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

来源:九壹网
【 导语】⾃古皆贵中华,中国⽂化历史悠长,优秀的传统⽂化也在我们⾝边,并且被我们完好的传承下来。下⾯为⼤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传统⽂化议论⽂800字【三篇】,仅供阅读!【篇⼀】

  中华,是⼀条⾦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孙,⽽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传承给炎黄⼦孙许多精神上的⽂化!

  爱国诗⼈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今,有许多⼈,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奋⽃。岳飞是⼀名抗⾦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军发出“撼⼭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诗⼈⽂天祥⾯对元军宁死不屈,以⾝殉国,表现了崇⾼的民族⽓节,他的伟⼤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都应该做到的。孝顺⽗母,尊敬长辈,更是⼀件⾸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黄⾹,他帮助⽗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体温温暖⽗亲冰冷的床。⽽黄⾹的孝⾏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受益的好习惯。伟⼤的领袖⽑主席是个极富感情的⼈,他很敬重他的⽼师徐特⽴,不仅请徐⽼吃饭,还送给徐⽼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和暖⽔瓶,正是⽑主席对徐⽼⽆微不⾄地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个⼈,如果没有诚信,甚⾄⽆法在社会上⽴⾜!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7年为⼉⼦还债75万!有⼈说她傻,⼉⼦⽋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家的债呢?咱⼀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作,⼀⼲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款。她的事迹⼀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数⼈!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产,还被包拯打了⼀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每个⼈也都应该勤学励志,历史学家司马光少时好学,他做了⼀个“警枕”,只要晚上读书枕在“警枕”上⼀睡着,他就会马上惊醒。还有西汉时的匡衡,凿壁借光只为了读书,那么微弱的灯光却使匡衡读得津津有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难道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篇⼆】

  “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前,像这样将英⽂直接嵌⼊汉语,似乎已成为国⼈的⼀种习惯,⽽汉英夹杂再遇上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化。

  语⾔不仅仅是交流⼯具,更是⼀个民族思维⽅式的载体,语⾔的纯洁性事关⼀国的凝聚⼒及软实⼒。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但没有学好,还忘了⾃⼰的本真。

  ⽂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的象征。国亡了,可以复;⽂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不息,就是因为他们⼀直捍卫着⾃⼰的⽂化。⽽⽂明古国古巴⽐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假如有⼀天,我们再不能感受“⼤漠孤烟直,长河落⽇圆”的辽阔;假如有⼀天,我们再⽆法欣赏“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  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化,势在必⾏。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考加⼤语⽂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时之间,在弘扬传统⽂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有些隐忧。因为“热”就意味“⼀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复兴传统⽂化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所国学院、读⼏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中⼩学中,引导学⽣“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在“⽼路”上翻捡“宝贝”,到别⼈家借家具⽤,应该放出眼光运⽤智慧,寻求⼀条适合我们⾃⼰的国学发展之路。

  有⼈曾说,⽂化是国家发展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为这棵树施肥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动脑、⽤⼼,帮助⼈们重温经典,拥抱中华传统⽂化。【篇三】

  中华传统⽂化有独特魅⼒,总那么使⼈着迷,吸引了⽆数的⼈:诗词读着儒雅,昆曲听得沉醉,对联⽤得巧妙……我们都有责任传承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化。⽽我与传统⽂化的紧密接触,是⼀段在淡墨浓墨,点染河⼭中的难忘故事。

  七岁那年,我第⼀次接触到了国画。爷爷对国画情有独钟,每次都⼿把⼿教我国画。我那时不懂事,总觉得画画这种东西谁还不会?便总想挣脱爷爷的⼤⼿“任意妄为”。爷爷也不恼,依旧慈祥温和地告诉我:国画的精髓便是静和谦,每⼀笔都是静与动的中和。我那时当然不懂,只是之后安分了许多,在爷爷苍⽼与温暖的⼿中,体会着运笔的温和与缓急,静下⼼来。  后来,我长⼤了些,爷爷更苍⽼了,⽽他与我最难忘的联系,仍是国画。爷爷⼋⼗⼤寿时,我亲⾃画了⼀幅红海棠送他。看着那笔墨,我才发现国画的红是隆重⽽不轻浮的,绿是沉静⽽不黯淡的,恰如那红海棠静绽芳华。这幅画装裱后⼀直放在爷爷的卧室⾥,将庄重与沉静的魂带⼊我和每⼀位家⼈的⼼灵。

  ⼩学将毕业,我仍成长着,国画也算我的⼀技之长了。⼀次艺术节我报了国画,却因没有时间,直接将过去我的得意之作中的⼀幅交了上去,却并未得奖。爷爷听后教训我:国画虽古,也是有⼈格的,不准被⼈侵犯它的尊严。再好的画技,若没有认真的灵魂作⽀撑,便是黔驴技穷,也不尊重⾃⼰。我在这⼀次教训中领悟,国画也有作为⾼雅艺术的尊严,从此我不再轻慢,在任何事上都认真对待,尊⼈尊⼰。

  ⽽在去年暑假,爷爷过世的消息却突然传来,让我⼏近⼼碎。我独⾃坐在屋⼦⾥,看着墙上挂满的我成长的痕迹,它们都有爷爷爱的影⼦。我⼜想起了那静静绽放的海棠,此刻它定还将美留于笔纸,静静展现它的美吧?它随时都是孤独的侠客,⼈间的仙⼦,它的情怀挥之不去。我突然明⽩了爷爷的⽤意,国画的美是永恒的,它⽤爱感染我,于笔墨间教我谦和,教我沉静,教我庄重,教我正直。这些,都在将我培养成⼀个真正内外兼修的中国⼈!经历⼈⽣沧桑的爷爷,明⽩这笔墨丹青的真谛,⽽我,也通过这明⽩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化内涵!不论何时,我都应将国画的魂,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每⼀个有爱有灵魂的中国⼈的⼼愿……

  世事变迁,唯有⼀个民族最本真的⽂化之美能传承下去。也许丹青背后⽆关你我他,⽆关发⽣了什么,总能让我们受真善美的熏陶,⾃发做些什么。这就是我与国画,与传统⽂化的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