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美与入格美的统一 论清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观 【摘要】清代一批“博通经史,兼具 多种才艺,擅长琴棋书画,喜好诗词歌赋” 的文人认为。艺术美与人格美的统一是人 生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 路径是要养成卑己贵人、做人谦虚的高尚 品格。 【关键词】艺术美人格美清代 文人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O12)04c— O157-0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 儒家士人终生的价值追求,也是清代士 人的价值追求。然而,清朝是少数民族 统治者的政权,又大兴“文字狱”,这使 得部分汉族士人不愿意也难以与清朝统 治者全面合作。同时,儒学从孔学到汉 代经学,再到宋明理学,已臻于成熟, 清代士大夫们对儒学只能继承而难以有 突破性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博通经 史,兼具多种才艺,擅长琴棋书画,喜好诗 词歌赋”的文人。他们把艺术美与人格美 的统一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追求的最高境 界,同时也作为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正 所谓是“由来艺事妙,正以人品传”。 在谈到古代书法的传世问题时,王 昶说:“古人之葬其亲,所撰志铭……必 丐善书者书之。盖虑千百年后,沙崩水 啮,不幸而志石出焉,文词之工与否, 人未易识,而楷画端好,众所共知,使 递相摹揭,而先世事迹缘以益彰。故志 文之传于今者,虽不尽工,而久而益传, 不可磨灭,实在于书。然古来工书者固 多,尤著而显者,必视其人。其品高, 传之益远且大,非然不可大传也。”一个 人的书法作品能否传世,固然与其本人 口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李强 书法水平的高低大有关系,但是,自古 以来,工书者数不胜数,那些“久而益 传,不可磨灭”而又“尤著而显者”,则 必定出自品性高洁者之手,因为“其品 高,传之益远且大,非然不可大传也”。 在《梁山舟八十寿序》中,王昶又说: “晋宋间,论士大夫之品者,必以标格为 先。盖其超然物外,不倚势位而尊,不 因功勋而贵,不借文章才艺而华。如此, 花之兰桂,禽之鸾鹤,霄汉间之景星庆 云,似无与人世,而使人爱而慕之,可 说而不可亲,可亲而不可玩,是非袭取 而强致之也,其得于天者清且远矣。 ……山舟侍讲……以德行式乡间,以文 章表艺苑,而书法独出冠时,上溯钟、 王,下兼赵、董,东南碑版及琳宫梵宇 有所题署,悉以求君,君欣然捉笔,各 得所求以去。”在这里,王昶对于梁同书 的书法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他在评 价梁氏书艺之前,首先谈论的却是士大 夫的“品”、“标格”、“德行”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王昶对于“晋宋间,论 士大夫之品者,必以标格为先”的评价 标准、评价方式深表认同。 赵翼在评论古人诗文书画时,也是 采取“因重其人,故重其书”的态度。 例如,他这样评价黄淳耀的墨迹: “诗 不必坡、谷,字不必颜、柳。遗迹乃独 珍,光压琼瑶玖。……一鳞片甲乃幸存, 其字其诗遂不朽。摩挲忍污寒具油,激 赏欲浮大白酒。君不见,同时众名流, 声望出公右。书推王孟津,诗擅钱蒙叟。 至今令人笑齿冷,断楮零缣付酱瓿。”赵 翼之所以对黄淳耀的书法有如此高的评 价,除了黄淳耀的书法技艺高之外,主 要还由于黄氏在抗清斗争中表现出大义 凛然的英雄气节。而对王铎和钱谦益的 书法、诗歌方面的评价,尽管他们造诣 极高,却因为仕清的缘故,被赵翼贬得 一钱不值。这种观点与翁方纲在谈到元 人赵孟烦时所说的“出处大节,人之本 也,艺文其末也”是完全一致的。 纪昀的论书诗也表达了他对书家人 品的重视和对单纯“翰墨”的分量的轻 蔑。“功业留青史,宁因翰墨传。偶然 观旧迹,亦足想当年。风采瞻前辈,收 藏藉后贤。好将心正语,记取柳诚悬。” 一个人墨迹的流传,固然和他本人的书 法水平之高有重要的联系,但更重要的 是因为书作者本人有着高尚的品质。洪 亮吉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 “夫 心术者,学术之源也。心术不正,而欲 其学术之正,不可得也。”因此,在洪亮 吉看来,一个人从事学术研究,也应该 首先做到心术之正;心术不正,则学术 也不正。 同样,全祖望也非常看重文人的品 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品 德的修养,往大处说,如果一个人没有 气节,其学问、艺术的水平是否因此受 到影响姑且不论,至少他本人将为后人 所不齿。全祖望在谈到北宋蒋文穆的砚 时就说: “文穆于北宋时,固名臣也, 惜其受欧公之知而好不终,竞至于劾之, 荐祢之墨,射羿之弓,至今读之,有余 恫焉,是则文穆平生一大玷也。……七 百余年,摩索故物,尚不免论及生平, 君子可不慎欤。”而由于人所共知的原 因,全祖望对颜真卿就非常推崇,认为 颜真卿“其人其碑,皆第一流也”。在谈 及明末清初力主抗清、最终忧愤而死的 钱肃乐的书法时,全祖望也不惜笔墨, 认为其“笔法跌荡清妙”,并“为之惊跃 再拜,循环把玩”。此中无他,只是因为全 祖望首先看重的是钱肃乐的不屈的民族 具备这样的品质,在治学的过程中再做到 “不揣世俗之毁誉”,沿着自己认定的路子 走下去,就一定会把学问做好。翁方纲也 表达了与章学诚相同的看法,他说“不 如”,唯有那些虚怀若谷、总觉得“己不 如人”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成就非凡、 “人不如己”的人。 气节而不是什么今人所崇尚的笔情墨趣。 所以,全祖望曾谆谆告诫他的弟子:“士子 束身敦行,未有不守礼教而能至成立者”; 应当“奋然自拔于流俗之中,不为俗人而 为端人,不为俗学而为正学”;“相接以虚 衷,相勉以古道,相期以远大之业。” 卢文诏的观点和全祖望是一样的。他 在评价徐夔州的墨迹时说:“近代以书擅 名者多矣,大率取法于唐,更出入宋、元、 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不少学术 腐败现象,这不仅阻碍着学术的进步和 科学的发展,而且影响了知识分子在公 慕浮华而积之以谦厚,不期速效而持之 以永久”, “用心之精、用心之正与用力 之勤,兼而出之”,则必能“随所近之路 以适于大道”。 众心目中的形象,动摇了科学在人们心 中的严谨、求实的崇高地位。根除学术 腐败,主要在于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监督 机制的完善,但是,清代文人追求艺术 与程瑶田和章学诚异曲同工的是,钱 大听对文人骄傲自满的臭毛病提出了批 明诸家,其能溯而上之者盖鲜。此卷,徐夔 州为中书舍人日所书也,潇洒同靓,如其 为人,而运笔结体,实有二王神韵。……其 品高,则其书安得不妙绝时流哉!”在卢文 诏看来,徐夔州书法之所以妙绝时流,首 先是因为他的人品值得称道。假如他没 有高尚的品格,其书法之运笔结体即便 胜过二王,他的墨迹也不会得到人们的 普遍推重。 清代文人们除了把实现艺术美和人 格美的统一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外, 还进一步探讨了实现艺术美与人格美的 统一的路径,即必须卑己尊人,做人谦虚。 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人唯有虚怀若谷,方 能容得下更多的学问和知识,正所谓“谦 受益,满招损”。程瑶田说:“要无名士气。 少年稍知弄笔,往往有不虞之誉。然学问 无穷,自问正复何有,而乃栩栩得意,白眼 看人,是为名士气。名士气者,目空一切 也。”学海无涯,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只 不过是“渺沧海之一粟”罢了。但人一旦有 了名士气,就会白眼看人,就会自以为了 不起而目空一切。所以,程瑶田明确提出 “要无名士气”。同样,章学诚认为,“夫内 重则外轻,实至则名忘。凡求异于人者,由 于内不足也。自知不足,而又不胜其好名 之心,斯欲求异以加人,而人亦卒莫为所 加也。内不足,不得不矜于外,实不至,不 得不骛于名。又人情之大抵类然也。”“名” 和“实”是一对矛盾。“名”指的是人的“虚 名”、“浮名”;“实”则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 实实在在的学问。在章学诚看来,胸中有 学问的人,则必对于虚名看得很淡。有些 人“内不足”,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下之不 甘,胜之不能”,于是便“矜于外”而“求异 于人”。而这正是一种看重浮名的虚荣心 在暗中作祟,正所谓“不羡轻隽之浮名”, 评。钱大昕认为:“文人之病,恒在骄与 吝。”因此,他在《跋方正学溪喻草稿摹本》 中这样说:“正学先生风节似常山、平原昆 弟。……予独爱其论人之患,莫过于自高, 莫甚于自狭。……夫儒之为世诟病者,自 贵而贱人,自盈而拒物。”也就是说,人在 世上,欲求进步,就要谦虚做人,因而他对 那些“自贵而贱人,自盈而拒物”的骄傲自 满的“文人之病”予以明确否定。 赵翼也很鄙薄那些骄傲自满的人: “才士矜聪明,动称过古人。古人去渺矣, 岂今可等伦。试观六籍垂,解者何纷纶。一 字千万言,犹未得其真。当时无注脚,即以 诏愚民。家喻而户晓,毋烦训谆谆。可知古 钝质,已胜今慧因。如何偶一得,辄夸创获 新。”六经流传至今,已经大不易解读,试 看当代,有多少学者“结发从事”而“皓 首未之闻”?可有些人,在读书学习过程 中,哪怕有一点点心得,便沾沾自喜, 俨然已超越古人。殊不知,和古代圣贤 相比,后生小子的学问至多也不过是九 牛一毛而已。所以赵翼又说:“少年下笔 偶得意,辄思横压古人倒。古人拍手青 云端,大笑班门枉弄巧。”学问是无穷无 尽的,对学人来说,最忌讳的就是骄傲 自大。在这里,赵翼对那些自矜聪明而 “动称过古人”,偶有一得“辄夸创获新” 的人提出了严肃批评。相反,对于历史 上那些卑己尊人的谦谦君子,赵翼则大 加赞扬:“才士好自负,谓人皆逊予。 岂知有心人,弗肯高自居。君看甫与白, 爱慕终不渝。昌黎遇东野,名位已迥殊。 乃辄推为龙,愿作云前驱。是知集益勤, 其心弥冲虚。惟知不如人,是以人不 如。”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越不会居高 自大。杜甫之于李白,韩愈之于孟郊, 都是如此。“惟知不如人,是以人不 美和人格美的价值观念让我们认识到, 加强道德修养对铲除学术腐败也是大有 裨益的,因为道德重在自律。 【参考文献】 [1]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M].上海:三联书店,2007:154 [2]赵翼.瓯北集[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7:5-1084 [3]王昶.春融堂集[M].嘉庆十二年 刊本 [4]翁方纲.复初斋文集[u1.台北:文 海出版社,1974:272—358 [5]纪昀.纪晓岚文集[M].石家庄:河 北教育出版社。1991:532 [6]洪亮吉.洪亮吉集[M].北京:中华 书局,2001:997 [7]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26—1858 [8]卢文诏.抱经堂文集[M].北京:中 华书局,1990:230 [9]程瑶田.通艺录[M].扬州:广陵古 籍刻印社,1991:571—718 [10]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 书局,1986:6 [1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5:27—224 [12]焦循.雕菰集[M].上海:商务印 书馆,1936:150 [13]钱大昕.潜研堂集[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288—838 [14]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0:367 【作者简介】李强,男,山东人,桂林 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