭家分居。
彭 家 在钱家北偏东0.8公里田港中,沙洲平地,水源充沛。198户,904人。[彭氏族谱]明万历年间由高塘迁此。
熊 家 紧靠钱家东面。32户,141人。熊姓于明成化年间,从南安南亭熊家迁此。
皮 家 紧接钱家西南面,袁河和公路从村西侧穿过。8户,42人。[皮氏族谱]宋宝祐年间,京甫由清江三湖迁此。
刘 家 紧靠钱家南偏东。四周环田,公路畅通。25户,114人。刘姓于明成化年间,由峡江县火田迁来。
陂 上 在钱家东南1公里田畈中,水渠交错,农田连片。110户,508人。[宋氏族谱]北宋乾兴年间,由柘乡迁此。以村旁水陂得名。
邓 家 在钱家南面0.6公里袁河洲地上。公路紧靠村西侧通过。70户,321人。邓姓于明嘉靖年间,由九江徙此。
[陂下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南2公里田港中。四周渠水溪流交织,地势平坦宽敞,全境属河谷平原。辖15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392户,2116人。耕地2900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1955年属南英区河南乡。合作化时成立陂下、茭头高级社。后为彭家公路公社陂下大队。1959年属南英农场彭家分场。1961年复属岁坊公社陂下大队。
上茭头 大队驻地。2户,9人。[宋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陂下分居。村东湖内生产茭笋,故名。
下茭头 在大队驻地东面0.8公里田畈中。17户,90人。[宋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陂
下分居。
黄 家 又名牛石上黄家。在大队驻地东偏北1公里田港中,溪流交错,南傍公路。71户,350人。[黄氏族谱]南宋末,由乐安巴塘迁此。
新 屋 位于大队驻地东面1.4公里田畈中央。40户,192人。[黄氏族谱]清咸丰年间,从附近黄家迁此。
李 家 在大队驻地东面1.5公里田港中。20户,115人。[彭氏族谱]清嘉庆年间,从塘背迁此。以始居李姓得名。
陂 下 紧靠大队驻地南面0.3公里平地田畈中,三面环湖。120户,710人。[宋氏族谱]北宋乾兴年间,由柘乡徙此。
笼 里 位于大队驻地南面1公里。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笼子,故名。12户,86人。[宋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陂下分居。
堆上张家 在大队驻地南面1.2公里处,东北江湖环抱,西部渠道流贯。村建土丘上得名。60户,270人。[张氏族谱]明洪武年间,由棣树迁此。清末名将张春发出生于此。
长 湖 在大队驻地南面1.3公里,西北环湖。31户,176人。[宋氏族谱]明洪武年间由陂上分居。
前家丁 位于大队驻地南偏西1.4公里,南干袁惠渠北畔。19户,109人。[宋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陂下分居。始居丁姓,意即在宋姓之前。
[江边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偏南7公里平地田畈中。西南与水西公社交界,西北小江环绕,浙赣铁路、清萍公路并行横贯南部边缘。农田连片,地势平坦。辖13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438户,2112人。耕地2510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水东乡。解放初属槐江乡、团结乡。合作化时成立田南高级社。1958年分开为田南、江边两个大队。1968年复合为江边大队。
江 边 大队驻地。西靠小江边畔。29户,144人。[廖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沙陂迁此。
槎 江 紧靠江边南面。57户,280人。[东坑廖氏族谱]南宋淳熙二年,由东坑迁引此。小江可通竹木排筏,以此做含意而名之。
黄花园 在江边北偏东0.6公里田港中。以田野的黄花草得名。66记脸。[廖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槎江分居。
江 背 紧靠江边西面,一江之隔,村背江而建。80户,341人。[廖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江边分居。
中华寺 位于江边西南0.8公里土丘下。西界水西公社。旧址系中华寺,解放前夕倾毁。寺前原有石拱桥,现改建为清萍公路桥。1958年大队在此办综合场和小学。
田 南 紧接江边南面。村建西北土坡下的大片田港中得名。74户,377人。[廖氏族谱]明初,梦吉幼子由槎 江迁此。
周 家 在江边南偏西1公里处,小江东岸。北靠清萍公路,南邻浙赣铁路。37户,
184人。[廖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由田南分居。周姓于清中叶迁走,继居者沿用原名。
村 头 在江边南面1.2公里处。介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之间,村西隅小江横跨铁路大桥。96户,505人。[李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环山徙此。此处原有四村,李姓村建于前头,故名。
[大港亭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偏南5公里处。介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之间,全境属河谷平原。辖17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510户,2503人。耕地2563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水东乡。解放初属罗坊区楼下乡、团结乡。合作化时由九个初级社转为光明、坑上两个高级社。公社化时改为光明、坑上大队。1973年长垅大队分出,由光明、坑上合为大港亭大队。
大港亭 大队驻地。座落大块田港中,古驿道在此通过,原有凉亭,因名。15记脸。[李氏族谱]清光绪十六年由新珠塘分居。
大 港 大队驻地北面0.8公里清萍公路北侧,四周大片田垅。60户,304人。[彭氏族谱]明嘉靖年间由三村迁此。
店仔里 大队驻地东偏北1.2公里袁河北岸渡口。2户,10人。[刘氏族谱]清末由坑上分居。原系油榨演变为今名。
老珠塘 大队驻地西偏北0.5公里公路旁。137户,617人。[李氏族谱]明成化年间,由分宜县新址白芒迁此。村西南隅有一泓池水,利于灌田,以水贵似珠珠之含义得名。
四方里 大队驻地东偏北1公里处,介于袁河与浙赣铁路之间。55户,303人。[刘
氏族谱]清初由坑上分居。以房排行第四而名之。谐音演化为四方里。
新珠塘 紧靠大队驻地北面。48户,250人。[李氏族谱]清康熙戊子年由老珠塘分居。
坑 上 在大队驻地东面1.1公里袁河边畔,村建低洼田坑上。118户,578人。[刘氏族谱]宋神宗年间,由荻斜迁此。
舍馆下 位于大队驻地东南0.7公里袁河西岸,农田平坦开阔,水汊交错。32记脸。[傅氏族谱]明嘉靖年间由内塘迁此。因村旁原有“社官庙”演化得名。
上和市 大队驻地东偏南1.1公里袁河西岸。23户,120人。[刘氏族谱]清初由坑上分居。曾设过农贸集圩。
回龙江 大队驻地西南1公里小江东岸。江水蜿蜒曲折回旋,形似蛟龙戏水,故名。22户,87人。[李氏族谱]清同治年间由老珠塘分居。
[院前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南2公里处。东西北三面环河,袁惠渠横贯南部丘陵边缘,全境属河谷平原。辖11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409户,2190人。耕地3359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罗坊区南英乡,后为南英区河南乡。合作化时成立永丰、河南两个高级社。公社化时属彭家公社彭家洲大队。1959年属南英农场绵山分场。1971年复属罗坊公社院前大队。以原驻地命名。
淮 泥 又名咸宜。大队驻地。座落袁河转弯南岸。农田连片,水网交织。198户,1014人。[郭氏族谱]南宋宝庆年间,由吉水县吉阳门徙此。方言淮泥,呈白色粘性泥土,用作制陶器,以此土质得名。
龚 家 大队驻地西面1公里田畈中,南北河渠夹流。20户,99人。肖姓于明隆庆年间,由肖坊迁平塘,旋迁绵塘。清康熙年间,由绵塘迁此。沿袭龚姓村名。
陈家闹 在大队驻地东偏南1.6公里处。北靠袁河湾,东傍袁惠渠水闸,公路从中心通过。其间驻有袁惠渠第四段管水站、公社渔种场。包括袁家、李家两村,共49户,255人。[陈氏族谱]南宋绍兴乙丑年,由戴溪迁望公桥(即陈家闹)。以桥得名。清同治年间,一度扩建为农贸集圩。1930年毛泽东等同志率领红军在此进行过访贫问苦。
黄 家 在大队驻地东南1.4公里田畈中央,东靠公路。32记67人。[黄氏族谱]明崇祯年间,由福建上杭县迁此。
下 郭 位于大队驻地东南1.3公里田港中,南傍袁惠渠道。26户,152人。[郭氏族谱]明万历年间,由淮泥分居。村建老居下方得名。
院 前 在大队驻地东南1.7公里公路旁,四周环田。28户,122人。[王氏族谱]清咸丰年间,由东溪(东陂)迁此。
习 彭 座落大队驻地东南2公里田畈中。渠道环绕,水网交错。84记脸。彭姓于清道光年间,从吉水县油田彭家迁此。原有习、彭两姓聚居而得名。
新 建 在大队驻地东南2.2公里处,东南隅有渠道沿丘陵流经。2户,11人。曾为知青队在此新建屋宇,撤队后复为村舍。
山 上 在大队驻地东南2.4公里山坡下,渠道流经村侧。7户,50人。[宋氏族谱]清末,由陂上迁此。
[川里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东南4.5公里处。南干袁惠渠沿丘陵边缘流贯南部,东界姚圩公社,北部有公路横贯,中部田垅开阔平展,支渠溪流遍布。辖13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593户,2873人。耕地5220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罗坊区南英乡,后属大川乡。合作化时成立嵩山、蒋家、丁塘、大路高级社。1958年四社合成川里大队,属彭家公社。1959年属南英农场彭家分场。1961年属罗坊公社川里大队。
川 里 大队驻地。座落大田港中,南临丘陵边缘,其间有袁惠渠水闸。溪流遍布,以水得名。185户,866人。[泷冈欧阳氏族谱]宋淳熙年间,伊交由万全迁此。
下山桥 在川里北面1.3公里公路旁土坡上,西北小江萦绕。以土坡下的小江桥得名。无农业住户。下山桥中学驻此,教职工32人,学生490人。其间社办砖瓦厂职工48人,敬老院23人。
嵩 山 川里东北1.5公里田畈中,村北紧靠公路。82户,412人。[黄氏族谱]黄羔于宋建炎年间,避金兵之乱,由双井迁此。据谱记:祖居河南汝南,其境有嵩山。以祖先居地的嵩山得名。
蒋 家 在川里北偏东1.1公里田港中。36户,193人。[廖氏族谱]唐大历年间,由图山迁此。村前有口池塘,形成“丁”字,故名。
甫 下 在川里北偏东1.1公里田畈中。8记脸。廖姓于南宋庆元年间,从松林茶村迁此。原名铺下,即村合之意,因处同族西塘之下,故名。
胡 家 在川里东北0.5公里平地上。28户,161人。[欧阳族谱]清道光年间由川里分居。以始居胡姓得名。
土斜 上 位于川里北偏西0.4公里田畈中。22户,137人。[廖氏族谱]南宋淳熙年间,由大路分居。
大 路 大川里东偏北1.6公里处。四周环田,南部丘陵绵亘,渠水沿丘陵山脚环绕。东接姚圩公社。古代驿道经此,为县城东往通衢大路而得名。141户,775人。[廖氏族谱]宋咸平年间,由本邑丁塘迁此。甘姓后入。
井 口 座落川里东偏南1公里处,地势低洼,南隅丘陵脚下有袁惠渠道横贯。31记脸。[欧阳氏族谱]明洪武年间,由川里分居。村建水井出口处,故名。
[长垅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南5公里袁河西岸。西部小江环绕,与水西公社交界,东部 隔河与南英垦殖场接壤,中间构成大块农田,全境属河谷平原。辖13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361户,1849人。耕地2880亩。解放前夕属四区水东乡。解放初属罗坊区团结乡。合作化时由长陇新、老屋、大汪、美洲罗家四个初级社合为长陇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长陇大队。年由长陇、坑上、光明合并为联合大队。1973年从联合大队分出,复为长陇大队。
长 陇 又名老长陇。大队驻 。61户,341人。[为人民服务氏族谱]宋嘉定年间,梦可后裔自魁步迁此。因陇亩之长得名。
淡 湖 在长陇北面1.2公里田港中。98户,491人。[李氏族谱]元至元年间,毓材由大港亭樟树下迁此。谱记,毓材建书房于磡旁,近处有淡水湖。
罗 家 座落长陇北面0.4公里袁河边畔。62户,321人。[罗氏族谱]宋淳祐年间,由罗坊桥头徙此。
大 汪 在长陇西面1.4公里小江东岸。地势低洼,雨季一片汪洋,因名。49户,255人。[傅氏族谱]宋理宗年间,由清江石头迁此。
李 家 在长陇西面1.2公里小江旁。19户,81人。[李氏族谱]宋大观年间,由吉水谷村迁此。
新长陇 位于长陇南偏西O.6公里田畈中央。72户,360人。[廖氏族谱]宋嘉定年间,由魁步迁此。
[岭下大队] 位于公社驻地西南7公里山坡下。西北袁河环抱,隔河与水西公社交界,南干袁惠渠与袁河并行,全境属红壤丘陵地。辖5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120户,696人。耕地1282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汉口乡,后改为安和乡、彭家乡、江家乡。合作化时属彭家公社。1958年属南英农场。1968年划为罗坊公社院前大队。1974年从院前分出为岭下大队。
岭 下 大队驻地。座落山岭下。28户,174人。胡姓于1931年,由清江柘湖迁来。
羹 口 位于岭下东北0.5公里山坑口。小江与袁惠渠水汇合处,向北注入袁河,隔河与美洲对峙。29户,168人。(皮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由皮家迁此。
夫 子 别名附梓。在岭下西偏南l公里山坡下。介于袁水与渠道之间。40户,23人。(周氏族谱)清咸丰年间,从桥口迁此。
周家坑 座落岭下南偏东1.4公里山坑里。23户,124人。[曹氏族谱]清道光二十六年,由珍田迁此。以始居周姓得名。
[合江大队] 位于公社脏地东南8公里山坑里。四周大片荒山野岭,村舍稀少。南界东边公社,东南接南安公社,西连南英垦殖场。境内驻有社办林场和茶叶场。辖6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24户,663人。耕地1981亩。解放前夕属姚圩区南英乡。解放初属南英区东边乡。合作化时由白竹塘、年丰、信丰、上江、和丰等初级社成立高级社。后为合江大队,属彭家公社。1959年属南英农场绵山分场1961年复归罗坊公社合江大队。
合 江 大队驻地。座落山坑小江汇合处。35户,292人。(何氏增纪)明洪武年间,由蒙阳龙井(巳废)迁此。
下 江 在合江西北1.6公里山坡下,小江旁。10户,45人。现有艾、胡、刘、彭、邓、郭六姓聚居。
茅 园 在合江北面1.4公。里山坡上。四周茅草丘陵,中间构成小块田园,故名。5户,24人。[欧阳氏族谱]1963年由川里分居。
上 江 位于合江西偏北1.6公里山坡上,小江上游。42户,224人。艾姓于清乾隆年间,由姚圩湖东迁此。
白子塘 在合江东偏北1.3公里山坑里。15户,76人。(龚氏族谱)清中叶从江上迁此。
竹 山(片村) 位于公社驻地东北6公里竹林山坡下,浙赣铁路、清萍公路并列横贯其间。包括竹山新、老两村,地域1平方公里。明初,廖娃从槐江迁此。原名竹溪,分支两村,故以新、老区分。
坑 口(片村) 位于邦甫大队驻地东南隅,山坑口上。包括上,下坑口两村。明洪武年间,自南京瓦子堆徙此。
碰 田(片村) 袁河北岸低洼洲地上。地跨滏田大队全境,有宋家、钱家、欧阳家和上、下何家共五村,多姓聚居。
南 市(片村) 南市大队境内,包括前房、中房、新屋三村。邹姓于南宋绍兴年间在此创基。明万历年间派生新屋村。
园艺场 1978年社办。位于雷山大队境内。树苗l千亩,以桔林为主。职工38人。
林 场 1969年社办林场。1972年附设茶叶生产,年产茶叶4000斤。以林为主,杉林700亩,耕地29亩。职工45人。驻地合江大队境内。
草池中学 位于草池大队境内。1958年创办为罗坊初级中学。1969年改为罗坊一中,系县办。1979年改属社办,更名草池初级中学。教职工53人,学生913人。校办农场耕地15亩。
下山桥中学 位于公社驻地东南3.5公里处,川里大队境内。现有教职工32人,学生490人。1967年创办下山桥小学。1967年改为罗坊六中。1980年三易为现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