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6期 20o6年l1月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32.No.6 N0v..2006 《红楼梦》与诗文化 周汝昌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ooooo) [关键词] 《红楼梦》;诗词;红梅诗;诗文化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诗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核心本质。诗的教养,诗的精神,是中华文化传 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红楼梦》中出现的如此多的诗词,西方读者殊难理解,甚至觉得多余——这就是两 种不同文化背景的隔阂与“冲突”。而频频出现在《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曹雪芹笔下,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书 中人物的气质与才华、生活与情趣。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反跌后文——借诗为伏线,为暗示。如果只以“空无依 傍”的“一般标准”来欣赏品论,自然“失其泰半”。至于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位新来加入大观园群芳行列 中,分韵作“试帖体”三首,看似可有可无,实有深意在焉。表面上同咏红梅,骨子里是分题钗、黛、湘三位女主 角的收缘结果的“诗谶”。在曹雪芹为小说人物安排的诗词、灯谜、酒令中,无不如此。这是雪芹独到的小说 诗词的特种艺术手法,从古未有,以后也无人能知能悟,能学能仿。诗词,在雪芹笔下的奇妙作用,宜乎用心体 识,用志覃研。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425(2006)06-0017-05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过去西方介绍《红楼梦》,有过意见,说是这 种小说故事倒还有趣,只是书里边那没完没了的 诗,实在惹人生厌。这就是中西文化背景很不相 同的一个极好的说明。 常恐秋节至,大昆黄华叶衰。 古时,只要读书而诵诗的人,对此等名篇都是 熟悉的,一见“万物”“光辉”,就知道它的出处来 历全在于此,而且一提此句,当然就包涵着颂扬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诗是一切文学艺 术的核心本质。离开了诗,就会什么也无法理解, “阳春德泽”(那时常用以比喻皇家的仁政)的意 思在内了。探春为了颂圣,故用此一典故,可谓合 时得体。然而,聪明的读者却会紧接着想到:“常 恐秋至,黄华叶衰”! 无法欣赏领会。《红楼梦》第18回,元妃省亲,在 大观园中命众姊妹题咏,那时探春应景即赋七言 绝句一首,写道—— 万物争辉 曹雪芹的笔墨之妙,就是这样出乎粗心人的 意外,因为,《红楼》一书,以春秋两大重节暗喻明 写,分指盛衰两大部分,前后对比互映。 说到这里,问题就落到一点上:这样的笔墨之 妙,文心之密,其根本原由又来自何处?答案是: 来自中华的文化传统——诗的教养,诗的精神。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有光辉。 三姑娘探春,是贾氏姊妹中最有才志的一位 小姐,海棠诗社之立,全由她一人起草拟议。所以 你看元、迎、探、惜四春之句,也是独此一篇语意警 策。但是你倘若对于中华诗史的传统习俗一概不 知,那就无从体会这首诗的深意所在。原来,在汉 代佚名的五言乐府诗中,有这样一篇名作—— 这种教养与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 要特点。对此,西方读者难以理解,他们对书中出 现的这么多诗词的作用与意味,不能领略,而且觉 [收稿日期]2006-09-02 [作者简介]周汝昌(19o8一),男,天津塘沽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资深红学大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得很“多余”,甚至十分厌烦——这就是两种不同 文化背景的隔阂和“冲突”了。 在昔日,不懂诗、不会做诗的“读书人”(今之 “知识分子”),是极罕有的,因为作诗是他们的基 本课业(训练、培育)之重要一环。西方人不懂这 不知都是为了反跌后文。读雪芹书的前半部,一 定不要忘记这四个字,时时在心,处处留神,细加 体会,方得其味。这四首诗,有什么特点?我试举 二三:第一,几乎每首写“铺盖”;第二,几乎每首 写喝茶。试看: 霞绡云幄任铺陈 个,当然就反以为太“惹厌”了。但是,诗在雪芹 笔下,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书中人物的气质与才华, 生活与情趣,实在还兼有一层更重要、重大的作 拥衾不耐笑言频 用。上面已举一首小绝句。下面再举一种例子, 抢衾婢至舒金凤 更饶兴味。请看第20回,宝玉刚搬人大观园居 住,非常快乐,作了四首七律诗,其诗分咏怡红院 夜景,写得风致翩翩,文采清丽——读者以为,这 不过是渲染园内生活的富贵繁华,宝玉的“享 受”、“福气”而已。这样读《红楼梦》,最多不过看 见了事情的“表面”——雪芹呼之为“正面”。还 有一个“底面”或“背面”,需要你“大吃一惊”!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暮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浊泪因谁泣,默默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 卷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耘云品御香。 琥珀杯盛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播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鸭。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拔唤烹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影已三更,锦厕鹤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窝。 女奴翠袖诗怀泠,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看了这四首诗的人,会有感受许多,其中有两 种可能:一是如雪芹自言,那一等荣利为怀的,称 扬荣府上13岁哥儿,竟有如此才华。二是干脆羡 慕诗中的那种种“生活享受”,心想怎么也得照样 “体会”、“亲历”一下才好。读雪芹书,能这样了, 也足见他笔力不凡,把人引向书中去了。但我要 提醒的却是:若如此看“红楼”,那真是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或者说,只见其皮,不见其骨了。 原来,雪芹写这些,看是自完自足的文章,殊 18 锦厕鹤衾睡未成 皆写“铺盖”,即夜眠的被褥之卧具,极尽华 丽珍奇之致。 金笼鹦鹉唤茶汤 琥珀杯倾荷露滑 沉烟重拔唤烹茶 却喜侍儿知试茗 扫将新雪及时烹 请你看看,想想,这都为的是什么?若能回 答,方是会读“红楼”的聪明之士。如果你还答不 出,那就听我讲一句,也许是你意想中未尝发生过 的思路和境界。 这四首诗,第一首是起,写“隔巷基更听未 真”,第四首是收,又写“梅魂竹影已三更”,这 “更”自是主眼。(基更,古代打更巡夜的最后一 更,即“六更”,叫基更,俗本不懂,妄改为“蟆声” “蛙声”了!)为什么写更鼓?原来在雪芹原著中, 未遭程高篡改时,宝玉这位主人公到最后因家败 人亡,穷困至极,无以为生,就当了更夫! 旧时什么人才当打更的?最穷、最孤、最苦、 最无生路的人,才干这一行。我见过一本洋书,内 有清代更夫,倚闾而立,其“衣服”比叫花子还褴 褛十倍!据说,那时更夫,住的那种屋子,夜里寒 冷时也没有被褥铺盖,只是垫草,铺鸡毛,聊以御 寒,可谓极其穷苦之奇致!夜里打更,要不停地 走、转,即巡逻,很易干渴,渴了也摸不到“饮料”。 你明白了这种情景,大约就已悟到:啊!原来 雪芹写怡红院的那种高级生活,不是“为写而 写”,正是为了反衬宝玉后来境遇之奇惨,前后竟 有天壤之别! 原先铺锦锈挂衾绸,日后围破毡、垫茅草;原 先琥珀杯,枫露茶,日后思凉水,嚼雪渣。形成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强烈对比呼应!这是全部“石头记”大章法,大手 笔,不懂这个,等于白看了《红楼》。 , 不止一次看见报刊上有人评论,说曹雪芹在 《红楼梦》中写了很多“劣诗”。又有人出而为雪 芹辩护,说不许妄贬胡批。“平心而论”,那心怎 样平?平的什么标准?要扯起来就很麻烦了,所 以我不想沿用那种“平心”的套头,只能披示一己 的私见。我的看法是,雪芹的诗,是他的朋辈最折 服的,这已不必再赘述了;如果只像小说里的诗那 样,确实不够格,落了个“劣”字,是冤屈的,可是 也不能走另一极端,说“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 了!”原因大约是雪芹要摹拟一群(清代中叶的) 世代书香的(幼小时就接受诗文教育熏陶的)小 孩子的“神童诗”,本来不应拿这个来判断雪芹的 诗才与诗格,或者认为他必须在小说里写他“最 好”的诗。依我自己的“平心”,则即使从小说中 特定的范围与角度来看,也可看出雪芹特擅歌行、 古风,绝句不怎么出色,律诗工稳而已。至于词, 实不能说当行本色,远不如他那散曲的笔致境界 之高超。就律诗而言,五律都比七律好,“规格” 有不小的差距。我说五律,当然包括排律,即小说 中两次都以联句的形式来写的,一次是雪景“争 联即景诗”,一次是中秋夜“联吟悲寂寞”。这两 篇排律,都精彩得很,佳句叠出(据记载,雪芹原 稿后半部宝玉与湘云重会,还有一次最重要的联 句五排诗,可惜我们无福读到了!)。 评论家所以不能“平心”论雪芹小说诗,还有 一层原因,即他们不懂雪芹那不单是为诗而诗,而 是借诗为伏线,为暗示——他的一种最奇特的独 创艺术手法。不懂这个,而只以“空无倚傍”的 “一般标准”来欣赏品论,自然“失其泰半”了。因 上节谈及诗文化,曾举两种例子,一是用古句的 “藏尾”暗示法,一是遥相呼应的强烈对比法。如 今则想再举两三例,以见雪芹借诗行文的妙用,亦 即他独具的灵心慧性。 一种我举“红梅”诗。这事情见于第50回, 大段联吟之后,又特写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位 新来加人大观园群芳聚会的“行列”中,同咏红 梅,分韵作“试帖体”,各点一个韵脚,即“红”、 “梅”、“花”三韵,依次排下去。请读一遍: 咏红梅花得红字 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咏红梅花得梅字 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限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咏红梅花得花字 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阴庭曲槛无镎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泠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我向诸君说:你单看了这个,有何感受?可能 以为诗也过得去,但没甚深意与兴味,在这回书 里,上有联句,下有灯谜,真是可有可无,何必多此 一举?雪芹也未能免俗,忒哕嗦了。——抱此观 感的,大概十之七八九PE? 且容我一讲。这三首诗,实际是分咏钗、黛、 湘的。你若明白了这层道理,再去读一遍,就会触 处生情,逢源左右了。 试看第一首,除了“魂飞庾岭”此刻不能详论 以外(另外专论),那么“霞隔罗浮梦未通”写的正 是“梦魂隔个帐儿纱”(明义《题红楼梦》咏宝钗, 详见《新证》页………)。“绿萼添妆”,写她成婚, “缟仙扶醉”,写她后来如同嫦娥奔月。“浓淡由 他冰雪中”,则又是“雪满山中高士卧”的“山中高 士晶莹雪”(第5回曲子),也就是“冰雪招来露砌 魂”(第37回宝钗咏海棠)。综而观之,这首诗是 暗写宝钗的后来经历,已是十分明显。 再看第二首。这篇诗的颈联,“冻脸有痕皆 是血,酸心无限亦成灰”,分明是黛玉一生的写 照,这不必多费词,就会为读者领会。至于腹联、 尾联,则说的是她后来因错服药物(被人暗害)而 又蒙受诬谤(说她与宝玉如何如何)等等复杂情 事(详见拙著《冷月寒塘葬宓妃》、《(红楼梦)与 中华文华》中多处论证)。根据末一句,她还有被 别姓人家(王府公子)垂液而强求的逆事奇情。 第三首,最为重要,也最费笺疏。如今听我试 为一解: 起联,即写湘云的风格,既美丽,又豪爽,光风 霁月,快口直心。颈联,是说宝玉后来院里已经不 见了“雪”(薛),却在空山流水之隐处有沦落幸存 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霞”(所以湘云之号是“枕霞旧友)。腹联最为 奇妙了!“冷随红袖笛”,须参看香菱学诗,第三 次易稿的重要诗句: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阑。 这恰恰关合着“红袖笛”。 [附按:香菱的上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 鸡唱五更残。”这砧,在湘云首倡的酒令中,黛玉 就又有:“榛子非关别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那 宝钗《忆菊》诗的“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 砧迟”俱相关合。并参看宝钗放的风筝是一行七 联雁。其间隐示了宝玉的一度出走远别,闺友怀 念。] 为什么是“红袖”?红袖总是指湘云,因为宝 玉题《恰红快绿》,分咏蕉棠两植,其句云:“绿蜡 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阑垂绛袖,倚石护青 烟。” 这红妆绛袖,早已在此伏下了一笔,红总指湘 云,因为海棠是代表红色,又是象征湘云(湘云掣 的花名签酒筹,正是海棠花,我已多次论之)。 再看这下面的一句“绛河槎”,尤为妙趣无 穷。这句用的是晋人张华的典故,说有乘槎到了 天河的人,看见岸上牵牛、织女(故事见于《博物 志》)。槎原指木筏,后来诗句中就成为船的代称 换字。这又可以联合第76回夜联句,其中就有二 联是: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 这二联,正是湘云与黛玉上下句交互错综的, “药”的问题,参看我方才解说“误吞灵药”的那一 层特殊涵义。犯斗乘槎,是一典两用,指的是后来 宝玉与湘云经历了苦难流离,重新聚会,是在船 上——这种情节,我也多次在“探佚”文章中论 过,无不吻合。 总之,这三首诗表面咏梅,骨子里是分题钗、 黛、湘三位女主角的收缘结果的“诗谶”。在雪芹 给小说人物安排的诗词、灯谜、酒令中,无不如此 (细说将太费笔墨,故从简略)。这也就是雪芹独 创的小说诗词的特种艺术手法,从古未有,以后也 没人能知能悟、能学能仿。有些续书,为了要与雪 芹“比才”,也大作诗词,却不知道那雪芹并不是 虚词点缀,可有可无的虚文。 “绿笈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阑”,似写 宝玉在船上听见一处楼上有吹笛度曲的女声。绿 笈是指“渔翁”,第45回就曾有黛玉的话,她见宝 玉披笈戴笠而至,便说“哪里来的个渔翁”,则是 20 点睛之笔。湘云落魄后,沦为贱役,也有可能像 “锦香院的云儿”那样。唱曲是有的,脂砚批语中 就说她自己“高唱大江东”,是好嗓子。只可惜雪 芹原稿已毁,我们只能想像于万一了。 中国的这种诗文化与它的各种妙用,西洋读 者因不具备此一文化传统,就很难想像,更无法欣 赏。据研究者举示于我们的《英国百科》第15 版,其“红楼梦”条下有这样的妙论: “其题材,其技巧的丰富,不亚于欧洲。但关 于作诗的冗长争论,令读者厌倦。” 请看:英国人觉得“不亚于欧洲”就是“最高 评价”了吗?这倒使我想起不少人说《红楼梦》比 起巴尔扎克的小说,“并无逊色”云云,真是无独 有偶。欧洲人自视欧洲高不可及,也还罢了,可怜 的中国人以为“无逊”于欧洲才是“肯定”的(高攀 哲学)赞扬,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 的文化问题呢?!深思啊,深思。至于中国诗,英 国人就更没i'lJi,了。 至于听见我说雪芹原书是写宝玉一生经历了 钗、黛、湘的“三部曲”式的异样不幸的悲欢离合、 荣辱兴亡这个大布局大结构,定能有人又会大惊 小怪,表示“难以接受”。他们总摆脱不开高鹗给 布下的“宝黛爱情悲剧”的天罗地网,而不知道 “三妇”是明清之际小说剧本中的一个特殊的问 题。《金瓶梅》虽然也写了十几个或更多的女人, 但书名毕竟表示只有三个最有代表性。李笠翁 (渔)的享名的剧本,不止一本的内容是“三妇” 式——可惜现在无人留意指出了。所以雪芹“三 妇”,也不是全由自创,讲什么也不能忘记历史的 渊源流变。 当然,雪芹的思想并不同于兰陵笑笑生、李笠 翁等等。以前的大男子主义拥有“三房五妾”的 “艳福”,甚至到了清季文康作《儿女英雄传》,有 意“反”红楼,也还是何玉凤的“二凤双美”、“左拥 右抱”的庸俗的头脑在支配着他的笔墨。雪芹则 异于是,他的“三妇”是各自沦于极大的不幸与苦 难,而非“争宠”“多席”的事情,最后与湘云重会, 景况已是今昔天壤了,其遭际惨痛无比,也并非什 么“大团圆”。这个课题很大,非本节所能尽述。 本文是讲诗文化,诗在雪芹笔下的奇妙作用。 原应细讲《菊花诗》才是,那重要无比!但恐太费 言词,读者只要已经明白了上文几个小例,必然就 会领悟菊诗十二题,是同一道理,也就无须乎我絮 絮而言了。 黛玉早亡,宝钗远别孤独,清洁凄凉,湘云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最后“香清纸帐来新梦”、“傲世也因同气味”,两 [参2001. 个人,不寻常的经历,结束了《红楼梦》。 献] 考 文.七海:棠棣出版社,1953. [1]周汝昌.天・地・人・我[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3]周汝昌.周汝昌红楼内外续红楼[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and Poetic Culture ZHOU Ru—-Chang tTheInstitute ofChinese An,B面 100000,China) Key Words:Dream in the Red Chamber;poetry;Hongmei poems;poetic culture Abstract:In Chinese history,poetry is the kernel of all the literary arts.Poetic cultivation and poetic spirit are the important fea tures of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ulture.So much of poetry in the novel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is diiculft for the foreign read- ers to understand and they feel it unnecessary in the nove1.This is the conflict of di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In my opinion, he novelt is about Bao Yu§experiences with Xue Bao—chai,Lin Dai—yu and Shi Xing—yun,showaing their vicissitudes of life and heirt honor and出sgrace——the great structure of the nove1.The poety irn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written by Cao Xue—qin not only expresses the characters dispositions,tlentas,life and interest but also carries a foreshadowing of what is to follow later in the story.If we appreciate the poems in an ordinary way,we will not get the real meanings of them.The special art skill of Cao Xue-qin is unique in the novel poetry,without parallel in history,leaving no successors. [责任编辑:邵迎武] 黄健著《五四散文艺术论》出版 黄健新著《五四散文艺术论))2006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中国散文 的文体观念和创作体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视角,探索了五四散文文体风格形成及 艺术成就。本书将五四散文创作的学术性和现代散文的文体特性融会贯通,深入和细致 地阐释了五四散文的现代品性和文体特性。这部著作分四编(还有一个附编)、八章,共 32.5万字。该书的理论阐述涉及到了三个层面,一是现代性的散文文体理论及现代作家 的散文文体论,这部分内容被融入到了整部书的各个学术环节中,成为对五四时期各体式 散文风格论析的重要参照系统。二是以现代散文理论及现代作家的散文文体论为参照, 以五四散文发展的历程为“史的线索”,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五四散文现代性文体风格的形 成和演变过程,阐释了五四散文三大文体样式(议论兼抒情性散文、记叙兼抒情散文、抒情 性散文小品)的发展状况,是对五四散文文体风格嬗变的整体观照。三是对五四时期各位 散文大家的个体风格的综论,是结合五四散文三大文体样式的风格演变,分体式进行的深 层次、具体化的五四散文文体风格的评论,而且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各散文大家的散文创作 风格,书中集中评论的散文家有二十余位。该书对五四散文的学术探索,又为广大读者对 五四散文的理解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